《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新闻传播机制的对比分析

2014-09-21 07:02陈雪奇郭静雯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议程场域

陈雪奇*,郭静雯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新闻传播机制的对比分析

陈雪奇*,郭静雯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13年《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进行研究,分析了两者在媒介组织的控制机制、新闻内容的选择机制以及新闻话语的表达机制等三个层面的异同,认为:“@人民日报”新闻网比《人民日报》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新闻话语机制得到转变以适应网络语境,但仍坚守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新闻传播机制;新闻网

2012年7月,《人民日报》正式开设法人微博“@人民日报”,激起舆论热议。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基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人对网络社会的研究,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置于社会化语境下进行分析,探究互动功能和传播特点[1];2)将“@人民日报”与其他党政官方微博、媒体官方微博(如《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做对比分析,进行量化研究,探究其各自的内容特色和生产机制[2];3)传播效果方面,有学者对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传统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力进行研究,试图探究传统媒体利用其官方微博加强舆论领导力的策略[3];4)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由《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延伸到媒介管理结构的优化,探寻新形势下我国党报媒介管理的运营策略[4]。

本文对2013年《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探讨:“@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在新闻传播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两种新闻选择机制的差异分别构建了怎样的新闻报道网络?

一、新闻传播机制

奥利弗·博伊德(Oliver Boyd)在其著作《媒介研究的进路》一书中指出,生产和传输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客观分析领域:1)“生产和扩散的过程”,该过程位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一般涉及到特定的机构配置;2)“媒介信息的建构”,以及这种建构下的表达结构;3)“接收和利用媒介信息”[5]74。

《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兼具政府与媒介机构的双重属性,无疑使其传播机制更为复杂。本研究针对前两种分析领域运用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以及场域理论对《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的新闻传播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从理论上推测其在媒介组织结构、媒介议程设置和媒介话语机制三个层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四个研究假设:《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在消息来源、媒体态度、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把关——关于媒介组织的控制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的机器’”[5],“媒介在形成意识形态规范和构建人们理解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其下设的“新闻协调部”是《人民日报》新闻的集散中心和枢纽中心,统一负责新闻的协调和发布。2012年6月成立的微博运营室,“从各部门挑选政治比较过硬、业务比较熟练的编辑”,“继承人民日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发挥作为党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的作用”[6]。可见,在新闻把关的过程中,二者遵循的最高原则始终是政治为先的党性原则。其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1)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2)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前者体现了媒介组织对新闻消息来源的控制,一般认为,自身采集的比例越大,控制力越强。后者体现了媒体引导舆论的态度倾向,正面褒扬所占比例越大,表示其对现有体制的维护力度更强。

(二)议程设置——关于新闻价值的选择机制

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中,新闻内容被赋予“公众性”的性格,且不同议题被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与大众对议题重要性程度的判断高度一致。受众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逐渐与媒体达成共识,形成普遍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议程设置的考量和标准。因此,媒介议程是社会环境、媒体、受众合力的结果。

虽然《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在所有权上同属一个传播机构,但其媒介属性不同,主要受众也不同。“@人民日报”的媒体标语为“参与 沟通 记录时代”,《人民日报》则为“在风雨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二者定位不同。因此,两者可能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设置出不同的媒介议程。在本研究中,媒介议程具体体现为报道主题,将在进行量化研究分析。

(三)场域——关于新闻话语的表达机制

布迪厄(Bourdieu)认为,场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一个给定的社会空间中有两种“生产场域”:“限定的生产场域”和“大规模的生产场域”,后者有更多外在的影响进入。《人民日报》作为党的舆论工具,其权威性不可动摇,内容生产控制严格,属限定的生产场域。“@人民日报”是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产物,除了作为主流媒体的发声地外,在内容与传播方式上与受众有了更多的两级传播流动,属“大规模的生产场域”。李志伟认为,《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舆论场”,开设“@人民日报”体现出其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7]的使命感和担当。因此,二者在新闻话语的表达机制上很可能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1)新闻报道体裁的变化,由传统的消息、评论衍生出更多新的、还未被明确定类的报道体裁;2)符号的转变,由传统的文字、图片转向网络语言、表情、视频链接等;3)互动方式的转变,由读者来信,热线电话转向信息的即时传输、接收和反馈,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进行反馈。

二、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13年《人民日报》的所有报道及“@人民日报”的微博内容作为研究总体,用构造周的方法进行抽样。抽取《人民日报》样本量682个,“@人民日报”样本量585个,缺失样本8个,总计1 275个样本,置信度为95%。

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显著性检验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消息源与态度转变

尽管《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同属人民日报社,但由于媒介自身的限制以及报社对其各自定位的不同,二者在消息来源与媒介态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对两个媒体进行“媒介属性*消息来源”“媒介属性*媒体态度”的交互分析如表1所示。《人民日报》93.1%的报道都来自于媒体自身,只有少数来稿刊登,且多为文学作品。“@人民日报”转发其他媒体稿件或微博的比例大幅提升,接近全部微博总数的1/4,且转发内容多为评论及网友互动。经过卡方检验,《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在消息来源的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00)。

表1 媒体属性*消息来源交互分析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以正面报道为主。如表2所示,虽然“@人民日报”的正面报道比例(11.0%)仍多于负面报道(8.7%),但相比《人民日报》,差距有明显缩小,趋于均衡。经过卡方检验,两者在媒体态度的分布上呈现出显著差异。

表2 媒体属性*媒体态度交互分析

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消息来源方面更加多样,转发消息的比例更大。在媒体态度上,“@人民日报的负面报道比例更大。这表明,人民日报社作为媒介组织,在内容生产的把关层面,允许更多非自身的消息源和负面的信息进入“@人民日报”,对其控制力度比《人民日报》更弱。

(二)报道主题无显著差异

《人民日报》是党和政府传播主流价值观,发布权威政策消息,引导社会舆论的最高阵地。如图1所示,《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集中于政治及政策法规(22%)、社会(12.9%)、民生(12.8%)、经济(8.9%)、外交(8.9%)等宏观主题。“@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较《人民日报》分布较均匀,其中,民生(23.9%)、社会(16.9%)主题较为集中。且“@人民日报”的“生活服务”类报道,如天气预报,有明显增多。此外,《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对教育、历史、文化、科技、体育等其他主题均有涉及,但相对分布较少。并且,两者都未涉及对娱乐消息的报道。卡方检验表显示两者在报道主题的分布上差异不显著(X2=5.301,df=1,P=0.21 >0.05)。

图1 《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对比分布图

媒体对新闻议程的设置体现了媒体对于新闻议题重要性的判断,并通过设置新闻议程,引导社会舆论。两者均将国家政治(如领导人讲话、出访等)、经济(如GDP增涨、宏观经济形势等)、政策法规等宏观议题作为主要议题。且《人民日报》多将这些议题的新闻置于头版,充分体现了其弘扬主旋律、坚持主流价值引导的舆论导向。

(三)报道体裁与话语方式转变

如表3所示,两者接近50%报道都以消息(通讯)为主。此外,在新媒体语境下,“@人民日报”打破传统,产生了“今天,你们都被三姑六婆问什么了”(“@人民日报”2013年2月11日14:00)等新的报道方式,且所占比例达21.0%。不仅如此,“@人民日报”多使用表情和网络语言,如“肿么个情况?”(“@人民日报”2013年2月11日16:31)关于北京大雨的微博报道使用了“蜡烛”的表情符号以示祈祷,与《人民日报》严肃、传统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更加接地气。卡方检验表显示,在报道体裁上的分布呈显著差异。可见,“@人民日报”比《人民日报》在报道体裁,即话语表达方式上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表3 媒体属性*报道体裁交互分析

四、讨论

(一)“@人民日报”新闻网的扩展

甘斯(Gans)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中提到:新闻故事的选择由两个过程构成,“一个决定新闻的可用性,并将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来源联系起来”;另一个“决定定位的相适性,并建立起新闻从业者与受众之间的关联”[8]。网络的互动性与开放性打破了人民日报社与官方信源的接近权,允许更多的非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甚至公民新闻进入其报道网络。空间上,不局限于报社的“分支机构、各地通讯员、专职记者,以及结构层级的规定”[9],产生了向三个方面扩展的趋势:1)由传统下设的分社等机构扩展到其他非主流媒体;2)报道主体由本机构新闻记者扩展至非职业新闻记者,甚至普通民众;3)报道空间由线下扩展至线上。时间上,“@人民日报”信息的即时更新,大大弥补了《人民日报》新闻的延时性和滞后性,并打破了传统新闻的“典型化”[9]和“类型化”,衍生出更多短小、生动的新闻类型和报道方式。

(二)协商——主流价值报道框架下的网络话语表达

塔奇曼(Tuchman)认为,编辑之间的协商构成了新闻网进行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如重要性、趣味性等。因此,“报纸版面不同内容之间保持着某种动态平衡的关系”[9],形成报纸新闻的报道框架。“@人民日报”新闻话语表达机制的确立也是一种“协商”的结果,它与《人民日报》在新闻话语机制方面的差异表明,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政媒体在互联网不断开放的环境下,正在主动适应新的网络话语表达方式。然而,这并未构成人民日报社新闻报道框架的改变。总体上讲,二者都坚持主流价值的传播和引导。正如人民日报社新闻编辑部对“@人民日报”的总结:“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心表达。”

五、结语

运用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场域理论等经典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两者在媒介组织的控制机制、媒介内容的选择机制、以及媒介话语的表达机制三个层面的异同:1)两者在消息来源、媒体态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后者较前者信息源更加多样,增加了转载(转发)和负面报道的比例,报道立场更加平衡,把关力度更弱;2)在报道体裁上,“@人民日报”衍生出更多非传统体裁,更加符合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3)两者在媒介议程的设置上无显著差异,均坚持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导向。

[1]黄楚新,王诗雨.会化媒体环境下党报与微博的互动: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观察[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114-118.

[2]涂光晋,陈敏.媒体微博的内容特色与生产机制研究:以三家报纸的官方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2013(3):35-40.

[3]徐瑞仪.传统媒体微博如何提高影响力:基于对人民日报高转发量微博的内容分析[J].新闻实践,2013(6):15-18.

[4]彭兰.媒体微博传播的策略选择[J].中国记者,2011(2):84-86.

[5]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M].汪凯,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微博运营室党小组.在微博平台唱主流声音[EB/OL](2013-07-11)[2014-01-01].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3/0711/c64387-22162021.html.

[7]李志伟,陈宁.传统媒体转型的社交化路径: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运营与探索[J].中国报业,2013(3):30-32.

[8]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新闻周刊》及《时代》周刊的研究[M].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ews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People’s Daily and People’s Daily Microblog

CHEN Xueqi*,GUO Jingwen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This study adopts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collect reports published on People’s Daily and People’s Daily microblog as samples in 2013.These sampl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Gatekeeper theory,Agenda-setting theory and Bourdieu’s theory of field.Three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aspects of media organization,news selection,news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he news of the People’s Daily and the news of the People’s Daily microblog.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news network of People’s Daily microblog is larger than that of People’s Daily.The way of news expression is changed by Internet technology.What’s more,for People’s Daily and People’s Daily microblog,they are still trying to offer guidance to public opinion and holds its ground of mainstream value.

People’s Daily;@People’s daily;news media;News Network

G206

A

2095-5383(2014)03-0072-03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22

2014-06-16

陈雪奇(1966-),男(汉族),四川自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闻业务、跨媒体研究,通信作者邮箱:450101742@qq.com

郭静雯(1991-),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议程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会面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