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介时代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

2014-03-28 17:20李季
中小学德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问题行为德育

摘 要:在自媒介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工具的网络媒介参与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影响源”,德育问题更为凸显。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上说,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而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更多的是成长问题。破解中学德育问题要改变经验型导向,实施理念导向的思维程式,其关键是寻找德育问题的理念杠杆点、原理杠杆点、策略杠杆点、技术杠杆点和行动杠杆点等组成的“杠杆解”机制。对教育者而言,需要的是不断提升善于把经验化为理念,把理念化为原理,把原理化为策略,把策略化为技术,把技术化为行动的德育智慧。

关键词:自媒介时代;中学德育;问题行为;理念导向;德育“杠杆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3-0004-06

“德育怎么啦?”在社会对教育的质问中,德育问题往往首当其冲。这可以理解。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本来就处于“为首”“为先”“为重”的地位,更何况,注重德性乃中国社会之优秀文化传统,德育问题自然会受到方方面面更多的关注。学校德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扰?有来自德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学校德育与教学“两张皮”的困扰,有来自社会媒体文化影响的困扰,也有家校合作方面的问题。当然,更多的还是学生品德行为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学校德育最大的困扰莫过于德育低效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正面教育效果被两天的校外影响所抵消,造成了“0效果”甚至负效果。这是德育的老大难问题。

一、德育新问题:“自媒介时代”与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进入了“第三媒介——自媒介时代”,人们不仅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同时,每一个人也是影响别人的媒介。与由上而下的“第一媒介时代”的单向传播模式和交互作用的“第二媒介时代”的互动传播模式相比,“自媒介时代”的媒介参与模式具有更多、更广、更强和随时、随地、随意的特点。换言之,它对青少年吸引力更大,范围更广,加速了青少年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的进程。第一影响源“倒序”现象,指的是对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文化等四大影响源,由原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社会文化”排序程式改变为“社会大众媒介——同辈群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排序程式。[1]

“5+2≤0”现象愈演愈烈,中学阶段尤甚。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心理闭锁期”。青春发育期被喻为心理行为的暴风疾雨期,又称心理发展动荡期,其基本特征是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动荡性,表现为各种心理行为的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冲突,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冲突,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冲突,理想向往与现实困惑的矛盾冲突,性意识发展与异性交往限制的矛盾冲突,等等,而且这些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心理闭锁期的主要特点是,内心世界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表现为不愿意与成人沟通,而对同伴友谊十分渴求。这个时期对同伴友谊的寻求其实是对成人接触减少的补偿。因而,来自同龄人的同伴压力是这一时期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压力。15岁左右青少年对友谊的焦虑最高。

以初中生为例,其心理困扰主要包括:价值困扰——缺乏理想、信念、信仰;情绪困扰——情感丰富而不稳定;不满自我形象;学习困扰——学习不良、升学压力和学习分化;人际困扰——社会交往盲目。人们通常用8个“特殊期”来形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状况:1.心理断乳期——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2.第二逆反期——不满现实、批判成人、标新立异;3.暴风疾雨期——精力充沛、情绪波动、行为冲动;4.心理闭锁期——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5.自我专注期——关注自我、自尊心敏感;6.异性向往期——向往异性交往,性冲动的烦恼;7.同伴压力期——同伴友谊增强,同辈压力增大;8.学习分化期——学习方式转折点,学习成绩分水岭。

就学习行为问题而言,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是新环境适应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不完整等;二年级主要是学习分化与情绪焦虑问题、“早恋”问题、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多元难以调和问题、亲子关系淡漠问题、心理的可塑性敏感性与教育要求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等;三年级主要是学习负担过重与学习适应不良、理想期望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和各种身心疾病如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

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现象,带来了德育的“乱象”:担负正面教育功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不断萎缩,而鱼龙混杂的社会尤其是媒体文化影响成为“龙头老大”。媒体文化影响,尤其是以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和以移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第三媒介时代”的影响业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成长名副其实的第一影响源,它不仅影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而且影响的实效性和深刻程度最高。相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良莠不齐,正面负面影响通常是并存的。原来靠权威和榜样作用维持的正面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风险性和德育的复杂程度及难度都在增大。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二道难题是,“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具体表现为:“迷途族”——理想失落、信念缺失群体现象,“眼高族”——知行脱节群体现象,“炫富(官)代”——富二代、官二代群体现象,“草莓族”——心理脆弱群体现象,“抑郁族”——孤独、抑郁、自闭等成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迷网族”——网络沉迷群体现象,“青苹果族”——性行为低龄化现象,“追星族”——非主流文化热群体现象,等等。学生品德行为表现和形成发展与社会规范要求距离越来越远,反差越来越大,而且问题越来越普遍,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不能不反思的。新加坡前国家领导人李光耀先生曾说,中国要想在21世纪有成就,就必须解决下一代有没有理想、有没有信念和能不能廉政的问题。这一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证明富有前瞻性。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三道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是如何破解德育困境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德育问题作出真实而正确的判断,进行清晰而理性分析,以及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对策的问题。虽然这是人们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三部曲,但对德育问题“是什么”诊断的准确性,对德育问题现象“为什么”分析的正确性,以及解决德育问题“怎么办”才更加科学有效,还需要教育者拥有先进的德育理念、理性的德育智慧和有效的德育策略。长期的实践观察与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行为中存在三个明显的“80%现象”——80%的品行问题源于学习不良;80%的学习障碍是动机性学习障碍;80%的情绪不良源自成人世界——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以“学生80%的情绪不良源自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为例,其实质是什么?它是一种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的沟通障碍。主要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常常以“家长”“师长”自居(正确化身),囿于以权威和榜样产生影响作用的传统教育思维。[2]物极必反,正面的动机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亲源性心理障碍”或“师源性心理障碍”。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教育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那么,在亲子沟通和师生沟通中,怎样做才能达到和谐有效沟通的效果呢?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是积极主动和平等尊重,我们称之为“EQ沟通”(高情感智商的沟通),这对正处于“心理闭锁期”和“同伴压力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他们内心世界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十分渴求同伴友谊,但同伴压力感明显,在师生交往、亲子沟通中逆反性很强,自尊心十分敏感,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沟通障碍。因此,特别需要成人们放下“师长”“家长”的尊严和固有的思维方式,自觉成为孩子“心理上的同龄人”,以“EQ沟通”和“助人自助”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和激励他们学习和品德上的“自我建构”,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3]

二、“德育问题”诊断: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

德育问题,既有“影响源”方面的问题,也有“受影响体”方面的问题,更有“影响源”和“受影响体”互动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问题。

中学德育常见的问题有:德育常规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课堂行为问题,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亲子沟通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理想迷失问题,等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把德育问题等同于品行问题或学生问题。如果把学生问题和学生品行问题作为聚焦点来透视中学德育问题的话,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问题、学生品行问题呢?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中学德育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学生品行问题,是问题学生还是问题行为,是品行问题还是成长问题,是成长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作为教育者,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坚持的看法和坚定的信念是:

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问题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否定;而“问题行为”的关注点是相信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是成长问题,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着眼于从改变行为来改变学生。

“问题学生”只是“问题行为”。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行为问题,有习惯问题,也有品德问题,但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困扰问题和心理行为适应问题。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习不良引起的品行表现问题。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类型很多,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沟通问题、行为问题、性格问题、适应问题、品行问题,等等。因而,我们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等同于“品行问题”,更不能简单地归类为“问题学生”。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具有多元性、综合性特点,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体文化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成因,更有成长过程中的不适应或自我困扰方面的原因。成长总伴随问题,问题与成长如影随形,它是成长的伴侣,也是成长的向导。发现了问题,才能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对策。作为教育者,我们始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深深懂得并信守这样的教育信条:改变一个学生,先要改变他的自我期待。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道德自我建构、德性内生的过程,而自我期待是道德自我建构、德性内生的原动力。[4]学生的自我期待受老师“美丽眼神”的感应。“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待。基于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大都是成长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等待心态看待学生成长问题,用积极眼光看待学生成长问题,用研究态度看待学生成长问题。

播洒阳光先拥有太阳。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以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学会改变态度方式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教师要学会改变思维方式来影响学生,智慧型教师不是直接改变学生,而是通过影响学生,让他自己改变自己。教师要学会改变行为方式来转变学生,教师要改变学生先要改变自己,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老师首先要好好学习。“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作为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为师从教的一条永远不过期的定律。

三、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理念导向式”问题解决思维策略

在解决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上,过去经常采取经验式的思维导向。毋庸置疑,经验具有实效性、操作性。然而,经验毕竟是“过去的故事”,具有时效、情境的局限性,它未必能够登上“今天的客船”。而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是对规律的把握,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审时度势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因此,我们采取把经验化为理念的“理念导向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模式,“把经验化为理念——把理念化为原理——把原理化为策略——把策略化为技术——把技术化为行动”。

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得很有趣、很感人、很恰当,才能有效抵达人的心灵。这需要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自觉。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自觉的教师,善于把经验化为理念,把理念化为原理,把原理化为策略,把策略化为技术,把技术化为方法。

把经验化为理念是一种抽象思维,把理念化为原理是一种逻辑思维,把原理化为策略是一种联想思维,把策略化为技术是一种具象思维,把技术化为方法是一种行动思维。我们习惯于转变学生。但事实是,转变自己才是转变学生的最有效的策略。转变自己,最关键的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5]

实施“理念导向”解决中学德育问题思维程式的关键,是要找到解决德育问题的“杠杆解”。我们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6]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杠杆解”,就是寻找支点——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使问题迎刃而解。

那么,什么是中学德育问题的“杠杆解”呢?

我们首先要找到“杠杆解”的支点——“杠杆点”。 中学德育问题的“杠杆解”是构成解决德育问题的一系列“杠杆点”组成的运行机制。德育问题“杠杆解”至少包括理念杠杆点、原理杠杆点、策略杠杆点、技术杠杆点和行动杠杆点等五大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杠杆点。

理念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导航系统,功能是指引解决德育问题的方向;原理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制导系统,作用是分析、诊断、定位真实情况和案例情景中解决德育问题的关键点、确定破解思路和进行过程的效果监控;策略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线路系统,功能是选择解决德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与载体;技术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措施系统,作用是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实际情景中的德育问题;行动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实施系统,作用是通过实际行为来达成解决德育问题的目标。

思想决定行为,观念影响行动。构成中学德育问题的“杠杆解”的第一“杠杆点”,是教育者头脑中的德育理念。具体地说,就是教育者的“德育问题观”及由此派生的“学生成长问题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态度、情绪、意志、行为等都是理念的派生物。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确树立正确的“德育问题观”和“成长问题观”,从生命成长过程和引导生命健康成长的价值取向上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成长总是伴随着问题和“试误”,教育者要用宽容、积极心态去悦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就像“铅笔头上的橡皮擦”一样,要允许成长犯错。

认识规律才能懂得原理,懂得原理才能把握本质,把握本质才能对症下药。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的第二“杠杆点”,是教育者要学会依据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真实情景和案例情景中的德育问题,作出准确判断与正确的性质定位。例如,“80%的品行问题源于学习不良”,我们就要寻找学习不良导致的品行问题的成因及机理;“80%的学习障碍是动机性学习障碍”,我们就要分析“愿不愿学”与“会不会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学习障碍背后的“不愿学”的原因是缺乏求理想、兴趣、需要、爱好、乐趣,还是探索精神和求知欲;“80%的情绪不良源自成人世界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亲源性心理障碍”还是“师源性心理障碍”,教育者应该如何改变自己来改变受教育者,等等。

策略是行动的纲领和线路图,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方法的依据,是实施解决德育问题具体行动的指南,也是教育者智慧和专业能力的体现。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的第三“杠杆点”,是教育者解决德育问题的思维策略和行动策略。唤醒激情策略、拓潜励志策略、团队合作策略、成长规划策略、活动体悟策略、叙事感悟策略、心理自助策略、群体动力策略、品德自构策略等,都是解决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以品德自构策略为例。品德自构是促进学生品德内在生成与自我构建的过程。在我们多年的实践探索中,“管束要求是下策,说教灌输是中策,启发引导是上策,体验感悟是上上策,促进自我建构是至上之策”——这是我们得到的最宝贵经验和体会,我称之为“德育宝典”。它是对师生教育教学关系中的“教与育”“授与导”原则和道理的深刻概括和提炼。这个原则和道理,教育者不仅应该认识和把握,并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应该指导和帮助家长,把它运用到亲子教育中。

技术指以一定原理和策略制定出来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载体、手段和方式方法,它是达成“理念导向”解决问题思维程式的具体措施。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的第四“杠杆点”,是教育者解决德育问题的技术。在解决中学德育问题的技术体系中,我们常用的技术有:行为强化技术、说理教育技术、团康活动技术、思维导图技术、心理辅导技术、情景对话技术、“头脑风暴”技术、活动体验技术、叙事德育技术、综合实践技术、主题探究技术、班会活动技术、“世界咖啡”(深度汇谈)技术、“教练技术”,等等。[7]

以“教练技术”为例。

从教者最容易形成如下三种“职业性思维定势”。第一,“好为人师”,喜欢诲人不倦、喋喋不休的说教;第二,“马太效应”,对“好学生”将“赏识教育”进行到底,对“后进生”剥夺公平教育的权利;第三,“以裁判自居”,最喜欢以“法官”的思维方式去简单甚至粗暴地“裁定”学生的“是与非”“对与错”或“正与误”。

对自主意识、独立性和叛逆性并存的中学生而言,这三种“职业性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效应常常大于正面效果。“把道理重复一千次”产生的可能是“知行脱节”;将“赏识教育”进行到底,带来的可能是面临缺乏“赏识”新环境时的束手无策和适应障碍;“裁判式”教育,造成的可能是“好孩子”和“差生”的两极分化和自尊心受损的心理问题。

教练技术是一种强调教育者通过激励心向、唤醒情绪、激发潜能和完善心智方式来提升学生身心活动效能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技巧。在“裁判型教师”那里,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化身,学生的对与错由教师说了算,只能被动等待教师的裁判。在教练型教师那里,他们善于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唤醒、激励和支持学生,促进学生通过激发自身的心智潜能来达成目标和自主成长。教练让被教练者自己觉醒并自我改变,教练型教师是智慧型的教育者。“智慧型的教师不会解决学生的问题,而只会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他的问题”。智慧型教师处理情绪冲突采取“三明治”式技巧:先谈情(认同对方情绪),后说爱(表达真诚的关爱),再讲理(分析情景讲道理)。这些都是教练技术解决德育问题尤其是中学德育问题行之有效的做法。

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的第五“杠杆点”,是教育者在真实情景中通过创设情境、诉诸行动的实践操作方式来解决德育问题的具体行动和实践行为。教育者的实践行动及行动结果是解决德育问题的落脚点,是检验德育问题解决理念、原理、策略、方法的唯一标准。德育问题行动杠杆点是“理念——原理——策略——技术——行动”杠杆解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具有解决问题的行动意识和实践思维,具有实施解决德育问题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还要求教育者富有根据情景变化实践创新和根据对象个性灵活变通的行动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德育问题中做到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化不利为有利的境界,生成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

自媒介时代对中学德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诸如,“识字与阅读退化问题”“低头族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知识前所未有普及而新一代无知无能问题”,[8]……同时,也给中学德育带来了新的空间、新的平台,以及引发了德育工作新的视点、新的思路、新的对策。例如,建立自媒介教育平台,把有意义的事情做有意思、有趣味、有实效,等等。青少年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青少年成长的“杠杆解”自然就要与时俱进。这不仅仅是一种新时代的德育智慧,更是一种新时代的德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韩东才,李季.德育新思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李小鲁,等.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以广东为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12.

[3]莫雷."德性内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李季教授《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点评.中小学德育[J].2012(1).

[4]李季.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7).

[5]李季,贾高见.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6]李季,李楠.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

[7][美]朱安妮塔·布朗,戴维·伊萨克.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M].郝耀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

[8][美]马克·鲍尔莱因.最愚蠢的一代[M].杨蕾,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问题行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微德育”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