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丽
摘 要:语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师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训练的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按照一定的梯度,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从而让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朗读,会写作,从而在语文训练中,不妨由爬到放,由搀扶到独立,由模仿到创新,最后完全不见教师指导的痕迹,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运用语言文字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语文能力 训练 提升 强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教师只有多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有效的训练对于教学过程起着调控、巩固和反馈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训练按部就班,机械重复。语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有妙趣横生的童话,想象丰富的神话,童趣盎然的歌摇,简洁凝练的古诗,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训练的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不要呆板、僵化。如何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得好好研究。
吴忠豪教授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训练涉及三个方面:理解感悟,积累语言,运用文本语言表达。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训练,总是有蜻蜓点水之感,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语文训练应该是有维度的,按照一定的梯度,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训练,从而让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朗读,会写作,从而在语文训练中,不妨由爬到放,由搀扶到独立,由模仿到创新,最后完全不见教师指导的痕迹,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运用语言文字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应用训练呢?
一、强化复述文本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复述文本是对学生认知、理解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复述课文或者复述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进行内化,由外在的语言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继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能结构的构建和儿童心理的发展。
如学习《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时,我就利用白板投影了“每天四问”的关键词: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记忆关键句子:“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由词到句子,进而片段,到整篇文字,在复述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记忆的一种方法手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陶校长演讲内容的理解,对于陶行知的谆谆教诲有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孩子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时刻牢记这些对自己有益的名言。再比如学习了《嫦娥奔月》后,编者也要求复述课文,对于故事的复述可以抓住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想象性的复述,不要照搬课文内容。对于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复述方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文本,还可以脱离教材,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当然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时期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教师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强化随文练笔的训练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设计写作话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知识基础,来精心预设话题,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写作,而非啃着笔头想半天,到最后才写几行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寄希望于每周的几节习作课,而应该见缝插针,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练说、练写,使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就如同春苗,虽肉眼看不到其生长,但其实日有所增,从而由量变引发质变,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因时制宜,捕捉随文练笔的机会。三年级起步时,侧重于及时模仿课文进行练笔。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学生找到“原野热闹非凡”,而后具体描写了原野中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帮助学生明白围绕中心句如何展开写话。自然段学完之后,我引导孩子回忆平时的课间活动,平时是怎么玩的?有哪些活动方式?学生交流之后,让学生围绕“课间活动真热闹呀”展开小练笔,学生感觉有话可写,顿时兴致勃勃,不少佳作应运而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可以就人物的人格特点进行抒发感想,比如学习《钱学森》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渲染,层层推进情感,让学生有不吐不快之感。等到文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练写片段,对钱学森爷爷说几句心里话,学生就会有感而发,从而一挥而就。还有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出于情节的需要,留有空白,有时我们挖掘这些空白就有了随堂练笔的素材,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让学生展开想象:18年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遭到了哪些冷遇?尝到了哪些辛酸?他又是怎样胸怀故国,至死不渝的。巧妙利用空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文本和学生的思想得以共鸣。
三、强化当堂巩固的训练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及时的巩固可以加深记忆。事实上,我们现在成功的语文课都留有最后五分钟让学生练写。如果每节课,我们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或思考讨论,或完成练习,或回答问题,或练说练写,从而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引导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合理运用,那就能收到更好的实效。例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韩勃一开始气愤是因为( );接着不满是因为( );不解是因为( );最后若有所悟,是因为他明白了( ),其中韩勃在文中提到当年蔺相如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是指《 》这个典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懂得蔺相如是个( )( )的人。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训练。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本理解的同时,只有长期的当堂巩固训练,才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搭建听说读写的练习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