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在诗意语文中飞扬

2014-03-27 19:53杨秀文
江西教育C 2014年1期
关键词:鸭蛋诗意梦想

杨秀文

2013年春天,“中国梦”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里冰河;恰似一场喜雨,滋润了干枯幼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动情地勾画着中国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有我的期盼:追寻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让梦想在诗意语文中飞扬!

我赞成王崧舟校长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借用王崧舟的话语:“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功利化的语文教育,已经愈来愈远离诗意。在诗意被放逐的课堂里,令人惊异感奋的语言却化为僵直的图解,盈天地之美的诗意却被任意平面削切,母语的温润与魅力正在离我们的学生渐行渐远。

诗意语文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人生的哲理,能让每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实现审美经验的再创造,对文本学习产生审美关照和审美体验,从而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读懂文本,知人论世,谙习自己,张扬个性。诗意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力的绽放,人格魅力的砥砺,思想境界的提升。如京派作家汪曾祺深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典训,以平淡质朴、灵秀清新的风格,使其散文落尽豪华,自然天籁,力图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纯真艺术”或“本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充满“赤子之心”的净土世界。《端午的鸭蛋》是他的饮食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从故乡端午的习俗谈起,引出高邮的特产咸鸭蛋,从而自然而朴实地展示了端午节的鸭蛋,将闲淡的风情与雅致借助这日常之物来传达,而这些日常之物也因汪老的笔触焕发出淡雅的情调来。有如神来之笔,尤其是“吃鸭蛋”那一精彩细节——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可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闭上眼一想,就能感觉到汪老写这些文字时的滋味与闲情来。这时,作者所描绘的已不再是实用意义上的鸭蛋,好比《舌尖上的中国》,更像是在谈论一门吃的艺术,是在闲谈生活的情致,这便从大俗之中见出大雅之趣。尽管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样细致的观察,如果本身没有高雅的艺术趣味与发掘日常生活诗意的热情,如何能辨别得出鸭蛋之间如此细微的不同,又如何能觉察出鸭蛋的蠢与秀气来。

我追求语文的诗意化教学。诗意语文课堂在内容上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厚重美,厚重体现的是教学的扎实、朴实、真实,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探究及返璞归真式的展示;在形式上要有“燕子掠空衣带水”的灵动美,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机智的发挥都要有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同时还要有“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的情韵美,教师的情感需要与文本本身的情感相契合,而学生的情感也需要教师与情感来激发和调动。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全文讨论,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在课堂上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闲人就是指不追求功名利禄而能流连自然光景的人。而是从内容和苏轼的创作动机两个角度,借助学生的审美经验来启发学生。从全文来看,这篇课文只有84个字,一次简单的夜游,却折射出了作者一段不畅怀的工作经历,更反映出诗人一种不闲适的人生思绪。在作者的月夜情怀里,有自然景致撒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有月色下庭院“积水空明”的错觉美,有庭中步月、思索人生的哲理美和理趣美,整个意境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映照出苏轼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文中的意象如“竹”“柏”等都有一定的寓意,是作者联结地气人格的光辉写照。再加上作者当时的境遇、政治斗争的创伤、失意的仕途,神奇秀美的月光曲,“物我同一”的人生境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汇,就构成了作者的诗意篇章。

王崧舟校长向语文教师发出呼唤:“让自己、让语文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诗意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首诗,也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与温馨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与纯真去守望的梦。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梦想:“让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共同的梦想。

中国梦万众期待,教育是圆梦的基础,我坚守心中的期盼:追寻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让梦想在诗意语文中飞扬!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三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鸭蛋诗意梦想
鸭蛋大约有多重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梦想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