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化生活教学的德育功能

2014-03-27 23:04杨国富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杨国富

摘 要: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使思想政治课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以利于创建稳定团结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呢?新课标的文化生活的设置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并为德育功能的渗透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有助于大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生活;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一、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即“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德育实际上干了什

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德育功能理解为德育本质。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看,德育的本质在于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从本质形成的角度看,德育的本质是不断形成的。正如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文化生活作为德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特有的形式向师生展现道德规范和标准,在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彰显其德育功能

1.课程设置的重要缘由之一是发挥其德育功能,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体现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2.课程所采用的文化概念,是以党的基本纲领对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依据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教材的概念体系中,所谓文化的力量,实质上就是精神力量;所谓文化生活,实际上就是精神生活;所谓文化建设,总体上就是精神文明建设。

3.课程整合教学目标的核心概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报告的相关精神,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能使当代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教材修订及时,内容极富时代感

在商品经济社会,校园不是一块与外界隔绝的净土,青少年学生也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和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反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陷入迷茫。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精神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生活教材的及时修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阵地。

三、文化生活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1.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是充分发挥文化生活德育功能的关键

(1)老师要坚决贯彻“立德树人”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结合,四者缺一不可,思想性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在老师的科学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独立完成教学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去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在学习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时,我给大家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小高考之前理科班的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你认为南京哪座寺庙的香火最旺、预测最灵啊?”我开始提问:“假设现在你就是老师,你会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先是笑笑,然后就投入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有

陽光也有阴影,这位同学的做法属于落后文化的体现,属于思想认识问题,需要不断地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他应该注意平时的积累,而不是靠临时抱佛脚。”通过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除了掌握了基础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熏陶与引领,师生之间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2)老师要关注时事,了解时政,热点回应。比如,从2013年8月开始,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推出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并在周末黄金时间播出,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精彩的节目剪辑,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段视频,重新唤起了学生对书写汉字的热情,深深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原来放学后都用手机拍当天的作业清

单,现在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作业清单小本子,通过这个具体的行动,去体会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2.注重在生活体验中渗透德育功能

文化生活重在生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进而积极地参与到各项社会生活中来。学习《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恰逢刚刚学农归来,课堂上我播放了学生们采茶时的视频,重温了除草时的照片,一张张稍显稚嫩的脸蛋,一个个略显笨拙的动作,与旁边的采茶工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亲身实践,结合书本,学生们深刻体会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这时,我适时播放了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没有单纯的讲解,没有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但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能力,陶冶了情操,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3.注重利用本地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

的兴趣。”文化生活这本书在编排上,以翔实的资料,通俗易懂的画面,富于哲理的辨析场景,加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但是,学生对本地资源,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更加感兴趣。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江苏省省会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现代都市文化全方位展现,这为我们文化生活的教学选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我特意挑选了南京甘熙故居的照片,请学生们以一位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相关的介绍。很快,学生们就推荐了一位理想的人选,她声情并茂的解说,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从清朝嘉庆年间到现在这一故居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使得这一凝固的艺术赋予了时代的气息,激发了学生正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通过文化生活的学习,不仅使学生领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有着更高的思想道德

追求,而且使政治课堂氛围开放和谐,师生之间亦师亦友、教学

相长。

参考文献:

[1]牟文谦.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内涵[J].重庆社会科学,2010(04).

[2]黄立杰.文化生活,想说爱你不容易[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0).

[3]张迟,朱爱华.四化:突破难点的思路采撷[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2).

[4]刘敏.浅析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2).

[5]曾建明.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效提升课堂境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9).

[6]李筠.以生为本、情景创设、科学评价[J].新课程,2012(07).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