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王友良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医院外一科,湖北 黄石 435005)
肛裂指的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肛管的皮肤发生破裂或者全层裂开,形成慢性感染性的溃疡,临床症状主要是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和便秘为特征的疾病[1]。肛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考虑可能与排便的机械创伤有关,肛管的前后方出现了供血不足且在排便时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皮肤出现裂伤反复不愈合,最终引发了炎症改变形成溃疡,严重的患者由于病程时间长可并发哨兵痔、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2]。临床上常采取保守治疗但效果一般,无法有效的治疗肛裂,本研究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手术治疗肛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湖北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肛裂患者132例,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肛裂诊断标准[3]。上述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22~76(43.7±4.3)岁;病程4个月至15年,平均(4.79±1.15)年;对照组(66例)采用常规纵切横缝手术治疗,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0~78(43.9±4.3)岁,病程6个月至13年,平均(4.85±1.2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具有均衡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并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或者骶麻,麻醉满意后患者左侧卧位,使用1%聚维酮碘消毒肛周皮肤与肛管直肠,常规指法扩肛到可以容纳4~6指,使用剪刀沿肛缘的后正中线剪开长为2~3 cm的纵行裂口,上缘到达齿状线0.5~1.0 cm至正常黏膜部位,切除合并的裂痔,肥大增生的肛乳头和皮下的瘘管等病理组织,剪开皮肤和皮下,离断部分或者全部的外括约肌皮下部,切断厚约0.2 cm长1.0 cm的灰白色内括约肌,不用潜行游离伤口,使用7-0号或10-0号慕丝线将剪开后位肛管黏膜穿过长0.5~1.0 cm深0.1~0.2 cm的内括约肌缝到皮下尽力打结,起到固定黏膜以及作为离断部分内括约肌切挂线的双重效果,保留内括约肌的原厚度一半,不论创面大小仅作一针缝合,行长效止痛剂对尽力打结下方的内括约肌处注射。术后整个的伤口呈重叠双V形状,肛管内置入凡士林纱条裹排气管,用敷料包扎固定,术后进半流质饮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 d。
对照组:采用常规纵切横缝手术治疗,术前准备同观察组,沿后正中线裂痕行纵行切口,上至齿线上的0.5 cm,下止在肛缘外部的1 cm,彻底切断了已经纤维化的内括约肌和狭窄带,根据情况切断部分或者全部外括约肌皮下部位,切除裂痕和病理产物让创面平滑无纤维硬化组织,将上下缘的黏膜、皮肤做潜行游离,使用圆针1-0慕丝线由切开的黏膜顶端上0.4 cm部位进针,稍带基底组织,再由肛缘的皮肤切口下段0.5 cm处穿出,线结牵出肛外打结,依次横向的缝合皮肤黏膜,一般3~5针,对合后平整,手术完成后放置凡士林纱条排气管,敷料包扎使用胶布固定,术后注意事项和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肛管直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伤口愈合良好,患者排便通畅,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并发症,为治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伤口缩小,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为好转;患者经治疗后伤口未愈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肝门失禁,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者加重,为无效[4]。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94% vs 8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43,P>0.05)(表1)。
表1 两组肛裂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观察组: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纵切横缝手术治疗
2.2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肛管直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肛裂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纵切横缝手术治疗
2.3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水肿、切口感染、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肛裂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例(%)]
观察组: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纵切横缝手术治疗
肛裂为感染后导致的皮下溃疡,其中肛门腺感染是导致肛裂的最根本因素,由于溃疡获得感染以及排便损伤的久不愈合,直接导致肛裂形成,同时还可出现肛隐窝炎以及肛乳头炎甚至哨兵痔。其中外伤因素占较大比例,患者外括约肌的浅部直接绕肛管中部,能够向后附着达到尾骨尖,进而形成三角形的间隙,临床称之为Minor三角。在临床上,患者肛裂大多发生于6点位置,在12点位置次之。
肛裂属于缺血性溃疡,一般是由于内括约肌痉挛造成肛后的血液供应严重不足,而括约肌高张力导致肛管后正中线的供血不好是导致原发性的慢性肛裂的主要病因,此外由于外伤、手术等因素造成了肛门口径的变小,患者大便通过较为困难,当排便用力时造成肛管的皮肤撕裂受损,细菌侵入发生了感染形成溃疡最终造成肛裂发生[5-6]。在临床上治疗肛裂的有效方法是通过解除痉挛括约肌并恢复肛管的正常血液供应,同时要扩大肛门的直径。以往临床上采取纵切横缝手术治疗,该方法是治疗肛裂伴有肛门口径狭小患者的主要手术方案,术中纵行切开肛管同时松解痉挛的括约肌,采取横缝扩大肛管的直径,然而横缝会造成切口张力的增大,手术后容易发生切口的水肿,且疼痛较为严重,而且在横缝处容易残留粪渣,易发生切口的感染,影响手术伤口愈合。
本研究在纵切横缝手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在中间只横缝缝合一针,将黏膜缝合固定在部分内括约肌上和皮下,保证了缝合黏膜强度,同时由于切断了外括约肌皮下部为引流更为通畅,可以缓解肛裂的痉挛疼痛。此外,手术还切除了肛裂的创面、肥大的肛乳头以及感染的肛窦,有效消除了患者发生疼痛的病因和潜在的感染病灶[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疗效可靠,能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1] 张林,王富强.对肛裂患者左后或右后位与左右中位切断栉膜带肛管压力改变的对比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21(9):6-7.
[2] 石章铁,钟艳,彭东辉.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6(3):146-148.
[3] 中华中医药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肛裂、直肠脱垂、肛瘘、痔的诊断标准[J].中医杂志,2001,44(10):313-315.
[4] 刘海生,卢又映,敖永健,等.改良纵切横缝术加亚甲蓝肛门封闭注射治疗慢性肛裂142 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13-15.
[5] 师源,师常成.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12,43(1):16-17.
[6] 王兆春,卢艳君,曾碧娟.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3,24(5):673-674.
[7] 谢沐初,廖行忠,王少星,等.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肛门狭窄8例[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3):203-205.
[8] 魏凌云.肛裂切除并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6):85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