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2014-03-26 11:02邹妍锋
中国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师德培训

邹妍锋

对中小学校而言,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然而,中小学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不少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如果想要让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中小学又该如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了解当前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构建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推动中小学健康稳定地发展。接下来,笔者就中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常见问题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当前中小学师资队伍中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首先,农村教师不足,城市教师富余。由于农村地区生活环境差、工资待遇较低,很多教师不愿在农村任教,导致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而城市绰绰有余;其次,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以中老年教师居多,缺少青年教师,导致不能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在很多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不少教师观念滞后、思想方法落后、专业能力不强、纪律性不高、课堂驾驭能力与文化修养较低,教师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齐,一些老教师往往凭经验组织教学,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另外,转岗教师多,一些中小学校为弥补教师的空缺,主科教师兼任其他课程教师,譬如语文教师教历史,教师严重缺乏专业训练。可见,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3.教师管理力度不够

有些中小学校缺少科学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普遍不高。例如有些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师德走下坡路;有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以成绩为主要指标,导致不少教师唯分数至上,只顾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另外,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收费较低,加上政府的投入不足,不少中小学校无力发放业务奖励、政策性补贴和课时津贴,难以执行奖优罚劣制度,因而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够

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一些学校由于教师数量少,任务繁重,教师无法抽身去参加培训;一些地方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不够,学校与教师无力支付培训费用,无法实现继续教育;有的学校仅仅采用本校培训,甚少有外出考察与学习的机会,培训只是在原地打转,收不到实效;有些教师观念滞后,尽管参与了培训工作,却只将重点放在提升学历上面,并不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

以上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想要强化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须认真解决以上问题。

二、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有关部门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合理配置,注重人才引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针对师资队伍流动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老龄化等问题,有关部门须依据相关规定,强化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统筹管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第一,合理分配骨干教师,建立完善的师资配置机制,促进均衡发展,保证各中小学都能配置合格专业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如江西南城县制订与落实“三定向”农村教师培养计划及“特岗教师”计划,给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三,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问题,要依照教师的需求情况,采取择优培训、择优招聘的策略,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从而解决中小学师资队伍中青黄不接的问题,优化师资结构,发展素质教育。第四,注重人才引进。在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中,有关部门须根据学校与专业需求,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注重教师培训,包括校内与校外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另外,还可以制定教师转任交流制度,例如城市教师去农村中小学支教,向农村输送城市骨干教师,或者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学校交流学习,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师资分布不平衡和教师素质过低等问题。

2.优化管理,完善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若要强化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须建立完善的教职工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纪律,严格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其次,强化岗位管理,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当前许多学校用人机制不活、教学管理困难、赏罚不明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改革人事制度,构建健全的教师评价、奖惩与考核机制。如湖南古丈县中小学制定了“四定四挂钩”的教职工岗位管理制度,“四定”就是定员、定岗、定编、定责,“四挂”就是强化岗位考核,将考核结果和与岗位聘任、评先评优、职务评聘以及绩效工资挂钩,这样的政策将提醒教师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另外,组织教师专业培训,让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第一,学校应选出骨干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参与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教育培训,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强化中小学校长培训,如乡镇中小学校长可到城镇挂职锻炼,吸取最新的信息和管理经验用于学校的管理,旨在造就一支治校有方、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第三,强化中小学教师普通话与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同时,中小学还可以开展教学技能比赛、论文竞赛、课堂教学达标评优等活动,建立竞争协作的平台,鼓励教师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发展,提升自身的能力,在长期的竞争与学习中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用自身的进步来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任务。

3.强化保障,保证经费投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经费是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因素,不论是教师的工资待遇、津贴,还是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都离不开经费。因此,政府部门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不定期地检查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促使各级政府科学地投入经费,保证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另外,有关部门须制定多项优惠政策惠及人才,从而稳定师资结构。在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待遇低、条件差而流失了不少优秀教师,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开展。因此政府部门须采取措施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设置支教教师交通补贴、村校教师岗位津贴,给予评先评优的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第二,根据相关规定,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一律享受高于原工资1~2个薪级的工资;第三,解决好农村教师的生活问题,开展送餐灶、送温暖、送健康活动,即给每所村小、教学点配备锅、碗、瓶、液化气灶等生活用品,给每位教师安排免费体检,定期走访慰问支教教师。在行动上帮助教师,在感情上体贴教师,让教师真正感受到温暖与实惠,从而保证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稳定。

此外,学校应分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强化宣传教育,促进师德建设:第一,制定、编印教师师德规范手册供教师阅读;第二,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评优奖励、职务聘任、年度考核等考核中,督促教师提升师德;第三,组织“社会、家长评教评校”“千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让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教师师德的评议与监督,构建“教师、学校、社会、家长”多位一体的教师道德建设监督网络;第四,开展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引导教师及时反思,多做教学随笔,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总之,在中小学教育发展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问题,是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关部门需要了解当前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保证师资队伍的平衡,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打造出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龙潭镇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师德培训
会议·培训
致良知与师德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