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东
(安徽省农村能源总站,合肥 230001)
绿茶是中国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其生产历史悠久,是六大茶类中产量最高、出量最大的茶类。在国内,其生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70%左右,是消费者最喜爱的茶类,也是饮用最多的茶类。如何制作好绿茶尤其重要。
制作绿茶需要的品种一般叶色深绿,以中、小叶为宜;以叶绿素、蛋白质等含量高的为好,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不宜太高,儿茶素/氨基酸比低的品种鲜叶应做绿茶。茶叶色紫,也可以制成类似顾诸紫笋茶。一般无性系品种茶鲜叶制出的茶叶,色绿、香淡、外形匀整;群体品种茶鲜叶制出的茶叶,色黄绿、滋味厚、香浓郁。黄山大叶(小、中叶)茶,似母遗传传递力达80%以上,播种发芽后,去杂,茶园可达无性系品种的纯度,且抗逆性强,制出的茶叶,色、香、味俱佳,是制绿茶的好品种。选择品种好的鲜叶是制好茶的基础。采摘时要标准一致,或采摘后分类,否则再好的制茶技术人员也难以制出好茶。
鲜叶采摘后一般要摊放后集中制作,特别是雨天采的雨水叶一定要摊放。笔者有一年去黄山茶场制作毛峰茶,由于工作原因推迟了一天,就是说今天采的茶明天下午才制作,较一般制茶的鲜叶多放置了24h。当时的鲜叶含水量大概在68%左右,有类似制红茶鲜叶萎凋后的状态(当然不是萎凋,是自然摊放的)。我根据鲜叶的状况,降低了杀青温度进行制作,制出的茶有兰花香,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一位评茶师品尝后认为,这是她喝过的最好的黄山毛峰茶。这是因为摊放的结果。鲜叶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薄薄摊开,叶细胞组织的脱水引起蛋白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变,细胞膜透性加强,一些贮藏物质和部分结构物质,如:淀粉、蔗糖、蛋白质、果胶以及少量的脂肪物质等,分解成简单物质。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双糖转化为单糖,蛋白质和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原果胶分解成水溶性果胶和果胶酸,这样使鲜叶的青气在散发的同时产生了花香。摊放是绿茶品质提高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名优茶。
杀青是制做绿茶的关键工序之一。通过高温破坏酶促作用,形成绿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杀青温度一般不超过150℃(除雨水叶以外),根据鲜叶的摊放程度(芽的含水率),摊放时间短的杀青温度高些;摊放时间长的温度低些。同样摊放程度的鲜叶,温低杀青比温高杀青的成品茶品质好。因此,杀青时只要杀青叶不红,杀青温度越低越好。这是因为在高温杀青时促进了有效物质的分解,温度太高就会将鲜叶中的蛋白质、多肽、果胶、淀粉、双糖等“杀熟”和钝化,之后就少有分解或不分解了,不能使有效物质逐步积累,最终影响茶叶品质。
揉捻是绿茶外形形成的技术要点之一,为成茶成形打下基础。一般采取冷揉。揉捻要根据鲜叶杀青后的物理性状和成品茶外形的要求来进行,掌握揉捻的强度和时间。名优茶在杀青时就要做形,这是名优茶外形的技术难点。
烘干是决定绿茶品质的最后一关。不能单纯地认为是除去茶叶中的水分,而是在水分蒸发的同时,除茶叶外形上有显著变化外,叶内同时发生复杂的以热物理为主的化学变化。名优茶要继续整形,以达到品质的要求。烘干一般开始温度高,而后温度低,打足火后使茶叶足干。茶叶在足火时,高温烘干是浓香或高火香,低温烘干是清香或花香。名优茶在足火时,在40℃左右烘24h为佳。笔者在制六安瓜片打老火时,用低温慢烘,制出的瓜片有花香,而用明火高温打老火的瓜片是高火香。同时,低温慢烘可使名优茶达到足干,含水率在5%以内,利于贮藏,并在一年内均有花香。
茶叶拼配的前提是外形一致。所以炒青、烘青等茶要进行毛茶加工,用加工后的号头茶进行拼配,以充分发挥其成茶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茶叶的经济价值。但名优茶的拼配却鲜为人知,1985年农业部在南京举行新名茶评比时,安徽的天柱剑毫名茶就是拼配出来的,用外形一致的茶,按高山、低山茶的不同内质,进行不同比例的拼配,找到其最好品质的拼配茶,而一举夺魁。只要制定每种茶的标准,就可以在不同地区生产,然后集中拼配这样才能提高名优茶品质,同时解决量的问题,加上公司的运作,才有名优茶的产业化。
茶叶在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仍进行着缓慢的物理化学变化。早在 1983年,省农业厅为了引进制炒青绿茶的优良品种,用不同的品种采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作炒青,上梅州品种制出的炒青品质一般,可是在常温下放了2年后,打开以后整个办公室里都充满玫瑰花香,外面的同志以为我们办公室买了大量的玫瑰花,这就是成品绿茶的后熟作用。笔者又在创制天华谷尖名茶时用之,制成的天华谷尖茶有玫瑰花香。在 1989年农业部西安品茶会上又一举成名。现在几乎所有的茶场、茶店、茶商都将茶叶贮藏在冷库,品饮时是色绿、香淡,一般消费者都喜欢;而烘到足干(含水率在5%以内)的茶,放在常温下干燥保管,品饮时只是色泽稍差,但香气高长,善茶者如获至宝,香气乃茶之灵魂!
制绿茶的鲜叶离体后,经过摊放、杀青、揉捻(做形)、烘干、拼配、贮藏、运输、销售到品饮时,茶叶中的大分子在不断分解成小分子,一直到品质最佳时品饮,这是绿茶最佳的制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如何把握很重要,就是要依据不同的鲜叶性状,通过茶的含水率来控制各个阶段,用温度和时间来调整各个阶段的品质,以达到成品茶的最佳品质。根据大家的制作经验和笔者的制作经历看,在绿茶制作过程中,以杀青和烘干的温度低限(鲜叶不红为限),拉长制做时间,做出的绿茶品质最佳。笔者曾就绿茶的摊放、杀青温度、烘干温度、拼配及后熟作用等,向陈椽教授、徐楚生研究员、田兴安教授等问学过。陈椽教授要我超过他,我说,只是以心做茶,他老人家奋笔提之以茶养心。是啊!不能一(茶)叶障目,要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追踪绿茶的制作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用定量的方法制出最好的茶叶,这是我们茶人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