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谈六安茶业发展取向

2014-03-26 11:49:39李贤葆熊淠祥
茶业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六安茶园茶叶

李贤葆,熊淠祥

(安徽省舒城县农业委员会,舒城 231300)

六安是安徽省茶叶主产市。霍山、金寨、舒城、裕安、金安五县区地处大别山优势茶叶产区。茶产业不仅是 60万茶农增收的重要支柱,也是六安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1 六安茶业的比较优势

1.1 茶叶在山区与其它农作物比较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全市现有3.4万hm2(可采面积2.87万hm2)茶园,年产干茶1.57万t,一产产值10.8亿元,平均产值2200元/667m2以上,是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2~3倍,茶农人均2600元。同时,茶叶受气候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小,收入稳定,这也是茶叶生产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茶产业在农业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茶叶就放开市场生产经营,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各产茶县区面向市场,因势利导,掀起开发名优茶的热潮,茶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此后,各类茶叶市场、茶叶公司、茶叶专卖店、网店,以及茶楼、茶艺馆等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遍及城乡,进一步促进了茶叶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价值的提升,使全市茶业综合产值达36亿元以上。

1.3 悠久的文化积淀成为茶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六安即盛产茶叶,六安瓜片作为全国十大传统名茶之一,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舒城兰花、霍山黄芽系安徽十大传统名茶,还有单芽形创新名茶金寨翠眉、华山银毫等亦是不可多得的佳茗。其中瓜片、黄芽、兰花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工艺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的宝贵资源,也是六安一块耀眼的金字招牌。

1.4 发展茶叶符合建设“绿色六安”的总体要求

茶树作为一种常绿植物,在大别山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其生产过程基本不需用化学农药,加工环节也不会带来工业污染,既可以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六安”作出重要贡献。并且从经济的角度,至少目前在大别山区还没有其它作物能够大面积替代茶叶种植。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作为一种纯天然健康饮品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一些环境优雅的生态茶园或将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2 影响六安茶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茶园基础比较薄弱

一些老茶园立地条件差,先天不足,加之管理粗放(耕作、施肥、修剪、培土等不到位),有的甚至常年处于荒芜半荒芜状态,形成良莠不齐的“小老树”,茶园单产和效益不高;茶树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仅为16%,低于全省20%和全国5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先进地区;近几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新的接班茶园比重较小,统计的茶园面积是否真实存在值得深入考查。

2.2 生产方式仍较落后

茶叶生产和加工分散度高,虽具一定的劳动优势,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低。全市现有970座茶叶初制厂,其中大部分机械不配套,或是机械性能较差,不能满足传统工艺技术要求。制茶质量千差万别,常有好的原料不能制成好的茶叶;全市尚有约1/4农户以手工炒制为主,劳动强度大,质量难统一,影响市场销售。

2.3 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力量薄弱,2000年以来,极少有大专院校茶学毕业生引进,茶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全市具副高以上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30人,其中很多茶叶技术干部在编不在岗,从事与茶无关的工作。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够深入,在制茶工艺革新和机械选型上未能全面突破,“千家制茶千个样”的局面有待改变。产品开发单一,目前仍以生产几个地方名茶和部分外销绿茶(炒青)为主,其它茶类只有很少的零星试制。茶叶深加工缺乏,市场拓展仍是空白。夏秋茶资源和茶叶副产品利用率低。茶文化挖掘利用不足,全市尚无一家茶博物馆。

2.4 开发合力有待增强

市里主推“六安瓜片”,各县区力推“五朵金花”,这不是因为思想不统一,而是要改变各茶区茶农的生产习惯十分困难,更何况各品类茶也有各自的消费市场,有一批忠诚度很高的客户群,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此外,在市域经济中,六安茶叶品牌有何地位,能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应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3 发展六安茶业的策略思考

3.1 把良种化作为强基础的着力点

1hm2良种茶园效益通常相当于2~3 hm2群体种茶园。当前发展重点不是盲目扩大面积,而是要在良种化上下大力气。一方面要通过规划,发展一批高标准良种茶园,培育新的基地,另一方面要通过良种化改造,淘汰一批“三低”(低产低质低效)茶园,提高茶园整体素质。同时,对名茶核心产地要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和永续利用。

3.2 把机械化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点

适应茶农的迫切需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茶园耕作、修剪和采茶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科研院校及茶机企业合作,加快研发适制性好、性能优越的茶机,逐步实现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提高茶叶制作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3.3 把市场化作为外向推动的总抓手

要着力培育各类茶叶市场为主体。支持各类茶叶企业、合作社和大户繁育优良品种,建设标准化茶园,进行产品开发,拓展市场营销。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县乡建设茶叶产地市场,支持各类主体在市外建立茶叶专卖店、连锁店或直接进入城乡超市,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大户建立电商平台,拓展网销渠道,争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3.4 把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区域公用品牌具有独占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正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一样,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类经营主体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倾力打造。政府除宣传推动外,可通过工商等部门和市、县茶叶产业协会加强市场管理,在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的经营许可、防伪查询、包装规范及茶文化传承上塑造良好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茶叶经营企业在经营企业品牌时,要严格遵守公用品牌标志印制、使用、经营许可要求,坚持把好质量关,防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严禁以外地茶冒充本地茶从中牟利,共同维护公用品牌信誉。

3.5 把系列开发作为推动茶叶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全市名优茶产值占到茶叶总产值的85%以上,要坚持以名优茶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改进采制工艺,规范技术标准,全面提高名优茶的质量档次。积极探索多季节、多茶类经营之策,支持规模龙头企业依托市场,建设茶叶深加工项目;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茶食品和功能饮料开发,以提高茶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4 加大六安茶业发展推动力

4.1 坚持科教兴茶之路

要突破体制因素,大胆引进和使用人才,充实茶叶科技队伍,重视对茶叶企业和大户的人才培训,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要大力推进良种良法、名优茶采制、清洁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应用,提高科学种茶制茶水平;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项目对接,争取在人才培养,茶叶标准化、机械化及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占领高地。

4.2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六安市和各产茶县区要着眼全国和全省茶叶发展战略,做好茶叶项目策划、编制工作,尤其要在现代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化加工、茶叶市场和茶文化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编制优秀项目,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投资茶产业,扶持龙头企业上大项目、好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4.3 做足茶文化文章

要充分挖掘有关六安茶叶历史典故,名人名茶,著名茶山,趣闻轶事,民间茶艺和饮茶风俗等文化内涵,通过开展如“茶山之旅”、炒茶竞赛、茶艺表演和品茶大赛等活动,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遗产,提升茶文化品位。坚持在北京、上海、山东等茶叶主销区举办六安茶文化节和万人评茶活动,扩大六安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强化政策支持和组织领导

产茶县区要与市里同步,成立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做到有人管,有人抓;要制定和完善促进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建立考核责任制,强化督查和奖惩;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整合资金,帮助企业、大户解决在茶园流转、生产用地、贷款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发挥茶叶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塑造良好的“六安茶”品牌形象作出更大努力。

猜你喜欢
六安茶园茶叶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20
茶园飘香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6
茶园之晨
江淮法治(2020年16期)2020-11-27 10:30:20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湄潭茶园
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 10:31:18
茶园观色
百科知识(2018年7期)2018-04-17 16:46:38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