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谷中再度创新崛起的涌溪火青
——浅析涌溪火青发展滞后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2014-03-26 11:49董永泓杨春香吕建武石其华
茶业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青茶分户泾县

董永泓,杨春香,吕建武,石其华

(1.安徽省泾县农技推广中心,泾县 242500;2.安徽省泾县榔桥镇农综站,泾县 242530;3.安徽省泾县其华涌溪火青茶叶公司,泾县 242500)

从低谷中再度创新崛起的涌溪火青
——浅析涌溪火青发展滞后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董永泓1,杨春香1,吕建武2,石其华3

(1.安徽省泾县农技推广中心,泾县 242500;2.安徽省泾县榔桥镇农综站,泾县 242530;3.安徽省泾县其华涌溪火青茶叶公司,泾县 242500)

1 涌溪火青的发展历程

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末清初,品质优异、风格独特,为茶中珍品。解放前夕曾一度生产停滞,1955年开始恢复并迅速成名,1982年被国家商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名茶,且因评分位居前列,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称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并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首长的高度赞誉。但是,自1984年产地茶叶分户生产以后,火青茶品质大幅下降,整个产业跌入低谷。

针对遭遇的特殊困境,茶叶技术人员、火青企业和茶农历尽艰辛,积极探索,努力解决导致其品质下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问题,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效。1998年,新工艺火青茶被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中心鉴定为“达到名茶品质水平”;2009年,在(日本)世界绿茶协会举办的绿茶评比中获品质得分第一名;2012年在杭州的国际名茶评比中再获金奖。近年来,火青茶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产销规模稳中有升。目前,泾县黄田、涌溪的茶园已发展到666.7hm2,年产涌溪火青茶120余t,一产产值达6000余万元。

2 火青茶当年品质和声誉下降的原因

2.1 传统火青茶品质特征与当前消费者的要求不甚相符

传统火青茶是栗香型(极品有花香),滋味醇厚甘爽。但干看色泽褐暗,冲泡后“汤色杏黄”,少数还有碎末沉淀,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要求的“清汤绿叶”相去甚远,难以被注重“看相”的消费者接受。

2.2 分户制作后导致火青茶香低色更暗

(1)火青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在炒干成形时投叶量要求很大(出锅干茶10Kg左右),以借助茶叶自身重力,在翻炒中挤压成紧结的腰圆形,这就需要一天至少采集近 40Kg鲜叶。而分户生产后,一户茶农一天很难采到,只得将当天的鲜叶杀青、揉捻、抖坯后,摊放等待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茶坯一起炒干做形,这必然会大大损害茶叶色、香、味,甚至被人怀疑是陈茶。几年下来,火青声誉严重受损。

(2)技术参差不齐。原来集体生产,生产队安排制茶能手领头加工。而分户后,每户茶农都要动手做茶,致使大部分火青茶质量不如分户之前。

(3)采摘质量难以保证。小规模分户制茶占用大量劳力,使茶农原来用在采茶上的精力大大减少,采摘质量因此明显降低。

2.3 除草剂及化肥用量增加降低茶叶品质

因农村青年大多外出务工,人工锄草和施用农家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用除草剂和化肥,致使采自村庄附近的茶叶香低味淡。还由于现在采工难找,且有老年化趋势,使一些山高路远的茶园被抛荒不采,从而损失不少优质原料。

此外,产品营销、宣传严重滞后,使涌溪火青市场规模多年停滞不前。

3 针对上述问题的创新、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主要从技术创新、生产组合、文化及品牌宣传等方面入手,使涌溪火青逐渐走出低谷。

3.1 生产技术的创新优化

(1)首先要解决分户生产,当天叶量不足以手工做形的问题。第一步是要减少投叶量,设想能借助机械的力量将少量茶坯在短时间内翻炒挤压成形。鉴于火青外形与珠茶相近,便将珠茶炒干机缩小机型,并适度加大弧形炒板的曲率半径,还在使用时提高锅温,使之 3h就把呈弯条形的半干茶坯翻炒成紧结的腰圆形,炒干时间和鲜叶需求量均不足原工艺的 1/3。此后又引入滚筒杀青机、揉捻机等设备,实现了火青全程机械加工。因机械炒干温度高时间短,使传统火青的干看色暗、“汤色杏黄”变为“清汤绿叶”,香气也随之提高。在省科委组织的鉴定会上,专家们称赞这是“救活了一个历史名茶”,给予“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新机械试验2年后,在火青产区普及率达100%,并获1项发明专利和省科技进步奖。

(2)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在完成火青工艺的机械化研究之后,为配合推广新技术和规范加工工艺,农技部门于 1997年制订了新的《涌溪火青》产品标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2011年又发布了安徽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涌溪火青茶》,产品也取得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认证。借助近年实施的现代农业等建设项目,产区广泛举办培训班,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及跟踪管理机制,大力修筑茶园道路、排灌沟、挡土墙等基础设施,推行无害化生产,安装灭虫灯、诱虫板,施用有机肥,禁止使用违规投入品。现在,产区已建有标准茶园200余hm2,全部火青茶产品均按照新标准生产、加工,至今未出现农残检验超标的不合格现象。

(3)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研发高香型火青茶。2004年,泾县茶业协会通过引入乌龙茶做青工艺,试验加工高香火青茶。2010年,协会又与火青企业一起参与了省茶研所主持的“高香型火青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对部分鲜叶进行做青处理的方法,明显提高了火青茶香气,尤其对夏秋茶效果更为显著,且不影响干茶外形特征。该课题已通过成果鉴定,获1项发明专利,并已于2013年示范加工高香火青茶300多Kg,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同时,当地还与安徽硒谷生物科技公司及“中国硒谷”合作,通过施用“富硒土壤调理剂”,在涌溪试验生产富硒火青茶,以丰富其产品类型。

(4)从涌溪柳叶种茶树中选育优良品系。泾县名茶产区一般不易接受外地茶树品种,茶园大多仍采用当地群体种,无性系良种难以大量推广,影响茶园良种化进程。而涌溪柳叶种早已被认定为省级茶树(有性系)良种,针对这一情况,火青企业在省茶研所等单位指导下,从涌溪柳叶种茶树中选育优良品系,并采用以苗繁苗技术,快速纯化和繁殖茶苗,用于发展高效新茶园。现已选出5个优良品系,每年繁殖茶苗100多万株,受到茶农普遍欢迎。2013年,省茶研所专家又从中遴选2个品系,与4个汀溪选育的品系一起参加了全省新育良种比较试验,并争取入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活动。

3.2 产销组合的体制改革

分户制茶难以适应涌溪火青加工工艺的技术要求,尤其在清明前后,即使运用新机械,一户茶农也很难满足12Kg的最低鲜叶需求量。因此,县农业部门先是动员茶农联户加工,兴建火青茶叶加工厂,继而扶持大户组建火青产销企业,组织茶农成立火青合作社,并不断研究优化加工工艺,增设烘焙工序,改进加工设备,扩大加工规模,实行大批量的清洁化加工。2011年,涌溪火青企业又在其核心产地新建1座超过1000m2的标准化加工厂,使火青茶加工操作更加规范,质量更加稳定,产品档次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火青产区已有2家规模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黄田和涌溪茶农都有自己的生产组织,在维护茶农利益的同时,更为火青茶的标准化批量生产和质量监管提供了完善的组织保障。

3.3 注重开展火青文化挖掘与品牌宣传

涌溪火青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伴随金银茶树的美丽传说,源自五百年前的乡绅贡品,长在“洋船屋”旁的深山幽谷,经历传统技艺的精心锻造,同时顺应黄田当地商旅文化的便携需求,最终成为蕴含多种文化符号的名茶珍品。2010年,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播火青茶文化,当地企业据此将涌溪火青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其制作技艺传承人,还在新建的标准化加工厂内,特设一间涌溪火青传统技艺展示、观摩区,找来手工工艺使用的鼎锅、木制手推揉捻机等器具,供大家参观、体验,留作永久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2011年,火青产地以其秀美景色、古村人文和悠久茶文化等元素,与汀溪一同被沪、苏、浙、皖旅游部门遴选为“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再次肯定了涌溪火青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早在20年前,“涌溪火青”就被四川一个非茶企业抢先注册。为避免以后的商标产权纠纷,打造和宣传自己的涌溪火青名茶品牌,泾县火青企业不得不斥资购回“涌溪火青”商标,并又投资开展产地产品认证、商标保护、茶样参评、茶叶展销、建立网站等工作,同时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进行全面的广告宣传活动,已使涌溪火青获得“安徽市场畅销品牌”、“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市场声誉得以回升。

然而,由于上述原因,曾经同属“全国十大名茶”的涌溪火青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相比,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已远远落后,主要在茶叶产业化经营和品牌推广方面差距仍很明显。为此,我们今后必须通过建好基地、规模加工、扩大经营、壮大企业等措施加快产业化进程。同时在打造品牌和市场开拓上投巨资、做大事,制订长期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全面提升形象,同时强化营销队伍,开设火青专卖店及代理商,直面市场,搞活经营,由此增强品牌竞争力,实现涌溪火青的再度辉煌!

S571.1

C

1006-5768(2014)01-0025-03

〔投稿日期〕2013-10-28

猜你喜欢
青茶分户泾县
花山
镇江地区居住建筑分户墙隔声性能的调查与研究
茶海苍翠,雅韵海青——赏析“海青茶韵”紫砂壶的地域特色与美学价值
青茶能调脂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品味柘荣青茶
新版《烟台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指导手册》印发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节能可控式分户暖气片热量计量系统方案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