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封葭萌号苴侯折射的茶事信息

2014-03-26 11:49薛德炳
茶业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蜀地氏族利用

薛德炳

(四川省万源市茶叶局,万源 636350)

1 引言

茶的认识及利用,巴地早于蜀地。巴地广大: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古时期有条件发现和利用茶的地区是巴地东部长江两岸。“三邦底贡厥名”[1]、“园有芳蒻 香茗”[2],“荆巴间采叶作饼”[3],(茶树)“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伐而掇之”[4]。这几则后人追叙前事的“茶之最”,是立论的间接佐证。《茶的利用始源于荆巴间》[5]和《古代巴地巫蜑族的盐茶之缘》[6]两文对茶的早期利用进行了合理的推论。巴地利用茶早于蜀地,但茶叶却最早在蜀地成为商品。茶的利用由巴地到蜀地,读《华阳国志·蜀志》或许可以找到诠释的密码。

《蜀志》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公元前 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苴、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将这段历史与茶事联系起来,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从(蜀)开明王朝的族源、迁徙、葭萌的释义和苴的音义及巴蜀地区对茶的别称综合讨论分析,茶的利用由巴地到蜀地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

2 苴的音义

《中华大字典》:苴,子余切音蒩韻。按《通雅·疑始篇》:苴有17音。用得较多的是音jū;巴麻韻则音bā;锄加切磋麻韻音则音chá(茶),义为浮草、枯叶。《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击”,《索隐》注苴(音巴)。故言及苴侯,自司马贞之后多认可(音巴)。常璩《巴志》叙列巴地民族:“其居有濮、賨、苴、共、奴、儴、夷、蜑之蛮”。没有标注苴的读音。读此文者音bā、音jū皆有之。然综览巴地民族、氏族,巴姓仅有廪君,之后巴姓氏族再难有见。迄今,历史学者对苴的族属,族源仍无甚解。仅简约地讲,苴是川东一带,可能属百濮系统的古氏族。故苴音chá(茶)是可以商榷的。

古老姓氏的根,来源于本氏族的图腾物名称。以氏族名为族人之姓。一个母氏族分裂出若干个子氏族,子氏族或以母氏族图腾同类,但又有小异的事物为称谓,这又成了子氏族的姓的源头。再后,国名、地名(山、水)、职官、职业等也用作姓氏名称。三峡地区的古巫蜑族人,享有得天独厚的盐泉资源,擅长采集药用植物,与峡外较早进入农耕的氏族部落交换食物及生活用品[7]。在采集过程中,把茶树枝叶晒干收藏(状若枯叶),煮作羹饮(状若浮草),当作药用,称苴(音茶)符合上古先民直观、形象认识事物的规律。其后裔或许因氏族有此所长而自称或被它族称之为苴(音茶)就不奇怪了。随着民族、氏族间的融合,又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鲜有闻,同样是可以理解的。

3 葭萌的释义

《中华大字典》:葭,苇之未秀者。《毛诗疏》: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开明王朝末代蜀王之弟名葭萌,封苴侯,本是平常事。但与西南地区茶的不同称谓联系起来,似乎就不是偶然的了。

秦汉时,巴蜀对茶的称呼各异,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尔雅》:檟,苦荼。《凡将篇》:荈诧。《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蜀人谓茶曰葭萌。《说文解字》:萌:草芽也。蔎:香草也。茗字的出现在茶字之前,作为茶的别名,其释义的对象,物候特征相类。郭璞注《尔雅》:茗,茶芽也。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或荈)。用葭萌一词代指茶,始于何时,待考。但以物喻物是古代先民自觉与不自觉养成的习惯。茶的称呼不同,释义又多相类似。晚唐诗人皮日休《茶坞》诗: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计亩。可证晚唐时,用葭萌代指茶,巴蜀以外的文人已熟知了。明代大学问家杨慎,对古文学、音训等著述颇丰。其《郡国外夷考》云:“《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之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用葭萌的本义,茶的不同称呼的释义,比对战国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蜀王之弟名葭萌,蜀王封其弟为苴(茶)侯,更名其封地汉中(今广元市西南)为葭萌。蜀地最早出现人名-爵名-地名-茶名的统一,是茶史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4 推论茶的利用由巴地流传到蜀地

(蜀)开明王朝是荆人鳖灵在公元前七世纪取代杜宇统治集团建立的王国。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延续约350年。杨雄《蜀王本纪》(原书佚)、《全汉文》、《风俗通义》、《本蜀论》有载,所述略同:“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后来“鳖灵即位,号曰开明”。

历史学者认为,鳖灵是荆巴之间沿江而居的民族,属百濮系统。“尸”与甲骨卜辞中的“尸方”之“尸”同。与“夷”音同字通[8]。“夷”有时是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有时又是专指某一个民族。《中华大字典》:尸,有多种释义。如陈(列)也;即定死曰尸;未葬之通称;主也;神象;官名等。不仅仅只是“尸体”之义。

荆人鳖灵的族属,学者有不同的论述。若是楚人,在春秋时期,“巴楚数相攻伐”,楚人要越过巴地,千里迢迢到川西建立一个政权,实属可疑。说鳖灵是巴人,何以又称荆人呢?这是因为巴地东部后为楚国所据,秦人又从楚人控制下夺得这一地区。秦讳楚,所以称之为“荆”。生活在“荆”地的土人也就称之为“荆人”了。相同的事例,其时在吴越有见。

因此,荆人鳖灵应当是一个氏族集团(或许就是称为苴的氏族),受到楚人所迫,其族人溯长江而上。曾在南安(今乐山)居留。《水经注·江水》载:“(南安)县治青衣水会,矝带二水矣。即开明故治也”。鳖灵再上到郫城后,杜宇被逼失位,鳖灵夺取了蜀地的统治权力,建立开明王朝。《蜀志》云:(开明)“凡王蜀十二世”,亡于周慎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了解开明王朝的历史,分析其族人的生产活动,勾绘一幅茶的利用传播画卷,与历史原貌相近:鳖灵(苴)族人离开长江三峡地区以前,已熟悉茶树(其时或称呼为檟、葭萌、苴)嫩叶的某些药理功能和原始利用方法。溯长江而上至乐山再到郫县,后散居川西,遇见同样的植株(茶树)便如法炮制,当地土著亦相习而流传开来,或改进利用方法而光大。

若这一推论成立,末代蜀王之弟名葭萌,封号苴(茶)侯,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三百余年后的秦汉时期,川西出现多种称谓茶的方言,出现最早的茶叶(商品)初级市场,与茶的利用传播就有了明显的轨迹。

5 茶的利用在巴地扩散缓慢的原因

茶的原始利用长期闭锁在荆巴地区,周边的其它方国、氏族集团早期利用茶的记录鲜有闻见,这可能与巴人文字没有能流传下来有关。再则,巴人历史本身也是个谜。先秦以前的巴地,既不曾有过一个统一的巴(国),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甚至没有一个明确标示“巴”的民族或氏族。在称为“巴”的地域曾经有过数十个氏族部落或方国。有以蛇为图腾的龙族巴系;有以白虎为图腾的虎族巴系;有以鸟首为图腾的鱼凫巴系。氏族部落、古国、方国时期,不同的巴人氏族时常处于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之中。如孟涂之巴、巴方、彭、姬姓之巴、賨、朐忍、廪君、虎方、服孳(缶)、土家族、鱼凫及儴、夷、蜑、苴、共、奴等百濮系统族系。春秋三百年间,仅楚在江汉、长江流域就兼并四十余国,便是客观的佐证。

巴地东部与楚地毗邻,巴楚文化相互影响。不同的习俗,长时期地碰撞与磨合,各自不同程度地吸收融汇。诸如利用茶等非生存必须的生产技能,若非机缘偶然,受到关注的可能性不大。

蜀地也是多民(氏)族的地区,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是蜀地不同的古国或方国(有学者认为是不同世代蜀王),开明氏(鳖灵)取代杜宇统治地位后,实力强盛。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并国三千,开地千里”,却被开明二世“卢帝攻秦至雍”,“保子帝(卢帝子)攻青衣”。巴蜀地区的小国多臣服为其附庸[9]。蜀国的强盛反映了生产力进步,生产水平提高。鳖灵是蜀中治水先驱,治理成都平原洪水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安定下来,社会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有关的技能技巧在民族和谐的环境相袭沿用,更新发展。巴地利用茶的方法,随鳖灵苴族人的迁徙,自然在蜀地流传开来。这一推论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用以诠释秦汉时期蜀地茶业率先兴旺的历史事实,却有可信的内涵。若是不然,末代蜀王之弟的称谓:葭萌-苴(音茶)侯-茶,人名-爵名-地名-茶名的融会贯通,又该何解呢?

[1]宋元人注. 四书五经·禹贡[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华阳国志·巴志.

[3]张揖. 广雅.

[4](唐)陆羽. 茶经[M].

[5]薛德炳. 茶的利用始于荆巴间[J]. 茶叶通讯, 1997, (3): 36~38.

[6]薛宗保.古代巴地巫蜑族的盐茶之缘[J]. 中国农学通报,2011, 27(8): 450~453.

[7]袁珂校注. 山海经笺疏·大荒南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8]蒙默,刘琳. 四川古代史稿[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

[9]四川通志. 卷 189.纪事, 5482.

猜你喜欢
蜀地氏族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