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早期翻译实践的惯习与资本

2014-03-25 11:27:04张尚宇
关键词:布迪厄场域鲁迅

张尚宇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尖锐,民族危机加深。国民为救亡图存,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很多先进知识分子尝试以翻译为介绍国外文化的途径。从翻译思想、策略、选材等方面来看,鲁迅早期对国外小说的译介,很大程度上也是此种背景的反映,是社会环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学界开始纷纷借鉴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范畴,来分析影响翻译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接受的各种社会制约因素,探究翻译活动与社会环境、社会变迁的种种有机联系。[1]场域、惯习、资本这三个布迪厄社会学的核心概念,适合用以分析此种环境下鲁迅的早期翻译实践。依此理论来看,译者都是带着文化资本,在惯习引导下,在翻译场域中从事翻译活动的。本文试从惯习和资本出发,初步探析鲁迅的早期翻译行为。

一、鲁迅的惯习与翻译

惯习是布迪厄为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性情倾向体系。行动者从幼年时代开始积累的经验,包括他对各种社会制度和各种奖惩机制的理解,会在他的心智中留下痕迹,从而构成行动者的行为倾向,此即布迪厄所说的习性。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或存在的各种习性的总和,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惯习。[2](P145)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各方面都会促成惯习的形成,而已经成型的惯习又会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惯习能够有所限制地自由地生成思想、感知、表述、行为等产品,这些产品总是受限于惯习生成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2](P144)但是,惯习既是一个可以不断重塑自我的再生产体系,同时又是一个根植于译者最初性情倾向之上,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并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运动体。[3]也就是说,惯习是开放的,并非只是对以往的社会结构和个人经历的机械反映,它随着具体情形、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鲁迅早期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就体现出受其自身惯习的极大影响。

鲁迅自幼喜爱阅读植物学书籍,如《农政全书》、《茶经》、《竹谱》等。鲁迅在故乡读书时,目睹底层人民的苦难,加之少时家难,于是,他立志改变国民性。青年时期的鲁迅,受晚晴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很深。鲁迅17岁到南京,先后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课程,后来赴日留学期间所学又是医学。在南京时,鲁迅接触到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赴日留学后又读了《十五小豪杰》等。自身成长的经历,对科学的兴趣以及阅读学习的经历,慢慢内化为鲁迅自身的惯习,最后体现在其对翻译题材的选择上。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鲁迅前期的翻译重心集中在西方科幻小说上,而深深刻在鲁迅思想中的民族危机意识,以及阅读严复《天演论》所接受的进化论思想,又使他在选择翻译题材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助于拯救民族危亡和彰显进化论思想的作品。鲁迅所译《月界旅行》弁言中所言的“然人类者,有希望进步之生物也”[4](P9),“冥冥黄族,可以兴矣”[4](P10),足以说明。

清末诸翻译家中,严复和林纾对鲁迅的影响最大。鲁迅非常喜欢严复翻译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尤其是《天演论》。鲁迅常赞赏严复翻译的严谨,而严复的译文多文言文,含八股气息。林纾翻译多为意译,经常会有随意的删减和增添。鲁迅初期所阅读的这些译家的译本,自然会深深印在其脑海中,并内化为他在翻译方法、策略上的一种惯习。鲁迅刚开始从事翻译时,并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往内化在其脑海中的惯习的影响。严复译文的文言八股气息,就可以从鲁迅的翻译中找到踪迹,而从其所译《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林纾对他的影响:他在日译本的基础上,删除了很多内容,做出了很多自作主张的发挥。鲁迅也在《月底旅行》的弁言中提到:“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4](P11)此外,鲁迅早期翻译译本常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形式,题目为两行对句,每一回的末尾也是“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在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序言中就曾明言:“特收录至审慎,移译亦期弗失文情。”[4](P185)与此同时,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惯习的形成。因此,在早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鲁迅始终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

二、鲁迅翻译的资本

人们在特定场域中的地位高低,由其所拥有的资本决定。在场域中拥有较多资本,就能在该场域中占支配地位,影响规则的制定,而拥有较少资本者,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翻译场域中有其独特的资本。在翻译场域中,人们正是带着各自的惯习和资本,去争取更多的资本的。依布迪厄所说,资本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而文化资本又分为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指行动者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其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及感性等文化产物。[5]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学校教育,都是其获得身体化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

文化资本的积累是长期艰苦的过程。鲁迅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从其少年时期便已然开始。鲁迅一生,读书多而杂,经史子集,野史杂说,西方科学,中外哲学,马列著作,甚至是画谱古碑,无所不读。[6]鲁迅入塾后,便开始阅读《四书》、《楚辞》、《南方草木状》、《山海经》,以及民间戏曲、传说故事等。鲁迅不仅读书广泛,而且善于思索,喜欢想象。这些都为鲁迅从事翻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和想象基础。到南京后,鲁迅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和科学,受到了较为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在矿学学堂里,鲁迅接触到地质学、矿学等现代科学,这极大地增长了他的见识,弥补了其先进知识和进步思想的匮乏。留学日本时,鲁迅接触到了医学,这不仅使其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教育和阅读经历,都为鲁迅提供了厚实的文化资本。从鲁迅所译《地底旅行》文句中,比如“开眸一望,则飞云如瀑,御风而驰,轻帆疑鸥,浮游波际”[4](P132),我们就能够看到他厚实的文字功底:语言流畅,生动优美。他自少时培养的想象力,之后积累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其翻译《地底旅行》这类科幻小说时,都对其有极大的助益。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和科学素养,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欣赏并翻译科幻小说。翻译《域外小说集》时,鲁迅决心采用直译,但却因为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因而没有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域外小说集》销路不好,直译也没有流行起来。《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带着自己的资本,在当时的翻译场域,与意译之风所进行的一次斗争,但当时读者的阅读惯习以及意译群体资本的强大,注定了其无法成功。

参考文献:

[1]李红满.探索翻译研究的社会学途径——评介Michaela Wolf与Alexandera Fukari的《建构翻译社会学》[J].中国翻译,2008(6).

[2]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朱伟珏.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迪厄的社会学认识论与他的“惯习”概念[J].浙江学报,2005(3).

[4]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

[6]温立三.鲁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及其启示[J].语文建设,2008(9).

猜你喜欢
布迪厄场域鲁迅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