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4-03-25 07:41余亚林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教育者

余亚林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涵

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塞浦路斯有位善于雕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少女。由于雕刻逼真,他对雕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并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过了很久,她依然是一座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失望,不愿再接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后来,他想到向阿弗洛狄忒女神求助。于是,他就带着祭品来到神殿祈祷。女神知道后甚为感动,就如其所愿,赐予雕像以生命,使他们终成眷属。

这个神话故事后来引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兴趣。他受此灵感,曾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以探究故事背后的心理原因。罗森塔尔与其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宣布要进行一个测验,以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后,他根据测验结果拟定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名单,并交给了校长和相关任课教师,还特别嘱咐他们一定要保密。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事实上,这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的作用。因为罗森塔尔所给的名单完全是杜撰出来的,而这一谎言却对教师产生了某种暗示,使其对名单上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从而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各方面得到超常的发挥。这种现象如同皮格马利翁钟爱他的雕像而产生的效果一样,被罗森塔尔总结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意为对个体由衷的赞赏和期待,能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产生这一效应主要有以下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一是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二是反馈,即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三是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材料;四是鼓励,即教师对所期望的学生给予各种各样的鼓励,使学生不断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1]40。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的顺利与否及其效果的实现程度。因此,良好的主客体关系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常常由于人格差异、行为方式等原因产生冲突,导致二者关系的僵化甚至对立,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问题的产生呼唤着问题的解决。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则是对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期望与激励能够给予教育对象以心理上的温暖与鼓舞,从而产生朝着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的动力。这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就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这种良好的双边关系中展开,就奠定了其顺利进行和有效达到预期的基础。

(二)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主体性源于哲学关于人的性质的界定,主要表征着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理念被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其主体范式由“危”转“机”带来了希望,也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主体性理念不同的是,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中,教育者这个一元主体,对被作为客体的教育对象只是简单地进行单向度的理论灌输。这完全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严重挫伤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人的认识随着其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偏重教育者的作用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作用的弊端提出的,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一。在其看来,教育对象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主张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辩证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通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期待、暗示与激励,能够改变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和消极态度,调动起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范式的现代转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归根到底,都同人的需要有关,都在满足需要的驱动中进行的,自然也都以其对需要的满足为基本的尺度。作为一项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满足人的相应需要中进行的,当然也是以实现人的相应目的为衡量其活动意义的标准的。

事实上,实效性不强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道难关。因此,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一大课题,不仅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步,而且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其活动目的的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则有赖于对相关活动要素的认识和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对人的心理规律的正确反映,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乃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是行动的方向,代表了人的价值追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在其特定的目的的制约下有序展开的,都以某种特定的价值为导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73同时,在根本目的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还有它阶段性、特殊性的具体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其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矛盾运行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主客体相互影响、各相关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有效因素,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对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工具性要素,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素质

组织者和教育者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其实际运行中,是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元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其素质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人们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利益诉求多样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等。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改变原有过时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时代转换。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实状况也迫切需要提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存在观念陈旧、方法过时等诸多问题,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时代要求。这就迫切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支配行动。正确的思想是行动成功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因而,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地位,切实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人的本质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理念,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一定时期的教育理念是一定时期的教育实践的反映,并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以不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理论的与时俱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深入挖掘本学科理论深度的同时,还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灵感和养料,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

(三)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了教育者一方大唱“独角戏”的舞台,结果损伤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与愿违。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搞好两者之间的“大合唱”。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真正实效。

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就要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作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与教育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适时传递对教育对象的期待信号,使教育对象及时捕捉到对自己的赏识与激励的信息,促进教育对象感受到对自己的期望与鼓励,从而朝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追求,也是评判个人行为的基本尺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价值尺度的制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实施和评判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和关键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前的现状表明,价值观的缺失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问题。而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意识淡薄和认识模糊,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价值观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正确的思想认识传输给教育对象,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将其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成为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和激励人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五)把握合理的期望目标

目标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制约着人行动的方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每一阶段和步骤都是在其特定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所以,确立合理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权衡“希望达到的目标的高度”与“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之间的制约关系,要把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和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力大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可承受性的目标,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原则,适时适度地提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状况的期望。

(六)强化教育对象的自我激励

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对教师进行暗示,教师作为学校的权威把对学生的期待不断地通过积极暗示和鼓励传递给学生,促进了学生自我激励机制的强化。正是这种持续的自我激励促使着学生不断进步。可见,学生的自我激励形成了学生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为外因,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还要通过教育对象这一内因来实现。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教育者的期待通过不断的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传递给教育对象,促使其形成自我激励,并将这种激励变为促进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7]张耀灿,徐志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4).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因期待而成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创伤·延续的记忆·救赎——解读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
小猪皮格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