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将职业观教育融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4-03-22 00:57梁枫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

摘要:职业观教育是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其正确的职业理想;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学生职业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入开展职业信仰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操守,培养其高尚的职业精神。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观;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11—03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认知与行为上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岗位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观教育的倾向。尽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保障学生日后顺利就业,实现其经济独立与人身独立,但缺乏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信仰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观教育,就很难实现其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也难以实现。蔡元培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试探阶段,即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旨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务必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积极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其正确的职业理想

高职院校的新生,一些人是带着失落的心情和不甘的心态来到职业院校的,他们不是冲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而来;而专业的选择往往是父母的安排、师长的指导、同伴的影响,甚至是无奈地服从学校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安心学习,毫无疑问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在新生中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职院校专业划分主要遵循“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新生入学教育只有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业与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懂得“学好技能同样是人才”。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分析型、学术研究型、规划设计型、决策管理型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使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社会进步的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等,都强调:“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和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广泛组织学生开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社会调研,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学好技能同样大有前途,立足一线同样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2.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懂得“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人”。当今社会,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沉不下去”。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之礁》一文中提出:“无论受教育至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事实上,所有劳动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出色的劳动做出优异的成绩,干好自己的工作,赢得他人的尊重。高职院校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孔祥瑞、邓建军、包起帆、许振超、李素丽、郭明义等先进人物,激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3.矫正学生的职业取向,让学生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高职位、高薪酬、高福利,他们在职业理想上存在不切实际的倾向。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体现在人们的职业期待和职业目标之中。一个人有远大的追求没有错,但总是“仰望天空”而不“脚踏实地”却不可取。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学养和能力,确立自己的职业取向。个人只有与工作高度契合,个人、企业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实现。如果个人对自己真正适合什么工作、如何获得适合的工作等基本问题缺乏了解,那么,他在今后的职场中将难有发展。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学生中组织职业倾向测试很有必要。

二、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学生职业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职业品质的总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共识,但仅仅依赖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基本的职业道德与专一的职业态度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业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很有必要,譬如,对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对食品粮食专业的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等。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而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素养是一名员工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由于社会地位、岗位职责、工作任务、服务对象不同,人们对职业素质的认识和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有责任教育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尽心尽力,诚实守信;融入团队,协作互助;真诚公道,学会沟通。在工作中一定要养成爱岗敬业,不忘本分;勇于负责,善于担当;自动自发,乐于奉献;开拓创新,永不满足;效能为重,要事第一;选择有方,取舍有道;适应变化,消除倦怠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1.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很多学者对职业、工作、事业都有精辟的阐述,其缜密的思想、深邃的观点、广阔的视野对我们认识职业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成才的规律,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随着人们对职业素养认识的深化和员工培训的深入开展,员工励志和培训方面的优秀读物也相继面世,如《致加西亚的信》《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礼物》《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一分钟经理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方法总比问题多》《细节决定成败》《邮差弗雷德》《谁动了我的奶酪》《忠诚胜于能力》《希波克拉底誓言》等。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些这方面的书籍,提高学生的思考力、执行力和创造力。

2.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各行业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不同的要求。不仅教师与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区别,即使是幼儿教师和高校教师、医生与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有差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而且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3.在实践育人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提高主要靠教育,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靠修炼。职业素养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在实践中培育,在工作中提升。《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在正式的工作环境中,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和难以回避的工作压力面前,才能真正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三、深入开展职业信仰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操守,培养其高尚的职业精神

我们培养的不是干活的工具,不是只知谋生、谋利的机器,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而问题并不仅出现在食品领域,建筑、交通、医疗等各行各业,质量低劣、商品伪劣、服务恶劣等现象同样频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业者职业信仰的缺失、职业操守的沦丧、职业精神的匮乏。

一个人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及其道德水准、道德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在于自身的修炼。一个人如果通过各种外在的教育和自身不断的努力,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财富观,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对“人在做,天在看”的所谓“良心”约束力量有起码的敬畏之心,那么,他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培养一线员工的高职院校要通过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各种形式,在高年级学生中广泛开展职业信仰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职业操守,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

1.教育学生维护职业信仰,坚定职业追求。一个员工之所以在工作中没有归宿感、幸福感与责任感,之所以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是因为缺乏职业信仰。缺乏职业信仰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行业企业乃至民族的发展。“德国制造”以耐用、可靠、安全、著称,而在这些外显的特征的下面,隐含着德国独特的精神文化,即被誉为普鲁士精神的“责任感、刻苦、服从、可靠和诚实”。正是德国产业工人“强调标准、严守秩序、讲究精确、追求完美、高度负责”,成就了德国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培养忠诚度、敬业度、责任感、使命感,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2.教育学生遵循职业规范,坚守职业良知。劳动者要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其自身的教育,从而更加独立、更加自信。在澳大利亚,工人不再是弱势群体,他们有尊严、有底气、有权利,强大到足以质疑老板和顾客的权威,他们总是以主人翁的姿态,不唯上,不畏权,从纯专业的角度出发,自觉确保品质,维护企业和个人信誉。职业良心能使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不愿违背职业良心,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职业精神的事情。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多达20余种,她因此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这句颁奖词表明,职业良知弥足珍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大力弘扬。高职院校理应将其作为重要的一课。

3.教育学生将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日本学者宫地诚哉认为,职业观是人对职业的态度,它因“职业三因素”(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中哪一个占多大比重而异。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的结果,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这一文化自觉,并逐步将其升华为职业精神。早在1835年,即将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在《青年的选择》一文中就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它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中,必须把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师生素质共同提升主题化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JSJC312)]

[梁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培养环境,提升我校数控专业教学的职业能力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