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运行机制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2014-03-22 00:57周斌罗晓梅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市场机制继续教育实践探索

周斌 罗晓梅

摘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背景下,结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产业化属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传统模式在观念、职责划分以及利益协调等方面受到局限。新的模式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包括资源配置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准入和淘汰机制,重新界定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三方职责与收益分配。在总结分析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进一步强化适应市场的主动性、项目设计的针对性、模式应用的实效性以及战略合作的互动性。

关键词:市场机制;“政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缩号:1009—4156(2013)01—0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接受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从2009年的1.66亿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5亿人次,年参与率达到50%。可以预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是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学研”结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同时,众多普通高校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继续教育,将继续教育列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渠道。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2305所普通高校发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参训人数507.3万人,部分高校培训收入见表1。

(二)传统“政企校”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

早在1996年,有关研究人员针对西部地区,提出了“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发展继续教育的模式。研究者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提出“政企校”合作模式。该模式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低下、硬件设施不足、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等局限,对西部高校提出了转变观念、深入社会、主动服务市场的要求。同时,研究者还提出,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政企校”以及社会各界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分析发现,限于当时的发展水平,该模式在基本框架的构建上,尚未涉及“政企校”三者职能划分、利益统筹以及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三)传统“政企校”合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模式在观念、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继续教育发展。一是观念滞后,社会认识不足。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认识水平有差距,没有把继续教育放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去规划。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建设广泛市场化的背景下,尚未按照市场需求,引进市场机制,及时构建起市场化运作的“政企校”合作模式。二是定位不准,主体职责不清。按照传统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政府部门不能站在宏观调控高度,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在行业企业教育需求和普通高校资源提供之间的统筹力度不够。普通高校不能分析、发挥和发展自身特色与优势,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经常处于盲目、单干的尴尬局面。行业企业不能积极参与,主动用好政府和高校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提供的继续教育服务。三是机制不顺,各方利益不明。显然,普通教育必须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而继续教育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直接照搬学历教育思路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必然会出现机制不顺、利益不明的情况,影响各方积极性发挥,阻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按市场化机制要求,重构“政企校”合作模式

(一)市场化机制与“政企校”合作模式的内涵

众所周知,发展继续教育需要投入,投入就会有产出,投入产出则需要经营,那么,继续教育的产业形态特征就显现出来了。继续教育产业化过程就是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供求平衡,通过市场竞争促进继续教育产业更快发展的过程。“政企校”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三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发展模式。

(二)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

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按照市场要素,引进市场化运行机制,界定政、企、校三方职责划分和收益分配。

1.主体职责划分及收益关系。在新的模式下,政府履行资源配置和质量管理职能,调研整合并传递供求信息。政府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管办分离。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整合资源,提供继续教育项目与课程。项目设计及实施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为观念输送。行业企业则需进一步转变观念,规划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政府、高校共同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合作平台。

2.运行机制构成。构建政府统筹、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合作平台,需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见图1)。一是资源配置机制。按照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由政府宏观统筹,高校和行业企业分别提供市场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调节机制。按照市场价值增量原则,通过政府统筹和市场杠杆,调节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收益分配,实现三方共赢;发挥市场驱动作用,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三是准人和淘汰机制。按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原则,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管理政策和质量标准,实施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定期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实行准入和淘汰,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

三、高校实践探索及成效

(一)合作关系的开发建立与深入发展

一是整合优势、突出特色,增强适应市场的主动性。为了加强继续教育,重庆大学将C校区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施作为继续教育基地。近几年,学校又投入5000多万元,按照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为继续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强化归口管理,对二级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继续教育资源进行了集中梳理,列出继续教育资源和项目“菜单”,编写了《继续教育指南》、《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大纲及讲座提要汇编》。学校将系列资料及资源条件广泛提供给社会各界,努力促成“政企校”合作。二是分析市场,面向需求,强化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学校认为,在知识更新频率加快,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广大在职人员迫切需要通过非学历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我们认真分析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市的产业战略和市场发展,结合政府需求,精心策划培训项目,努力实现订单培养,强化继续教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三是推进合作,服务发展,注重模式应用的实效性。重庆大学与重庆市人社局、国资委共同举办了多次“在渝高校与企业继续教育联谊会”以及“重庆大学与重庆市国有企业联合开发继续教育合作项目恳谈会”,市国资委、市继续教育协会、重钢集团、重庆建工集团、四联集团、重庆燃气集团等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代表参加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加强了政企校各方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共同搭建发展平台,为构建“政企校”合作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运用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先后为国家和重庆市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企业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与研修班,培育并成功实施多个非学历精品培训项目,包括贵州桥梁建设总公司技术骨干转岗培训项目、重庆大学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项目、重庆市中职骨干师资培训项目、重庆燃气集团城市燃气工程培训项目、重庆能投集团煤矿安全培训项目等。近几年在重庆大学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数平均每年超过8000人。四是综合服务,着眼共赢,实现战略合作的互动性。在贵桥项目中,我们协助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分析以及人才储备与发展规划制定等附加服务。两期培训项目完成后,公司主动提出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延伸到科研成果转化、毕业生实习实训与就业等领域。在EDP项目中,我们积极关注学员需求,安排任课专家与学员互动,为学员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还搭建了互动平台,得到学员高度评价,并以捐资助学、科研成果转化等实际行动回报学校。

(二)合作项目的运行控制

1.贵州省桥梁公司转岗培训项目。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承训单位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着力完善四大机制,包括市场开发与服务机制、规范办学与质量监控机制、内部资源整合机制、项目责任与奖惩激励机制。认真建设并用好三支队伍,包括学校管理团队、市场开发与服务团队以及优秀的师资团队。努力抓好四大环节,包括市场开发、维护与服务,教学组织与质量跟踪,信息反馈与综合分析,总结提炼与优化提升等。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承训单位重庆大学与贵州桥梁建设集团于2010年、2011年合作开展两期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岗培训合作。校方整合了土木工程、建筑城规、房地产管理等校内专业以及校外市级建设单位的专家教授和高工为学员授课,两期班共完成理论教学2000余学时,培训学员100余人。培训结束半年后,所有参训学员100%实现转岗,公司方对项目进行了书面评价,认为重庆大学为该公司实施行业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司特别对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表示真诚感谢。

2.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EDP)项目。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项目中,我们通过分析论证、学科整合、品牌引进和平台搭建,致力于打造品牌培训基地。迄今为止,该项目已招生10期,参训学员1000余人。中心还定期举办公益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嘉陵江论坛”,汇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面向社会开放,来自西部各行各业的政界、学界的高层管理者及行业企业的领导者共计9000多人次参加论坛交流和学习,效果良好,已逐步形成重庆大学的本土特色品牌。高管班被业界誉为“重庆第一班”,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的市场价值和人力资源建设成果。

四、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资源配置者以及质量评价者,要做到统筹规划、管办分离,用好市场机制,条件成熟后可成立综合的统筹协调机构。第二,高校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需主动适应市场,由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为观念输送,自觉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行业企业作为人力资源需求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站在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参与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合作平台,保证法定的人力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和效益产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30.

[2]唐一科,等.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2004.

[3]教育部.2009年部分高校培训收入统计[Z].

[4]周晓峰.继续教育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其制约因素探析[J].继续教育,2004,(2).

[5]张国安.继续教育——多变环境中的给力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罗晓梅.西部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思路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1,(12).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重庆市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0ZDJY07)的阶段性成果]

[周斌: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罗晓梅: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机制继续教育实践探索
逆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下 城市垃圾治理系统仿真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