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变化以及会考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大,提高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很必要,探讨其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对历史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完成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任务的保证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内容丰富,一节内容包括课前提示与导入、正文、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课外延伸等,特别是新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故事等,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学习材料可谓异彩纷呈。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会考和高考的要求
近年来,历史学科的会考和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力度逐年加大。以教材为本,但不拘泥于教材。对历史阅读能力的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侧重于识记发展到侧重于理解和运用,解决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近几年会考、高考的情况来看,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新课改的重点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新课改之后,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多,所以兴趣是最好的导航仪,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教学中可以抛出问题:有人说,周恩来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的外交风度与机智令无数人折服,你同意吗?为什么?这种设问无疑使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为教师讲授新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假如问题改成“周恩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有哪些贡献”就显得索然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2.师生互问,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也就是通过让学生提问题来提高阅读效果。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有代表性的问题,采取分组形式深入讨论,以5—10分钟为宜,分组讨论有利于开阔思路,加深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引起激烈争论的焦点问题,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3.比较归纳,帮助学生找准阅读重点
对于同类事件、同时期的人物、事件等史实,为避免混淆,强化记忆或者归纳异同点,掌握规律,可以釆取比较阅读法。比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可以采用列表对照形式,分签订的时间、双方、内容、影响等项目进行多角度比较。要求学生速读找出各项要点,然后读表分析归类。这样既可减少盲目性、节省时间,又可增强直观对比性。
4.层次分明,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个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地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论结合,往往采用分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采用分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让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
5.课外拓展,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拓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读书是阅读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每学期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价值较高的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在推荐中要有引导,如具体可以告诉学生看哪些章节。至于为什么看这些章节,要么是跟这个学生的兴趣有关,要么是跟我们的教学内容有关,要么就是同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挂钩。在引导中如能有所交流,则事半功倍。此外,与历史学科有关的杂志,以及更多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网站,使学生上网查阅更有针对性,既可以开阔其眼界,又能让其获取最新资料。
当然,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注意检查阅读效果,如批阅读书笔记,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历史小论文评比等方式都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阅读进展与效果。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