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国学经典教育的两次转向

2014-03-20 23:58
关键词:读经古诗文国学

李 灵 玲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北京 100875)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的两次转向

李 灵 玲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北京 100875)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自1998年兴起以来,经过从民间向学校、课程化两次转向发展,已经成为不少小学的校本课程。但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内容选择缺乏规范和师资建设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我们通过更开放、更富公共理性的对话方式加以讨论、反思与解决。。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民间;学校;课程化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自1998年在中国大陆兴起。回顾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中有两次比较重要的转向:第一次是国学经典教育从民间向学校的转向,第二次是国学经典教育的课程化发展。

一、儿童国学经典教育从民间向学校的转向

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了“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企望以中国古代经典“开启”儿童心灵,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奠定“优雅人格”的基础。之后,其在台湾、美国、东南亚演讲近千场,发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运动[1]。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儿童读经”运动则始于1998年。是年,经南怀瑾先生的努力,王财贵到大陆进行了演讲,随后掀起了大陆儿童读经运动。

王财贵倡导的儿童读经理念,涉及了民间(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两个领域,也就是说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是在民间和学校两条平行线或维度推广的,但从实际情况考察来看,在2005年之前,无论是推广力度还是实施效果,民间均要强于学校。自1998年王财贵在大陆演讲后,根据其儿童读经理念,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相关的儿童读经推广机构,如1999年在厦门成立的“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2000年在北京成立的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2001年在武汉成立的老古大方经典文化教育中心,2001年在广州成立的多闻经典教育中心,2003年在北京成立的育灵童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等。在它们的带动下,全国各地迅速成立了上百家读经推广机构。这些推广机构秉持王财贵儿童读经的教育理念,开发了相应的经典读本。通过各种商业或非商业渠道,把儿童国学经典教育迅速推向了全国,很多现代私塾应运而生,如苏州的菊斋私塾、上海的孟母堂、武汉的童学馆、沈阳的九雯学堂、北京的在谦学堂等等,很多大型城市甚至有几十家私塾。

为什么在初期的经典诵读热潮中民间的推广热情要高于学校?第一,王财贵本身是从教育自己孩子读经的过程中体会到国学经典的作用和意义,进而才向社会倡导儿童读经,也就是说“家庭”是当代儿童国学经典教育产生的母体和温床,因而更宜引起众多家长和孩子的共鸣。第二,参与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推广的主体大多来自民间,相对来说学校教育者参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民间读经的喧闹和学校读经的相对静默。但以上两点都是一些表层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在于自1912年小学废止“读经”以来的百年中,教育体制内,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对“读经”的敏感和谨慎。百年中,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起起伏伏、唇枪舌剑,因儿童读经牵涉到太多的问题,诸如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西儿童教育理念、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等等[2]。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自1998年在大陆兴起的儿童国学经典教育与以往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民间得以大规模推广的同时一些小学也参与其中,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开始从民间转向学校,全国各地众多的学校加入了国学经典教育的行列。这种转向始自何时、源于何地,难以确认。我们认为有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可以参照,一个是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一个是2008年教育部等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中华诵”大型系列活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家国学院,并赋予这一事件以深刻含义,如国学在当代的新价值、国学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国家对国学的重新审视和重视、教育对国学的召唤等[3]。虽然一些学者对国学进入教育还存有些许疑虑[4],但国学重回教育系统展示出来的是国学的正面作用和积极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对国学教育的顾虑。国学教育自上而下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基础教育领域。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语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等共同启动了“中华诵——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系列活动,形成了传统节日晚会、经典诵读大赛、中小学生夏令营、经典诵读进校园、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和古辞新韵创作大赛等六大系列,旨在激发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加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华诵”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项活动,自上而下大力推动,不能不影响到基础教育领域。

二、儿童国学经典教育的课程化转向

全国各地已有一批学校较早地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这有赖于在1998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8年初,经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主要是南怀瑾先生)推荐,把王财贵请到大陆,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做了有关读经理念的演讲报告。此后青基会决定开始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青年学者陈越光担任主任,聘请了王元化、汤一介、张岱年、季羡林、杨振宁为“古诗文诵读”工程顾问。同年在北京、湖北的1 500名孩子中进行3个月的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古诗文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组委员向全国青少年发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倡议,确定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身受益”的方针指导儿童读经,并编写了12册《中华古诗文读本》供儿童使用。这一工程的推动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的。

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推出之后的短短两年的时间,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名少年儿童参加,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了500万人。“在广东廉江市,‘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全市有490所中小学的近4万名学生积极参加了古文诵读工程……2000年3月,‘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古诗文诵读的参与者由城市向农村城镇辐射,向相对闭塞的边远山区延伸,最终使广大农村的少年儿童素质得到提高。……据悉,三年之内,100个县将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动员100万儿童参加。”[5]截至2003年,“古诗文诵读工程”已经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数千所学校的430万少年儿童中开展起来[6]。至今“古诗文诵读工程”仍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在“百度”搜索“古诗文诵读工程”“学校古诗文诵读”“经典诵读”等字样,呈现结果有十几万条、几十万条,甚至几百万条,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到,目前全国已有众多的小学开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

从1998年到现在,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多,而且表现在国学经典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课程化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这一趋势非常明显。

首先是全国很多地区把国学经典教育作为地方课程进行推广。沈阳市皇姑区从2002年开始在学校试点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三年后,于2005年开始在全区60多所中小学、近七万名学生中全面开展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的国学教育。重庆市2007年4月启动“国学江北”工程,将国学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山东全省2008年秋季开设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教材使用由齐鲁书社编写出版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北京市丰台区从2008年12月启动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国学经典诵读纳入地方课程,通过每周开设1课时、每天诵读10分钟的方式,在全区六万多小学生中推广。成都市2008年在10所中小学试点国学经典教育,2009年起在全市所有中小学铺开,并下发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沈阳市从2010年11月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教材由学校自己选择。海南省2011年9月在6个市县区中小学试点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国学教育逐步在全省全面铺开。江苏赣榆县2011年在全县中小学开设国学经典地方课程。广州市天河区2012年2月在全区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开设专门的文化经典教育课程,每周1课时,每学期16节课。贵州织金县2012年在全县小学生中统一开设国学经典地方课程,国学经典读本按小学一至六年级分成6册,分别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在全国开设国学经典教育地方课程的地区还有很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开始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地方课程,并着手实施。

其次,全国众多的小学开设了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如北京府学胡同小学、海淀实验小学、济南大明湖路小学、广州五山小学、南京夫子庙小学、成都泡桐树小学、深圳水围小学、西安新房小学……这样的学校已无法统计,在“百度”搜索“国学校本课程”“国学经典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等,结果显示有几十万条。从这些条目中可以看到,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遍及了各省市县。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正在朝着“课程化”迈进,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为国学经典安排了固定的课时,大多数是每周1课时,每学期约16课时。第二,国学经典课程配有相关的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地方或学校自编教材。如重庆市江北区教委统一编写了《国学经典选读》教材;成都市实施国学经典地方课程,即是由教委牵头,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写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编写了《国学》校本教材;济南大明湖路小学编写了《国学启蒙》校本教材;广州天河区五山小学编写了《少儿国学读本》;南京夫子庙小学编写了《论语》校本教材。二是选用出版社已出版的相关的国学经典教材或读本。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选用以下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或读本: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推荐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诵读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写的《国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中华书局编写出版的《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国学》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国学读本》等。第三,教学体系逐渐展开。国学经典教学任务主要由语文教师承担,当然不排除一些有兴趣有积极性的其他科任教师;教学方法已超越了简单的读和背,而适当增加了理解、感悟,甚至践行;师资培训已渐次开展。第四,有相应的课程评价,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成为学校实施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必要环节。如鞍山铁东区东长甸小学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宗旨,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把学生发展性评价作为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的主线,强调评价标准分层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现综合性、趣味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7]。

三、儿童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在当下已然进入了基础教育领域,并呈现出课程化的发展趋势,但伴随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发展而涌现出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是关于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内容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涉及课程内容是什么,即小学应该学哪些国学经典,或者说哪些国学经典可以进入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当中,而且更涉及选择这些国学经典的原则或标准,这些选择原则或标准如何确定。目前一些教育机构编选了一些国学经典内容,以教材或读本的形式进入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从这些教材或读本的内容来看,被选编的国学经典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甚至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选择原则多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深入的学理思考,必将影响到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小学应该学哪些国学经典,这些国学经典应该如何选择,这是关乎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发展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从学理上解决和论证这一问题,那么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开展将遭遇到根本性的质疑。

第二是关于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内容的编排问题。在上述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和论证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反思和解决课程内容的编排问题,这是有效实施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必然路径。不可否认,无论是国学经典教育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在内容编排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比如国学经典内容多少与儿童学习时间的适度问题,国学经典内容艰深程度与儿童接受水平之间的匹配问题,国学经典内容在编排中的梯度进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均需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进行解决。

第三是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师资问题。尽管批评者激进地批判小学读经可能出于自身的意识形态等方面原因,但他们指出提倡诵读经典和传授经典之人能不能真正读懂、教好经典则是提倡读经者必须直面的问题[8]。事实上,无论是国学经典教育地方课程还是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确实面临着师资不足的巨大问题。一方面,尽管不少高校设置了国学院等国学研究机构,但在其研究和教学的目的之中并没有将小学国学教师的培养列入其中,如作为建国后第一个设置了国学院的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没有将国学课程的师资人才培养作为目标,而是定位于培养满足学界、企业界等需要的高端国学人才。“学界需要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这个需求量是很大的。不仅国学学科,甚至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军事学都需要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企业界,我们相信大型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需要中国的国学人才……还有政府部门很需要国学人才。”[9]在这里,并没有把基础教育领域中对国学人才尤其是师资的需求考虑进去。高校对中小学国学师资人才缺乏重视自然影响了这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目前的现状是大量没有多少国学根基的教师仓促上马,开设小学国学课程,既无教学经验,也无符合该教学内容和现代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培训不够、资金问题等[10],结果是国学校本课程教学鱼龙混杂。

目前,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话语力量,更加深入地进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但在经历一百多年的传统批判的中国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将国学经典与当代教育结合起来,如何建构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依然需要不断论证,而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国学经典教育复制到现代学校中。

[1] 王财贵.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潜能开发[EB/OL]. (2012-06-18)[2014-01-15].http://www.docin.com/p-425885522.html.

[2] 刘丽娜,葛金国.儿童读经:百年六次论争述评[J].教育导刊,2011(12).

[3]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 2005-05-26.

[4] 戴廉.国学院引发“国学”之争[J].瞭望新闻周刊,2005(43).

[5] 杨雪梅.让千年弦歌世代传诵——“古诗文诵读”工程综述[N].人民日报,2000-10-30(5).

[6] 丁伟.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述评[N].人民日报, 2003-12-26(8).

[7] 王群,田立君.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以“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评价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8] 陈壁生,石勇.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7:40.

[9] 郭少峰.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重倡国学延续中国文脉 [EB/OL]. (2005-06-01)[2014-01-15].http://edu.sina.com.cn/l/2005-06-01/1110116831.html.

[10] 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 2010(23).

责任编校:汪沛

2014-05-30

李灵玲,女,山西长治人,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4-10-28 14: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37.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37

G622

A

1003-4730(2014)05-0161-04

猜你喜欢
读经古诗文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生查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