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雪枫,杨春瑰
哲学践行(philosophical practice)①西方的philosophical practice一般被译为“哲学践行”,也被译为“哲学实践”。现在西方学者通常认为“哲学践行”就是“哲学咨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二者是等同的。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也不加区分。深深扎根于古希腊哲学关注人生与社会的哲学传统,与古希腊哲学家做哲学的实际方法息息相关。通常认为苏格拉底开启了对话式哲学传统,他所说的“没有经过检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虽有夸张之嫌,但一直是人们所乐于引述的至理名言。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继承了苏格拉底“人在本质上是热爱智慧、真理和意义的”思想。
可以说,哲学一直沿着这种古希腊传统发展,只是到了19世纪,哲学越来越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与人生越来越不相关,以至于成为一种更多“专门化”的各类大学的学科门类,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学习才能掌握其中些许奥义的学术分支。随着学校哲学教育专门化,哲学家与日俱增,哲学越来越脱离了古希腊传统。然而,在哲学的这种学术转向的背景中,依然有一些哲学家通过与普通民众的交流,开始讨论勇气、爱、道德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开启了当代哲学践行的新潮流。
德国哲学家Gerd B.Achenbach于1981年建立了哲学咨询中心,标志着当代哲学践行的正式诞生。此后哲学领域展开了一场迅速发展的哲学践行运动,在哲学领域通过哲学反思来讨论医院的医患关系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商务合作等方面的紧迫问题,其形式多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从事哲学践行的哲学家致力于在哲学中探讨大众争论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他们力求用苏格拉底传统引导人们审视自己的生活②J.B.L.Knox & J.K.B.O.Friss,Philosophical Practice:5 Questions,Vince Incorporated Press,2013,pp.203 -22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哲学家大力发展了这种具有古希腊传统的哲学,建立了各种学会,编辑出版了各种期刊、专著。然而,他们对哲学践行甚至还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哲学咨询方法(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pproach)反映了他们对哲学践行所持的不同哲学观。
Peter B.Raabe是加拿大哲学践行从业较早的学者。由于他在哲学践行领域的理论和咨询工作,于2000年获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Raabe既是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Fraser Valley University)的哲学教授,也从事私人哲学咨询服务工作。从业以来,Raabe笔耕不辍,定期写作哲学咨询专栏文章,迄今已出版专著三部,主编出版著作一部,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是业内卓有建树的学者。因此,研究他的哲学咨询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aabe所讨论的哲学践行基本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哲学咨询观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哲学咨询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哲学咨询的概念问题;一个是哲学咨询的方法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美国哲学咨询协会(National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ssociation,NPCA)、美国哲学践行者协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Practitioners Association,APPA)等哲学践行团体都从事哲学践行研究与咨询服务,定期出版有关哲学践行期刊,并承担着哲学咨询师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从而在北美洲、欧洲等西方国家形成了各种规模的从业者团体。
从他们已经出版的论著来看,对于哲学咨询这一基本概念还未达成共识,对于哲学咨询的方法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正如Ran Lahav所指出的,“哲学咨询是由若干相关的方法所形成的学科群,而不是一个统一体”①R.Lahav,What is Philosophical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ling?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vol.13,no.3,1996,pp.259 -78.。哲学咨询一方面与心理治疗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方面又与哲学其他领域相区别。和传统主流哲学相比,它不局限于一般问题的理论建构,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的解决上来。
Raabe对哲学咨询的观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在谈到哲学咨询这一问题的时候,花了大量笔墨,试图从否定方面加以说明。他认为哲学咨询不是学院哲学。学院哲学研究具体哲学譬如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宗教学、政治思想等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它关心的是“爱智慧”的模式。“它(指哲学咨询)不是‘纯粹哲学’的实践,也不仅仅是‘对思考的反思’”②P.B.Raabe,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Praeger,2002,p.14.。与具体哲学相比,哲学咨询也不过多地关注对“真”的追求。
“哲学咨询显然也不是应用哲学”,“哲学咨询是一种活动或者过程,它使人们有意义的、有用的内在观念得以发展,并把这种新发现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帮助他们减轻所罹患的痛苦、遭受的苦难以及化解困惑”③P.B.Raabe,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p.14.。
“哲学团体咨询不是哲学咖啡馆(philosophical café)。哲学咖啡馆不具有治疗性,哲学咖啡馆的目的是使参与者对某个问题或者主题的各个方面有更清晰的理解,其讨论可能没有确切的结果,在这里不可能讨论个人的问题”④P.B.Raabe,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p.15.。而哲学咨询则不然,哲学咨询一般处理个人问题,有时甚至是个人非常隐私的问题。
上述讨论说明Raabe对哲学咨询有着越来越清晰的看法,但是,距离揭示“哲学咨询”的特质总还有一步之遥。对于“哲学咨询不是什么”,恐怕很多研究者多少都能说出一些看法,但是对于“哲学咨询是什么”的问题,总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究其实质,哲学咨询仍然是哲学。这与哲学咨询师在咨询中所采用的观点以及具体的方法有关。“苏格拉底对话法”(Socratic dialogue method)一直是西方哲学家做哲学的方法,目前哲学咨询师也多倾向于采用这一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然而,并非所有对话都是哲学咨询,Raabe说“哲学咨询不是随意性的对话。……它是经由专业培训、具有良好教育的哲学家与来访者之间进行的富有深刻思想的、话题集中的沟通,这种思想交流可以改善来访者的个人状态,改善其生活质量”①P.B.Raabe,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p.17.。这种对话一定是富含着哲学理念,对来访者来说具有深刻启迪的哲学对话。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咨询就是做哲学的过程,其特质就是哲学。因此,他反对一切形式的结合了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精神治疗学因素的哲学咨询。
哲学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很多心理治疗师宣称他们也立足于从哲学方面进行心理治疗。的确,历史上有些治疗师有着良好的哲学素养,比如S.Freud、C.Jung等人,他们也讨论哲学在心理治疗中的价值,甚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也开创了一些重要的有哲学意味的心理治疗方法,形成了一些影响一时的心理学流派,比如Freud创立的心理分析疗法、A.Ellis创立的R.B.T/R.E.B.T疗法(Rational Behavior Therapy/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等。但是,心理治疗和哲学咨询毕竟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他们的理论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目标都不相同。心理治疗是建立在对心理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主要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和“正常状态”等。
Raabe对哲学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几乎也是一笔带过,但他指出“哲学咨询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治疗”,“哲学咨询不是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哲学咨询不把来访者看作患者……它也不把混乱的思想感情看作症状……它也不把(来访者)的紧张不安、低落的情绪、悲观迷惘以及困惑看作大脑不正常状态的表现”②P.B.Raabe,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p.15.。
哲学咨询区别于心理治疗的重要一点就是“哲学咨询可以通过哲学探究,帮助个体去深刻思考作为他们生活基础的思想观念”③P.B.Raabe,Healing Words:Philosophy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vol.37,no.1,2010,pp.21-34.。从Raabe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治疗一般不承担探究个体思想的任务,更不用研究他们的世界观或者思想基础是什么。这就是“哲学咨询”和“心理治疗”最简单、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哲学的,主要使用哲学的方法;后者是心理的,主要使用心理学的方法。
从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心理治疗过多地倚重实验科学和医学去处理人们的心理疾病,而哲学咨询不依赖于实验科学去探究人们的思想观念”④R.Lahav,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World View Interpretation,In R.Lahav & M.D.V.Tillmanns,Essays o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5,pp.61 -74.。这与Raabe的观点基本一致。
未曾受过哲学熏陶的人,由于没有敏锐的哲学洞察力,不能清晰地察觉其内心隐藏的观念或者主观看法,哲学咨询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哲学探讨揭示她们潜藏的“世界观”。
Raabe对“哲学不是什么”的论述非常深入、细致,可以说Raabe曾经试图为“哲学咨询”下定义。但从逻辑上看,其论述虽然重点解释了哲学咨询与其他学科(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区分,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哲学咨询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其与哲学其他分支的重要区别还没有揭示出来,对于“哲学咨询是什么”的问题仍未能从正面予以清晰地揭示。
心理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有很多种类型,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APA)颁布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为DSM),1952年的第一版(DSM-Ⅰ)列举了60种不同的精神疾病。1968年出版的DSM-Ⅱ重点区分了神经官能症(neurotic disorders)与精神病。以上两个版本主要受到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的影响,大量使用描述性语句,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并没有准确的标准①P.B.Raabe,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Praeger,2001,pp.179 -182.。到了1980年的DSM-Ⅲ,则放弃了心理动力学观点,改用一套较为客观的医疗模式为主要诊断方法,使正常与不正常之间有了一个明确的区分。1994年出版的DSM-Ⅳ,增加到297种疾病。原计划于2010年出版的DSM-Ⅴ,数据统计工作直到2012年12月才完成。2013年5月出版的DSM-Ⅴ,其中不乏备受争议的精神“疾病”,例如网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②维基百科《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I~IV,参看以下网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7%96%BE%E7%97%85%E8%A8%BA%E6%96%B7%E8%88%87%E7%B5%B1%E8%A8%88%E6%89%8B%E5%86%8A,DSM-V参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DSM_-_V.。然而,现代医学并没有为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病的大脑异常的观念提供什么有力的证据。
同时,心理疾病的统计、分析并不仅仅是科学和医学并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对某种状态、情形的看法。医学研究者也发现了精神病的分析和研究具有社会文化偏见。例如,同性恋在精神病学中一度被看作精神疾病,而在后来的精神病学研究中则“删除”了对同性恋的这种文化偏见。
Raabe总结哲学咨询业内人士的著作认为,哲学咨询可以适用于多个方面问题的解决,譬如婚姻咨询、丧亲之痛、职业和管理咨询、自尊心的培养、自我认同问题的解决、宗教和精神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人生存在的问题之解决、文化适应问题、社会或政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他对哲学咨询能够处理这些问题不持异议。
Raabe认为,通常所说的“精神疾病”分别由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因所引起:(1)内源性因素造成的精神疾病。诸如神经机能失常、先天缺陷、疾病、严重的机体受伤等,这些疾病阻碍正常的认知和感觉功能。(2)严重的外源性因素形成的精神疾病。例如虐待、儿童时期的不良经历、长期的压力,这些都对正常的生活造成干扰,从而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太长而不能得到解决,将会产生持久的神经冲动,从而形成强迫性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3)由于不能解决的日常问题、不能恰当处理的利害关系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等③P.B.Raabe,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pp.17-19.。
严格来说,Raabe的“精神问题三分法”显然不够严密,其中的第二类和第三类存在很多交叉重合区域,第三类同时也是外源性的问题。我们认为,Raabe的分类完全是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而不能从逻辑划分的角度进行考量。
正如同医学上可以从健康状况把人们分为所谓健康、不健康、亚健康一样,真正的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所占比例不大,而处于亚健康的人所占比例很大。与此类似,医学上所说的真正的精神病实际上所占比例也不大。显然,Raabe文中所说的三类精神“疾病”并不都属于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病”,也不都属于哲学咨询的讨论范围。对于第一类“疾病”,哲学咨询的确是无能为力的,第三类则是哲学咨询的长项,争议在于第二类。心理治疗师通常不会探究造成来访者这种状况的外在原因,往往会把他们简单地诊断为第一类精神疾病,并且为之开出药物,以控制他们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例如,西方国家对贩毒行为的法律制裁非常严格,而对吸毒人员管控比较宽容,可以通过家庭戒毒。心理治疗师希望通过服用精神病药物来降低患者的毒品依赖。这种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治疗方法是哲学咨询从业者所明确反对的。他们认为这只是症状的暂时缓解,并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生活④C.Rubin,Don't Let Your Kids Kill You:A Survival Guide for Parents of Drug and Alchol Addicted Children,New Century Publishers,2007.。
Raabe的上述讨论是和他的哲学咨询观相联系的。某些哲学咨询从业者在咨询中过多使用了心理咨询甚至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Raabe所坚决反对的,是应当排斥的。
Raabe的哲学咨询观是通过对其他从业者所使用的方法或路径的批评而显示出来的。通过对Raabe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Raabe哲学咨询观的显著特点是纯哲学的立场。在Raabe的哲学践行中,他不以某个人或者某一派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也非兼采所有的哲学理论,他在对Achenbach超越法的批评中,摒弃了具有消极倾向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说,Raabe哲学咨询的立场是传统哲学。同时,在对其他哲学咨询方法的批评时,他排斥诸如心理学、伦理学等其他非哲学因素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说,哲学咨询兴起于德国。哲学咨询方兴之时,Achenbach在德国开启先河,其影响迅速席卷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南非、以色列等地区和国家,尤其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国家甚为风行①R.Lahav,What is Philosophical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ling?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vol.13,no.3,1996,pp.259 -278.。尽管Achenbach的超越法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它的影响总起来讲是消极的。S.Schuster引述Achenbach的话说“哲学不使用方法,它创造方法;哲学不使用理论,它创造理论”②S.C.Schuster,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Psychotherapy,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Judaism,vol.20,1996,pp.247-260.。这句话似乎可以解释目前哲学践行领域里面方法丛生这一现象。在这些哲学咨询方法中,Achenbach的超越法最为独特,因为Achenbach的哲学践行不以任何现有的哲学为基础,超越法的理念就是“一切哲理都可以助人”③转引自 P.B.Raabe,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p.57.。S.Schuster有时把它称为“开放的‘超越法’”。
Achenbach的超越法包括四个原则,一是哲学咨询师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对待他的来访者,而应该使自己适应不同的需要;二是咨询师应该设法理解来访者;三是永远不要试图改变来访者;四是尽量帮助来访者放大她们的观点,鼓励她们适应自己的环境。他坚决反对已有的系统理论,甚至提出一系列要求,以便哲学咨询师遵照执行。Raabe说Achenbach把哲学咨询师比喻成船长,他的任务是把船驶回正确的航线,并在沿途与乘客交流,欣赏风景,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再次掌舵④P.B.Raabe,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p.57。
波林·罗斯诺(Pauline Rosenau)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后认为,“许多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不存在方法,不存在他们务必遵守的程序规则”,他们宣称方法就是“随心所欲”⑤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172页。。这实际上是认为制定任何方法、规则都是不可能的,是对现有方法、规则的彻底消解。
Raabe认为,Achenbach观点的致命缺陷就是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在哲学咨询领域里的体现。正是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使得“哲学咨询无方法”思想在该领域蔓延,也使得该行业的发展看不到希望。Achenbach的意见在真正的哲学咨询中并不能真正实现,对于从事哲学践行的从业者也不具有指导意义。有的哲学家甚至提出“我们是否还可以讨论哲学咨询”的问题。按照Achenbach的意见,给哲学咨询师进行资格认证就相当于告诉他“既然哲学咨询没有方法,你想怎么做都可以”⑥I.Jongsma,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n Holland:History and Open Issues,In R.Lahav& M.D.V.Tillmanns,Essays o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5,pp.25 -34.。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严重的“反现实性”,它的极端形式就是宣称我们所依赖的所谓的外在事物并不存在,反映在人们处理问题上就是随心所欲性。而Achenbach的超越法显示了后现代的典型特征。他的超越法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施标准,认为咨询师所采用的所有方法都是有效的,显然缺乏任何评价标准。因此,这会使得某些从业者无所适从。从Achenbach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关于哲学咨询方法,一切方法都是不必要的。
不同的咨询团体及从业者对Achenbach的后现代理念做出不同回应,纷纷创立了各种咨询方法。大多数从业者从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发展出为己所用的方法。比如James Elliot和 Kathy Elliot的临床哲学(clinical philosophy)方法、A.Ellis的 RET/REBT方法、S.Schuster的哲学心理分析(philosophical psychoanalysis)等,这些方法只是把哲学应用到心理治疗过程中。虽然Elliot Cohen宣称其基于逻辑的方法(Logic-based approach)而具有逻辑成分和批判性思维倾向,但总体上改变不了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根本性质。Pierre Grime的哲学助产术法(philosophical midwifery)也是利用传统的心理治疗诊断法治疗他所看到的“病理”现象。
L.Marinoff则于1995年提出规范的、非指令性的伦理咨询法,这就是他早期的两阶段法(a classification of opinions available to the client;an analysis of outcomes of following any of those options)①L.Marinoff,On the Emergence of Ethical Counseling:Considerations and Two Case Studies,In R.Lahav & M.D.V.Tillmanns,Essays o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5,pp.171 -192.。后来以此为基础,于1999年发展出他的 PEACE 法(Problem、Emotion、Analysis、Contemplation、Equilibrium 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以之用于有决策困难的来访者。无论Marinoff的两阶段法还是五步骤法,咨询师都不给出自己的明确意见,而是让来访者通过咨询师的引导,进行自我分析,最终做出自己的决策。Raabe认为,Marinoff的方法把咨询师置于完全中立的地位,具有某种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意味,来访者改变或不改变似乎与咨询师无关,这不利于来访者做出决定,不利于他们寻找幸福和快乐。在Raabe看来,咨询师应该不是中立的,应该给来访者以积极的建议②P.B.Raabe,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pp.187 -190.。
为抑制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在哲学咨询领域中的泛滥,并避免其他方法所具有的非哲学倾向,Raabe提出了FITT法。FITT法分为四个阶段,即:
第一,(来访者)自由表达(Free-floating)阶段③陈晓郁等按照字面意义直译为“自由漂浮”,深刻理解Raabe的文本之后,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意译。。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咨询师几乎不提问题(除非探索性问题),主要让来访者敞开心扉自主表达,咨询师只需要仔细倾听。咨询师在来访者陈述时不要思考他计划对来访者说些什么,不要有选择地听(只想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咨询师尽可能多地了解来访者的意图,而不要急于“诊断”。
第二,当下问题的解决(Immediate Problem Resolution)阶段。这一阶段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诊断有几分相似,来访者期望咨询师对他们面临的问题提供分析,这些问题往往使来访者陷入“伦理怪圈”或“道德怪圈”,使他们急于解决。咨询师必须找到来访者产生这些问题的道德或者伦理基础。这是以逻辑为基础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阶段。
第三,意向性行为的传授(Teaching As An Intentional Act)阶段。这一阶段,咨询师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具有正常的推理能力,以便重建他们的信念系统,使之成为自己的哲学家。
第四,超然于事外(Transcendence)阶段④陈晓郁等译为“超验”,按照我的理解翻译为“超然于事外”或者“超然”,这样对于中文阅读者来说应该更好理解一些。参看彼得·拉比(Peter B.Raabe)《哲学谘商:理论与实践》,陈晓郁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从整体上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唯有到达这个阶段,才可以说来访者是具有哲学思想的人,来访者也才能够在更广阔的理论框架内更好地理解自己及其观念,这是一条通向智慧的道路。处于第二阶段的来访者只能看到孤立的一棵一棵的树木而看不到森林,到达超然阶段之后,她们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棵棵树木,还能清晰地看到森林,并能清楚地理解树木与森林的关系⑤P.B.Raabe,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p.159.。
Raabe的FITT法可以与Plato的洞穴比喻相媲美,第一阶段建立起与“囚徒”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帮助她们解除“锁链”,释放自己;第三阶段则是教导她们学会发现光明;第四阶段则使之能够看清整个“监狱”的形势。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可以一步一步地从自由表述走向超然,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获得了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智慧。Raabe的四阶段法摆脱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哲学咨询的影响。
尽管Raabe批评了其他哲学咨询方法的心理学、伦理学的影响,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他的FITT法也有着心理学因素的某些影子。比如咨询关系的建立及倾听,都是借鉴了心理咨询的某些技术,这是他本人目前还没有给予回应的方面。
Raabe是西方哲学践行领域一位影响较大的学者,在哲学咨询方面,既有丰富的实践,又有着深邃的哲学理论。我们认为,对Raabe的哲学践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理论指导方面,更在于具体实践方面。他认为哲学咨询是实验哲学,哲学咨询师不应该提供完全处于中立的观点。他对Achenbach超越法的批评以及他对其他哲学咨询方法的评论,体现了他传统的纯哲学立场和排斥非哲学要素的哲学咨询观,这些都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