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畴与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早期传播

2014-03-20 15:1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华县魏先生陕西

赵 雪 红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秦地文化研究】

魏野畴与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早期传播

赵 雪 红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早期传播与魏野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21年,华县咸林中学的创办者、著名爱国教育家杨松轩先生聘请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宣传活动家魏野畴来咸林中学执教。魏野畴到咸中后,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践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陕东地区的早期传播以及陕东地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革命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使咸林中学成为华县的革命摇篮。

咸林中学;魏野畴;马克思主义;传播

华县咸林中学是二十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想的产物。1907年农历正月十五,杨松轩先生在文庙召开了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1919年4月8日,他在原两等小学基础上创办的私立咸林中学正式开学。该校是当时陕西东部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学,曾获“陕东最高学府”之誉,成为陕西最早确立的重点中学。该校也是陕西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魏野畴等共产党员就是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改革教育,引导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

魏野畴(1898—1928),原名凤标,字明轩。陕西兴平人,陕西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陕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学习。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受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1920年他同北京大学杨钟健、刘天章、李子洲等人联合发起改组了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了《秦钟》杂志,欲以此来“唤起陕西人之自觉心”。1921年夏,魏野畴由北京高师毕业后回到陕西,经杨松轩之子杨钟健推荐,在咸林中学任教务长(教务主任)兼历史教员。在咸林中学执教的一年时间里,他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践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为该校以后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陕东地区的早期传播以及陕东地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使咸林中学成为党组织活动和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成为“渭华起义”的策源地之一。

一、魏野畴对咸林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贡献

1.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改革旧教育制度和办学模式。首先,主张将中学的四年制改为三三制。咸林中学当时执行的是教育部的“壬子癸丑学制”,中等学校学制四年,不分高中、初中,毕业后直接可考大专。针对当时广大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很难跨进大学之门的现实,他呼吁将中学的四年制改为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以便使上不了大学的青年们,在中学阶段学到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1922年,教育部公布“壬戌学制”,规定中等学校分初中、高中,学制各三年,即“三三制”。1922年3月5日,他曾给杨钟健写信,提到当时改革学制,分设高、初中,在信中,他认为咸中办高中条件不具备,“此间办高级中学,学校的经费,学生的经费,办学的人才都很为难,目下只可从缓。……不如办三年中学,精选教材,三年所授的知识,就是用旧教材,五年也办不到。所以还是设三年初级中学经济多了。……我已经写成一付计划书,打算在咸中试办”。[1]118虽然三三制并未落实,但他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革思想和精神值得肯定。其次,主张办女子学校。为了使女子得到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他提出在办好女子小学的同时,在咸中办一个女子部,使那些要求进步的女青年也能接受中等教育。1922年3月1日在华县成立了女子师范学校,但由于陕西地区封建落后,报名者仅四人,但他毫不灰心,把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女子师范学校补习班,“此间女校以师范班的名义,于三月一日开学,明日(六日)即要上课。由模范女校办理,即在该校授课,学生现有四人,将来确有六人,现在只算是补习班”。尽管“以经济家的看法说去,实在不值(四个学生,七个先生)”,但他还是大力支持,积极领导,并亲自上课,“钟点多由咸中诸先生担任”,“各位教员都愿格外帮忙,把授课时间加到二十四小时了(即每周现任二十四时)”。[1]117-118再次,主张民主管理学校。在教学行政工作中,魏先生十分注意发扬民主,经常邀请学生参加他所主持的教务会议,倾听学生代表的意见。在他的倡议下,咸林中学的校务问题,不是由主管人员任意独断专行,而是由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会来决定。

第二,改革旧教材和教学方法。首先,改革旧教材,自编新教材。当时,魏先生在咸林中学兼任历史教员,针对那些政治思想陈腐庞杂的旧教材,他竭力反对,认为“历史教科书不良,实在可烧”,[2]19因为“若用现在出版的课本作教材,那就牺牲光阴多了!那无异把粪给学生吃!”。[1]118他主张“精选教材”,在咸林中学的历史教学中,他都采用自编的新教材,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次,主张分班授课。考虑到当时中学毕业生所能找的职业基本上是教书这一事实,他主张中学从三年级起就按升学班和师范班分别授课,以便使毕业出去的学生能够胜任他所找到的教书工作。

2.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一,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首先,坚持说普通话。普通话一词是后来才有的,叫国语或国音。当时咸林中学的大部分教师都用地方语言授课,魏野畴是陕西兴平人,又在陕西农村学校任教,照常规完全可以用家乡话讲课,但他却坚持讲普通话,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也讲。其次,提倡学生作新诗体。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要求和精神体现,是和当时反封建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魏先生参加过五四运动,为了践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他要求学生用白话文作新诗体。他的学生模仿当时书刊上的典范新诗作品写了不少白话诗,经常诵读回味,这在当时“确有一种新鲜和鼓舞自己的感觉”。[3]23

第二,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课教学中,魏先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起源学说,驳斥了上帝造人的邪说;他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讲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批判了“英雄伟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他从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国内封建军阀对于帝国主义的附庸性上,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必要性,宣传了我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使当时担忧国家民族命运的青少年听到了“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在世界徘徊的喜讯。在伦理思想上,他以批判孔子为标帜,在课堂上揭露“君君臣臣”、男尊女卑的“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麻醉劳动人民、宣传剥削有理的反动说教,大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公开批判“孔圣人”之举,使当局大为震惊,很快在校内外掀起轩然大波,好在杨松轩先生为首的校方支持他,这场恶浪很快得以平息。

3.践行五四精神,培养新型人才

第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魏先生在学校管理方面的民主改革,最大的意义是群众参与政事精神的养成。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误会和鸿沟,建立了既是师生又是战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在学生在校期间和出校以后都表现特别突出。为了使学生组织起来管好自己的事,他还指导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有关学生的学习、纪律、福利等事项都由学生代表自行解决。这不仅减少了老师的事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称赞。

第二,培养学生践行“新思潮”和“改造社会”的能力。1920年1月20日,魏先生曾在《秦钟》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潼关外之新思潮》一文,针对陕西“向来关以外的东西不容易进去,以内的东西也不容易出来”的现实,鼓励陕西青年学习“新思潮”,用“科学的态度”“民治的精神”和“改进的人生观”研究社会、改造社会。[4]81为此,他在咸林中学通过成立社团、举办展览等方式,让青年学生学习、践行“新思潮”,锻炼他们“改造社会”的各种能力。首先,成立体育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原来的咸林中学只有一般的体育课,魏先生到了以后,指导学生成立了学生团体性质的体育会,目的是为了团结互利,增强体质,打好身体基础。开始时只有少数人参加,除练习一般拳术外,主要是上早操。每天早晨听哨音起床集合上早操,操后上课,学生精力充沛。后来报名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使早操成了全校性的活动。从此,学校的体育活动普遍展开,学生不仅在校内进行体育比赛,而且到校外比赛。通过体育活动,不仅活跃了学校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身体,联络了各方感情,还使学生学到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凡事都先由少数积极分子带头示范,再变成群众普遍的自觉行动。其次,成立新剧团,编演新节目。陕东地区的剧种以秦腔、眉户剧为主,演唱的剧目多以宣扬帝王将相的忠奸和才子佳人的姻缘为主,老百姓口中的“不是奸臣害忠良,就是相公招姑娘”是这些旧剧目内容的真实写照。演话剧、唱新戏没有先例。魏先生到咸林中学后,动员、倡导学生成立新剧团,并和其他先生一起,指导学生自编自演生活中的新题材,排练进步书刊上刊登的新剧本。新剧团排练的新剧目,不仅在校内演出,而且按照魏先生的建议,“走出学校,在县衙门前的戏台上连演三天,观众拥挤不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3]24再次,举办展览会,进行各种“唤起民众”的宣传活动。魏先生办教育,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人才,强调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群众,而不是把学校办成象牙之塔。为此,在他的倡导下,学校举办各种展览会,既展出学生的各科作业,以引起家长们的关心和提高学校的声誉,同时又展出一些教学用的图片、标本和实验仪器,并指定专人给参观的群众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就连学校开运动会也放在校外,作为宣传群众的一种方式。此外,依据他的建议,每逢遇到重要节日或国家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的时候,学生都走出校门,进行各种“唤起民众”的宣传活动。

魏野畴对咸林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所作出的贡献,杨松轩先生给与了高度评价,他曾认为“魏野畴任事热心,余自来尚未见过。真是‘咸中’前途幸!”[5]101他“鞠育”咸中一年,进行的改革,使幼稚之咸中“生气勃勃,前途正未可限量”[6]212。

二、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传播及其影响

魏野畴在咸林中学工作的一年间,以无限的热忱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他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启发学生;在课外他为学生讲授《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他除介绍新文化书刊外,还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并通过咸林中学的进步师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关中各地。同时,他还邀请了当时在北京学习的朋友、共产党员王复生到咸林中学任教,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王复生到陕东地区后,也以咸林中学为据点,利用教员身份进行革命宣传活动,通过“共进社”(北京的陕籍青年组织的进步社团),为建立党团组织做基础性的工作。此后,他们还联系上了以渭南赤水为基地进行建党活动的王尚德、张浩如,在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向学生介绍党团刊物《向导》《中国青年》等,一时间,赤水、华县成为陕西地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据点。

1.为陕东地区培养了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经过魏野畴等进步教师的启蒙教育和帮助,咸林中学的一批进步学生相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潘自力、高克林、吉国桢、杜松涛等。同时,华县也成为陕西文化中心之一,咸林中学被誉为“陕东最高学府”, 二华、潼关、澄城、韩城、大荔、渭南、临潼、西安、咸阳甚至晋、豫、甘等地学子,都纷纷慕名而来,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教育。1922年夏末,魏先生被迫离开咸林中学之后,一批受他思想影响的学生“愤然离开咸中,前往北京求学”,“这些同学到北京后,在魏先生等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共进社的帮助下,大都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有的上了大学,有的住了黄埔军校或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还有的奔赴苏联学习”。[3]25他们成为陕东地区早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为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和革命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传播,为该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4年春,谷堆、高塘两校的学生在陈述善、赵和民指导下,分别成立了互励社和青年励志会。1925年2月,共青团华县支部在咸林中学成立。1926年12月,华县先后建立了大王、谷堆、郑村、包氏庙和咸林中学5个党支部。1927 年3月,陈述善受中共陕甘区委派遣回到高塘,在整顿民团和谷堆、大王两个支部的基础上,于侯家商号内建立了中共高塘特别支部,下辖算王、高塘小学、谷堆小学、大王和民团等5个支部,共有党员34 名。4月,中共华县特别支部建立,驻地县立高小,下辖郑村、包氏庙、咸中、瓜坡、郭村、七里寺小学、杜家堡小学、县教育局等8个支部,有党员 48 名。[7]

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为革命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26年2月,高塘公民自治会成立,由公民自治会选举产生了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领导作用的高塘民团,成为陕西最早的党的武装组织。10月,参加过第六期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共产党员杜松寿等回到华县,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骨干,在华县掀起农民运动高潮。1927年3月初,华县农民协会成立,以清算土豪劣绅肥摊滥派帐项为中心内容的反霸斗争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华县成为当时陕西农民运动最好的六县之一,随后在农运基础上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爆发了威震西北的渭华起义,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3.使咸林中学成为华县的革命摇篮

自20世纪2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传播后,咸中先后成立了咸林中学励志社、共青团咸中支部、中共咸林中学支部干事会、咸林中学支部、咸林中学特别支部等党团组织。与此同时,咸中的革命活动也时起时伏,坚持不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咸林中学反日帝国主义救国会于9月30日向国民政府发出宣言称,要“唤起民众,团结努力……不买日货,不卖货于日本,与日本帝国主义誓不合作”,“完成反日帝国主义之目的”。10月初,该会又向各界散发反日传单:“驱逐日人,还我河山”;“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8]911935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后,民先队在北平成立。不久北平学联派人来咸中联系,秘密建立民先队组织。1937年9月,参加云阳镇安吴堡青训班学习的郭明丁等13名学员回华县后,在咸中成立了民先队,公开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咸中民先队员曾发展到240多人,后因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民先队转入地下,坚持到1941年秋。1941年1月1日,咸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卅元惨案”,中共咸林中学党组织决定成立了“卅元惨案后援委员会”,团结全校师生,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为纪念惨案死难同学,修建了正义楼(1983年8月重修,1984年竣工)。正因为如此,民主革命时期,咸林中学被誉为华县的“莫斯科”“延安”,成为革命的摇篮。

[1] 魏野畴.魏野畴致杨克强的信[Z]//陕西党史资料丛书(十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3] 杜松寿.终生难忘的人[Z]//陕西教育志资料选编(六),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志》编撰办公室编,1986.

[4] 魏野畴.潼关外之新思潮[Z].陕西党史资料丛书(十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5] 杨松轩.杨松轩遗文综录:卷5[Z].陕西省档案馆.

[6] 杨松轩.杨松轩教育文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7]邵拉雄.华县:一片红色的热土[N].渭南日报,2007-07-31(5).

[8] 中共渭南地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渭南地区历史大记事(1919.5-1949.9)[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贺 晴】

Wei Yechou and The Marx doctrine in the Early Spread of Xianlin Middle School

ZHAO Xue-ho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in at the XianLin Middle School had a great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WeiYechou. In the 1921, Mr. Yang Songxuan who was a famous educator, the founder of XianLin Middle school, employed Wei Yechou as a teacher in Xinlin Middle School who was an excellent party member and public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early activists. After arriving here, Wei Yechou conducted a series of bold education reform which actively promoted the Marxist thoughts, practiced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democratic movement of scientific spirit. He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in the east region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youth Marxists and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region, also made Xianlin Middle School to be the revolutionary cradle of Hua Town.

Xianlin Middle School; Wei Yechou; Marxism ; spread

D267

A

1009-5128(2014)02-0035-04

2013-09-27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研究(11YKZ032)

赵雪红(1977—),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华县魏先生陕西
两个80后“怪”男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华县皮影面临失传困境
梁辰鱼三访魏良辅
华县皮影面临失传困境
魏荣元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地区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
——以华县皮影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