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

2014-03-20 15:1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赵国

陶 杰 文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论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

陶 杰 文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自我批评是一种自觉反省过错的积极态度,《史记》中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体现在他愧对蔺相如而负荆请罪的行为上,其精神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自我批评要出于公心;二是自我批评需要宽大的心胸;三是自我批评要公开进行;四是自我批评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不仅令将相和传为千古佳话,也对现代有着教育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

廉颇;蔺相如;自我批评;教育意义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流传已久,可谓家喻户晓。对于其中反映的自我批评这一精神内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探讨。孔子也在《论语》中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从中可以看出自我批评的实质是与自己作斗争,针对思想行为上的缺点和错误,作实事求是的检讨,以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是提高自身涵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在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完整记录。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他因率兵征讨齐国并夺取阳晋而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名扬四方,威震诸侯,而此时的蔺相如只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家一个微不足道的门客,两人地位悬殊。当时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秦昭王垂涎赵国的和氏璧,提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和廉颇在换与不换中进退两难,蔺相如在缪贤的举荐下出使秦国,并完璧归赵。此后在秦赵的渑池之会上,他再次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挫败秦王的挑衅之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在这两件事之后,赵王认为蔺相如贡献巨大,遂拜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自诩有攻克城池、保家卫国之功,因而对原本身份卑微的蔺相如只凭借嘴上功夫却跃居他之上公开表示嫉妒与不满,扬言定要羞辱之。蔺相如知道后,以生病为借口推掉上朝,不愿与其争名次高低,每每在外看见廉颇的车子就远远避开,还以自己不畏惧秦王何来惧怕廉将军,忍让是为了国家大义之说打消了门客们的质疑,《史记》索隐述赞中称其“退而让颇,名重泰山”。[2]2452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屈节推工,令廉颇深感羞愧,于是上门负荆请罪,蔺相如大人大量,不予计较,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刎颈之交。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批评的行为,它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自我批评要出于公心

千百年来,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伟大的国家事业而不惜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廉颇之所以能够自我批评,首先在于他有着心系国家安危的高尚品格。他壮年时为国效力,南征北战,战功卓著,直至暮年,依旧壮心不已,想再次披甲上阵,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2]2448,以示自己还能报效祖国。可见廉颇虽然器量较小,但能识大体,时时处处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他先前出于私心,眼红蔺相如在朝廷上的地位高于他,嫉妒填满了胸腔,口不择言并发誓定要羞辱蔺相如以平心头之恨,这也是人之常情,好在他很快就清醒过来了,当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2443的话传到他的耳朵里以后,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自私,立即放下权贵的身份,非常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廉颇之所以能被蔺相如一心以社稷为重的精神所感动,原因在于廉颇本身也是一个爱国者,如果他真的只是斤斤计较名誉地位的势利者,那么不管蔺相如怎么大度,都是无法感动廉颇的。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而蔺相如的自我批评精神,却有些隐晦,容易被忽略。面对老将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没有像某些新贵那样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弄得势如水火,而是思考一种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主动避让,既体现了他对老将廉颇的尊重,也表现了他作为新贵的肚量,同时以退为进,不仅没有丧失尊严和名誉,反而获得了廉颇的谅解,使廉颇觉得自己犯了错误。在这里,蔺相如既有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和反省,也有对廉颇为人的了解,如果廉颇真是个粗鲁而不知好歹的将军,那么蔺相如这番苦心,就不一定能得到廉颇负荆请罪的回报了。

二、自我批评需要宽大的胸怀

自我批评是一个自我剖析、拷问灵魂的过程,勇于自我批评需要拥有一个宽大的胸怀,不焦躁、不嫉妒、取长补短、怀着感恩的心虚心接受批评。廉颇为人耿直,知错能改,他自知理亏,“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2443他听闻蔺相如的话后,没有继续执迷不悟,刚愎自用,而是露出上身背负荆条开诚布公地向他谢罪,还自称鄙贱之人。廉颇是赵国的将军,杀敌无数,位高权重,此时心甘情愿自贬成一个粗野卑贱之人,不顾及周遭的眼光,不考虑这样说的后果,敞开胸襟,将自己批评得直接透彻,可见其直面错误的勇气,胸怀之坦荡令人敬佩。由此可见胸怀宽大也为自我批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温床,是必备的内在条件之一。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3]102因为有了思想,所以能辨别正邪,明白是非曲直,并且如廉颇一样用宽阔的胸怀去包容一切,用自我批评的精神去面对每一件事,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种君子的坦荡胸襟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斤斤计较的大有人在。飞将军李广心胸狭隘,并非仁德之将,从他斩霸陵尉一事可见端倪。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2]2871

李将军睚眦必报的性格在这里暴露无遗,只因被霸陵尉的酒醉之语戳中痛处,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他杀了而泄愤,未免太视人命如草芥,与廉颇负荆请罪的大度形成鲜明对比,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笑泯恩仇才是君子之风。不仅名臣将相心胸坦荡,君王也毫不逊色。汉武帝刘彻晚年偏信方士之言,为了通神求仙大肆建明堂,垒高坛,还连年对外用兵,国库空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相较于廉颇付诸于行动的自我批评,他写下《轮台罪己诏》反省自己,进行文字上的自我批评。从上述例子可看出,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需要拥有宽大的胸怀,善纳谏,善自省,秉持一种不怕受世人诟病的坚强心态,虚怀若谷地开展自我批评,让主体的思想境界在一次次地自我批评中升华。

三、自我批评须公开进行

公开进行自我批评需要极大的勇气,抛下面子,将自己的伤疤揭开来展现在公众面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周遭群众的指指点点,首先这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不畏惧一切的勇气。一个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廉颇正是如此,不因自己的丰功伟绩而避讳自我反省,而是勇于在公开场合承认错误,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呈现在百姓面前,表明自己知错必改的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许多君王为了在后代扬名,往往避讳谈论自身的得失,甚至只允许在史册中歌功颂德,抹掉天灾人祸的事实,不敢将自己的过错公开给后人看,如齐宣王在面对孟子的层层提问后只能“顾左右而言他”[4]33,对比廉颇开负荆请罪的风气,他这种避讳错误,逃避责任的态度实在不值一提。

其次,自我批评能够公开进行显得认错态度更积极,更加真心诚意地道歉。廉颇认识到自己对蔺相如出言不逊的无理行为是个错误后,并没有私下偷偷宴请他,企图在筵席上拿酒水当幌子打个马虎眼就此略过不提,而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道歉,让门客与百姓作证监督,大家有目共睹,显示自己知错必改的决心。

再者,公开的自我批评能给对方施压,让自己更能得到谅解。蔺相如作为廉颇负荆请罪的对象,看到位高权重的将军能在自己门前下跪自我批评,吃惊与感动之余,自然会既往不咎,否则就成了抓住人家缺点不放的小人了。在廉颇的公开道歉与众目睽睽之下,选择谅解不仅能显示自己的大度容人,也可以趁此机会化解彼此的芥蒂。毕竟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作为赵国重要的文臣武将,因私人恩怨而影响江山社稷实属不该。

最后,自我批评本身是一种自我修养提高法,公开进行可以为公众树立典型,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廉颇与蔺相如是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国家百姓产生重要影响,都是有号召力的大人物。在这场自我批评的行动中,廉颇首先低头认错,向民众展示了做错事须知错能改的态度,而且公开道歉更表明诚意,令对方原谅自己。蔺相如继以德报怨之后又采取包容的态度接受道歉,让百姓看到自己同样宽大的胸怀,也使大家更尊敬自己。因此,自我批评精神才会在奔腾向前的历史中成为每个人的学习典范,小到处理人际关系,大到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公开接受监督,贯彻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在现代的领导机制中同样有着启示性意义:领导者不仅应像一个布道者一样运用艺术性的手段批评下属,也需要对自己进行检讨:“像一个殉道者一样把自己放在批评的解剖台上,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开的批评,并真诚地邀请下属当面或者匿名对自己进行批评,……这既是塑造批评、欢迎批评的组织文化最为有效的一种技巧和姿态,更是促进自己和下属真正将批评视为组织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的途径。”[5]3-4开展自我批评要正视现实,不能浮于表面,对自己的错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企图蒙蔽群众的双眼。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以身作则进行自我检讨,怎么公平公正对别人进行批评?如果大家都以打哈哈的态度掩盖自己的错误行为,讳疾忌医,夸夸其谈,不学习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而是顾忌面子工程不愿接受人民群众监督,那么整个领导机制会走向没落,越来越腐朽,终有一天会被暴露在阳光之下,届时已成顽疾,不可医治。直面历史的错误是需要勇气的,德国为公开自我批评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吊唁下跪,他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他这种公开的自我批评精神让全世界感受到德国的歉意和对二战的忏悔,对战后德国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

四、自我批评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廉颇的自我批评之所以能造成将相和的双赢局面,不但由于他自身的认错态度诚恳,而且还处于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方面,廉颇与蔺相如生活在赵国,这个国家有善于纳谏、取长补短的传统。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外敌,效仿外族,下令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勇于尝试改革。赵惠文王继承他的遗志,是一个讲道理的明君。他唯才是举,用人不分贵贱,延续了赵国的强盛,涌现出廉颇、赵奢、蔺相如等将相安边定策。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纳谏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2]2445,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最难能可贵的是赵王处理事情秉着一种开明仁厚、鼓励自我批评的原则,“批评首先是一种文化状态,讲究批评的艺术必备的前提就是存在一个有利于批评的组织文化。领导者必须致力于在组织中营造一种允许批评、敢于批评、欢迎批评的氛围。”[5]3赵国是一个文化大环境,赵惠文王可看作批评文化的组织者,当时宦者令缪贤曾因与燕王私下握手打算逃亡到燕国而被门客蔺相如阻拦,他知错悔改,主动向赵王肉袒伏斧请罪,得到赦免。文王宽大处理缪贤,肯定他自我批评的举动为群臣百姓率先作出榜样,令自我批评精神从上层阶级开始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滋生蔓延,缪贤为廉颇的负荆请罪提供了先例,发展成一种公开的自我检讨方式,成为赵国纯美的人文教化。其后文王在渑池之会前畏惧强秦,不想参加,“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2]2442从中可看出赵王还是个从谏如流的国君,展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也形成赵国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风气,上行下效自君王始。

另一方面,廉颇之所以能被原谅取决于蔺相如这个关键人物。在这个明君贤臣的大背景之下,蔺相如将赵王宽宏大量的举动看在眼里,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在面对廉颇的挑衅与羞辱后不与其争,处处避让,避免因两人的正面冲突、针锋相对而破坏赵国现有的安定,从而导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荡局面。后来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又效仿君王的仁者之道,不但选择原谅,还与其成为刎颈之交。再回过头看廉颇,他自我批评之前有缪贤被赵王宽赦这个榜样,后又听闻蔺相如一席话心服口服,自然甘愿在大庭广众之下由宾客引领至相府门口负荆请罪,并且得到宽厚谅解。试想若是廉颇在自我批评后不被原谅,受到人民群众的冷嘲热讽,还有谁愿意将知错能改的美德传承下去,由此可看出赵国这个倡导自我批评精神的环境的重要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还对后代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影响,如《水浒传》中就刻画了李逵向宋江负荆请罪的画面。李逵和燕青回梁山途中因天色已晚借宿刘太公庄上,听闻刘女被宋江强抢而走大怒,回梁山后,砍倒杏黄旗,扯碎替天行道四字,拿着双斧要杀宋江,后来与太公对质发现是小毛贼冒名顶替,性情耿直的李逵深感误会宋江,打算以死谢罪,后来在燕青的教导下也选择了廉颇的负荆请罪法。他不但背负荆仗跪在大堂中,还请求宋江拿大棍打几十棒,可见其自我批评的决心。同样宋江与蔺相如一样从大局着想,为了水泊梁山的内部团结,自然不能因为区区小事而让兄弟之情产生裂痕,于是李逵在宋江的要求下抓住了冒名之人,为自己的莽撞道歉,将自我批评精神付诸于实践,不流于表面的作秀。

将相和这段佳话在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以至被纳入语文教材和改编成戏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他将国家利益放在至高点,时时刻刻用公心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宽广坦荡的胸怀去进行自我批评。他敢于揭短亮丑,承担责任,把不足之处展现在公众面前接受大家的批评与监督。自我批评精神对于建设现代领导机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6]17,只有严格对待自己,才能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精神层面上质的飞跃。

[1] 鲍鹏山.论语导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赏析[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 [战国]孟轲.孟子[M].徐强,译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5] 黄静,郑暐.批评的艺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 徐文明.顿悟心法 六祖坛经导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詹歆睿】

On Lian Po’s Self-criticism

TAO Jie-wen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Self-criticism is a kind of positive attitude to introspect fault consciously. Lian Po’s self-criticism spirit in Historical Records is embodied in his being sorry to Lin Xiangru and offering a humble apology in Shih Chi, and its spirit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aspects: First, the self-criticism devotes to public interests; Second, the self-criticism needs broad mind; Third, the self-criticism should proceed in public; Fourth, the self-criticism need to hav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Lian Po’s self-criticism spirit not only makesJiangXiangHea famous story through the ages, but also has an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becomes a kind of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an Po; Lin Xiangru; self-criticism; education significance

K207

A

1009-5128(2014)02-0021-04

2013-12-02

陶杰文(1989—),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记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赵国
把你戴在胸前
希望在肩上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古法奇观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
“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