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皮影面临失传困境

2018-07-18 02:03高星苏宇伦王泽宇
人民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华县皮影戏皮影

高星 苏宇伦 王泽宇

华县皮影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传统民俗表演的“活化石”。然而在当下文娱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曾经盛极一时的华县皮影由于受众少、传承乏力、创新较差,极度缺乏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面临失传的危险困境。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也叫影子戏,因其在灯光照射下以牛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陕西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又称“碗碗腔”,因其表演使用乐器“碗碗(铜铃)”而得名。华县皮影戏是民间戏曲表演与皮影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在历史上广为人们喜爱。

华县皮影的渊源

中国皮影戏,孕育于汉唐,成熟于宋代,发展于元明清。宋末影戏流传全国各地,经过元代的积淀,于明初开始形成。到了清末民初,渭水南北出现了崔向余、郭安康、李荫堂、李芳桂等剧作家,其中出生于渭南县蔺店镇的李芳桂(李十三)创编“十大本”,名震西北;1936年版民国刊《重修华县县志稿》载:“……碗碗腔来自同朝一带,清末演唱者有二三十家。”华县皮影进入发展繁荣期。

新中国成立后,以华县皮影戏为主力军的陕西皮影戏代表演出团于1952年和1955年两次赴京演出,获得中央文化艺术部门嘉奖。“文革”中,据著名民间老艺人潘京乐说,华县皮影仅仅留有光明、光艺、光庆、光华四个班社靠演“样板戏”生存。改革开放以后,皮影得以恢复发展,有13家班社,60多名艺人并新编了许多现代戏。四十余年来,华县皮影戏则多为艺术交流活动,先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木偶、皮影戏调演,并为来华外国友人演出了30余场;197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来华县拍摄皮影专题纪录片;1995年以来,华县皮影曾先后多次赴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04年,大秦正声拍摄了多部精品华县皮影戏,出版发行了《中国华县皮影戏精粹》10集系列音像制品,使得濒临失传的艺术得以抢救、挖掘、推广和弘扬。2006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华县皮影。

至2018年,“五人忙”华县皮影老班底的平均年龄已高达70岁,华县皮影艺术传承之路面临着严峻挑战。

华县皮影的发展现状

目前,整个华县共有4个完整的华县皮影戏团。以李进瑞为团长的戏团,是其中一个。该皮影戏团共有6名成员,团长李进瑞58岁,是年纪最小的;其他五人分别是:72岁的刘华,是华县皮影的国家级传承人,司职签子手,即主要负责皮影的操弄表演;71岁的董进水,弹月琴兼唱男声;65岁的刘东耀;64岁的刘兴文;以及唯一的女团员——62岁的史蝴蝶,负责唱女声。如此可知,该皮影戏团队的平均年龄是65岁,而这一平均年龄在华县地区的皮影戏团中,还属于年轻的。

据了解,李进瑞的皮影戏团演出所使用到的皮影出自皮影雕刻师汪天稳之手。汪天稳今年65岁,过去5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皮影雕刻。华县皮影的刻制,依靠的是“推皮走刀”,将刀子尖扎入固定在垫板上的牛皮,再用手指推动牛皮走动,逆着刀锋进行切刻。制作皮影需要很大的手劲,尤其是推皮的左手,需要极大的劲力。据汪天稳介绍,练习的办法是,在手腕上挂两块砖,过两个月,手上的劲就自然增长。

皮影戏在过去极为常见,人们的婚丧嫁娶、过年过节都会请上皮影班子,连唱几个晚上。但自从1994年之后,李进瑞感到皮影戏就一直走下坡路。电视从那年开始在乡镇逐渐普及,新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人们对皮影戏的热情随之一天天减淡。这种趋势在近两年还在加剧。2016年,演出的频率为每周一两次,李进瑞他们会受到乡村的邀请去表演。但2017年以来,频率变成了一个月只有一两次了。

李进瑞说,在整个华县,唱皮影戏的人平均年纪都在50岁以上,最年轻的也在48岁以上。没有年轻人在唱皮影。他悲观地认为,随着老一代人的停歇和远去,皮影戏终究会“悄悄地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影存实亡”或者“音存实亡”——将来只能见到作为物品的皮影皮子或者听听录音,但无法再见到真正皮影戏的表演。

这样的情形也让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感到悲观。他说,原来皮影雕刻是为皮影戏的表演服务,但随着表演市场萎缩,皮影雕刻的本来功能也渐渐减弱,渐渐地为收藏、旅游等市场服务。

对于华县皮影戏本身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来说,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消失、后继无人现象的普遍、经费与创新的缺乏、艺术本身的变质等都属于这一困境的具体表现。

基本来说,这些困境是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发展所致。华县皮影戏本身源自古代城乡居民的自娱自乐,不能够真正流通于当下的娱乐文化市场,自然就会导致这一传统戏剧形式的消失。而老艺人的相继辞世、学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皮影戏艺人的平均年龄过高等都属于传承困境的具体表现。加之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够、艺人本身对于皮影戏传承的信心缺乏,以及不能够结合时代潮流开展创新,华县皮影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或将距离彻底消亡越来越近。

华县皮影的继承和发扬

陕西华县皮影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文艺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目前情况下,陕西华县皮影有着受众少、传承乏力、创新较差,极度缺乏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华县皮影要多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口径。近些年来,新媒体蓬勃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宽了信息的传播广度。陕西华县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如能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合力,便能占据文艺界的一席之地。随着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陕西华县皮影创造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皮影创作生产。

华县皮影多借助光电技术,营造多元化表演方式。纵观文艺的发展史,每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跨越时,新技术、新手段的发明和介入都是必要条件。把华县皮影与现代流行音乐、现代光影科技等相结合,创作数字化皮影动画,是赋予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和活力的重要途径。

华县皮影多创新表演内容,融入新时代元素。内容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内容是文艺作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华县皮影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传统剧本的基础上,新编符合现代生活的剧本。

华县皮影通过教育的途径,把皮影文化知识带入学校课堂,使皮影可以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扩大皮影的影响力。如创办专门的皮影表演或皮影雕刻的艺术学校或专业,培养皮影演唱和雕刻艺人,为华县皮影发展储备人才。

新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准备了宽松富有活力的政策环境。陕西华县皮影在新时代既要放飞想象的翅膀,也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皮影艺术的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而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猜你喜欢
华县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
陕西地区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
——以华县皮影戏为例
华县大葱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