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宇
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打造历史乐学课堂。那么,如何打造历史乐学课堂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讲《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我出示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让学生说出此对联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涉及哪几个历史人物,并谈谈自己从春秋几位霸主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这种故事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乐学”课堂结构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对学法的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比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学生会思考:为什么这次战争会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在学生产生这些疑问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经过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巩固练习,分层引导,循序渐进
巩固练习的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每节课教师都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复习巩固时间。通过练习,既可以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掌握学生情况的依据。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任何学生,因此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分层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其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其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而那种把结果全部告诉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有这么一道题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如果没有虎门销烟战争不会发生;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这个问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首先分析:1.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清朝:社会制度落后,政府腐朽落后。英国: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2.英国为什么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在书上找出答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一起分析下面两个问题:3.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4.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个问题。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重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打造历史乐学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会学、会问、乐学的习惯。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