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析解关键词使初中语文课堂更高效

2014-03-20 07:00尹莲娣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形旁字义形声字

尹莲娣

2010年6月我镇字理研究课题组成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毅然加入到这支队伍中。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我认为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关键词进行析解,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魅力无限,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篇课文,一般来说,下列情况的字词应当重点进行析解。

一、 选字形相近容易混淆的字进行析解

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诵读欣赏”《对联六则》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一( )对联”,要求学生选词(副、幅)填空。结果如我所料,有些学生说选“副”,有些学生则坚持选“幅”。正当他们争执不休时,我顺势运用学到的字理知识析解这组形近字——

“副”是形声字,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这个字的形旁“刂 ”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刀”有关联,古代未发明纸张的时候,借债的数据刻写在竹片或木简上,然后用刀一分为二,借债和放债的各持一半。还债时合二为一,两个半片合起来数字才完整的显现。概而言之,“副”的意思是“一分为二”而后又“合二为一”,只有两者组合时相符合的才能成为“一副”。

“幅”也是形声字,形旁“巾”与布有关,本义是祭祀时写字或咒符的大布条,后来又由布帛宽广引申为“面,张”之意。

析解到这里,很多学生两眼变得有神了,坐姿也渐渐端正起来,并且齐刷刷的高举起手要回答之前的问题。在学生选对了答案后,我又抛出几个填空题:

一( )眼镜 一( )画 一( )手套 名( )其实

要求学生填空并说出选择的理由。结果我惊喜地发现,全班同学全都选对了!当学生沉浸在获得新知的喜悦中时,我巧妙导入新课:“对联由上下联组成,称一副对联,除此以外,对联还有些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几副对联找出答案。”

这节课我通过字理析解形近字,既让学生弄清字形,辨清字义,正确运用,又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奇妙与魅力,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

二、选择问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析解

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三峡》一文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峡”是个形声字,同学们说说这个字与什么有关?学生一致回答与“山”有关,我进一步指出:“峡”是指两山夹水的地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峡”的字义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内容?学生马上领悟:写山,写水。接着我进一步激趣:

(1)写“峡”为什么从山势写起?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水呢?

就这样,我很轻松的就把课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把握住了。学生也不知不觉被我引领到文本的阅读中来了。选择文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字理析解,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 选择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析解

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陋室铭》时,我抓住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引导学生进行字理析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能理解到“馨”是形声字,字义与香气有关这个知识层面。接着我又将字的引申义带出——“馨”的本义是可传得很远的香气,后来用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美好。然后我趁机提问: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品德高尚?

我通过抓住文章中统领全篇的中心句里的关键词来析解,教学思路井然有序,教学过程删繁就简,直奔核心内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 抓住蕴含丰富意味的词语进行析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散步》一文时,我抓住了第一段中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中的“熬”字引导学生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我先让学生用一些近义词替换文中的“熬”字,学生踊跃回答,认为可用“挺”“度”“挨”等词。

(2)让学生凭借语感说说用哪个词更好,并说明理由。很多学生表示用文中的“熬”字更好,但在说理由时不少学生讲述不清,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态势。借此契机,我用字理向学生讲清这个字的意思:“灬 ”为“火”之义,“熬”的本义是用文火长时间地煮,由此引申为“艰难地忍受”。

(3)我进一步启示学生透过字词品味深意:“熬”这个词表达出“我”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这样通过析解字义引导学生再品其深刻意蕴,领会“我”对母亲的怜惜,表达了“我”热爱母亲,孝顺母亲之情。有助于学生把握住文章的主题思想。

总之,字理析词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它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与深刻性的特征,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堂更活泼,更高效。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形旁字义形声字
形声字太调皮
画说汉字——摆(bai)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贷”与“货”
略论古文字义近形旁的通转
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灵活性
我们的新发现
绝和决
燥、躁、噪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