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显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可能是语文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是常态:老师一词一句串讲课文,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结构涣散,说到那里算那里;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都用同一种模式或方法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严重脱节,使得教师缺乏教学激情,学生讨厌文言文,让文言文变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新课标提高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寻求新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懂得质疑、调查、探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对新课标下学生怎么学文言文,教师怎样教文言文作出深入的思考。
那么,怎样的教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呢?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我总结了文言文教学三步法:首先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来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文感兴趣了,有了求知欲就会有进取精神。其次是用读诵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读诵这个方法虽说老土,事实证明它确实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最后是利用课外延伸阅读法扩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并通过共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知识。下面就说说三步法的具体做法。
一、要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些教师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考到实词翻译,考到特殊句式,考到词类活用,教师就把它们当作上课的重点内容,上课时就把这些内容找出来,然后就让学生看一遍课文的译文,一篇课文就算上完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当今已经行不通了,它是被动式的,而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像一个有丰富临场经验的主持人,要善于创造各种情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点:
(一)巧妙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好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比如在上《五人墓碑记》时,如果用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引出五人见义勇为的故事,就可以既赞扬五人为正义而死的伟大,又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比如上《齐人有一妻一妾》时先讲讲“齐人之福”的典故,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是了无生趣的古物。又如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先问学生廉颇与蔺相如最后是成为莫逆之交还是刎颈之交,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上《陈情表》可以这样导入:“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排演课文,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对话又富有个性的文章,采用排演课文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可谓一举多得。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第二段可以让学生排演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烛之武的爱国情怀,郑文公的愧疚之情。又如上《荆轲刺秦王》让学生排演荆轲与秦武阳在秦朝廷上惊险悲壮的一幕。荆轲“笑顾武阳”“倚柱笑骂”两个细节体现他沉着机智、视死如归的品格。对课文的喜欢,使得学生不断揣摩研究人物的心理、动作,排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不断探究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的过程。演出的成功,会大大地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又如上《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渑池之会”这个故事中学生排演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由此充分感受到蔺相如不畏强权的气概和大智大勇的品格。在每年元旦晚会上,还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熟悉的剧情,精彩的表演,不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还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三)有效利用多种媒体,形象直观再现文本
90后的学生是看卡通片、看漫画书、玩电脑游戏长大的一代,这一代人的特点是喜欢看有声响、有图像的画面。文言文的内容虽说离现在很久远,可是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让干巴巴的文言文鲜活起来,学生也会喜欢上文言文的。比如上《赤壁赋》播放配乐朗读,上《五人墓碑记》展示苏州虎丘边上的五人墓址,上《登泰山记》展示泰山风光和摩崖石刻,都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要师生共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读。读的方法有许多,如有教师范读,导读,学生默读、大声读,个人读、分小组读、齐读等。我觉得学习一篇文言文,应该以学生的默读为先。因为默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语言生动,情节感人,但篇幅比较长。像这样的文章就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让学生感知课文。当然在学生读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学生就会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文言文,学生除了默读外,还需要诵读。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一节文言文课,应该有学生琅琅的书声。比如在上到《师说》《赤壁赋》《劝学》等语言优美有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时,学生的齐读、个人读就很有必要。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朗读,就会变得好懂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那些曾令学生头疼的特殊句式,活用手法等文言知识就这样被学生理解掌握了。另外再功利一点说,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会考到名句填空题,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出来了,还可以直接为高考挣分。
文言文教学中,单有学生读还不够,还要有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最常用最实用的方法。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好像看到课文中的人物、听到他们的声音。如上《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或《报任安书》,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情境,体会到韩愈失去侄儿痛不欲生的心情,理解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而忍辱负重的伟大。教师的范读使深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课外延伸阅读法,积累语感,共同探究学习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多阅读书报,以积累语感,积累写作素材。而在课业繁重的高中阶段如果再让学生读课外书好像已经不大可行了,尤其是让学生读文言文的课外读物似乎更不切实际,其实不然。在高中阶段,学生还必须像小学、初中一样看课外书,此外,还应该读一些文言文的课外读物。好的文言文读物,对学生学业的帮助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言文,势必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文言文适合高中生课外阅读呢,有两种书是合适的。一种是由课文拓展的读本。如学习了《鸿门宴》,项羽放走刘邦后,他的结果怎样呢。这时学生就可以从读本里的《霸王别姬》找到答案了。又如学了苏洵的《六国论》,就指导学生看苏辙的同题文章,探究一下父子俩的观点有哪些不同。又如学了《五人墓碑记》后,也让学生看一下明史里是怎样叙述同一件事的。又如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再让学生读明代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探究一下王世贞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蔺相如的成功真的是运气好,是上天的关照吗?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正是新课标最为注重的。另一种是一些短小的有趣味的文言故事,如《世说新语》《笑林广记》《山海经》等,这些文章与课本里严肃正统的文言文很不相同,学生喜欢看,这样学生在课文延伸阅读中就会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这不比天天念叨让学生记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强多了吗?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何东凤.贵在导,重在读.语文月刊,2006(6).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