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探析

2014-03-18 10:20王金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岗位注册会计师工作过程

王金台

摘 要: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纷纷在会计专业下设置专门方向进行专业化培养。但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目标定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高职院校培养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4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尤其是对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具备良好诚信品德、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能独立进行审计、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注册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下设置注册会计师方向,加入到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列。尽管在人才培养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高职院校采取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甚至出现了“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对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颠覆式”的改革与系统优化,使其能够与快速变化的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一、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现实意义

1.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中国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比例增多,这对会计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形式和方式,日益成为高职院校面临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在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及时把握并主动适应这种需求变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措施。当前,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问题日益突出。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这说明中国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对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并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基础和可能。因此,构建完善的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

3.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不同于以纯学历教育为目的的其他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而非学科性。实践教学是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结合点和纽带,体现着职业教育特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的关系,研究实践教学中如何与社会建立融洽的互动关系等对于高职院校师生更好理解职业教育规律,更好地从事职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不均衡。目前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培养的人才存在着“两个不如”的尴尬,即理论知识水平不如本科,实践能力水平不如中专。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知识水平教育应秉持“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践能力水平培养应秉持“上岗即能顶岗”的原则。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时,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强化学生对现代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弱化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甚至有时会出现学了税法不会报税,学了会计不会审核凭证的情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仅重视学生知识素质的教育,弱视其他素质教育,进而使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为欠缺。

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公共课设置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开设的公共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这些课程无疑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通识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的社会公众职业责任、较高的职业诚信意识以及较宽的通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注会考试的六门课程为核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注会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视理论教授,弱化实践操作。二是教学不能循序渐进。这六门课程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如果学生直接以此进入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存在一个跨度太大的问题。

3.教学模式与方法传统守旧。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更不能突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以及创新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4.实训教学脱离工作实际。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实训教学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训相分离。会计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进行,这种模式将二者截然分开,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不能学以致用。二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分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践阶段是在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由于点多面广,专业指导老师和带教老师明显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碰到问题无法很好的解决和适应。三是实践教学内容和范围偏窄。由于中国企业组织类型又较多,即便采取将企业现实中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模拟社会实践的情景来开展实践教学,也很难达到注册会计师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endprint

5.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由于该专业方向学生人数增长较快,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师资力量的增长远跟不上需要。教师素质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注册会计师等)教师较少,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和税收知识欠缺;三是专业知识面窄,主要体现在教师分工太细,普遍存在着一位教师长期只上一、两门课,如教会计的教师不擅长税法,教税法的教师不擅长会计等现象。

6.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在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的考核都集中在实践课结束的考试,这种结果性考核忽视了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中最关键的环节,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做出适当的评测;二是注重纸笔考核,忽视对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纸笔考核方式虽简单易行,省时经济,但这种考核方式没照顾到实践考核的特殊性——学生掌握操作的熟练性和技巧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三是强调单一的教师主体考核,忽视多元主体考核。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主体是校内专任老师,但对学生在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中的考核,由于受到管理制度和政策体制的限制,很难做到由实训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对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创新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要根据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目标,以经济社会需求为起点,通过开展专业市场调研,对注册会计师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整合和归纳,确定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表,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表确定行动领域、解析行动领域,确立关于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及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依据教学需要编写讲义和教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综合;要注重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由熟悉职业岗位的专家、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双师”素质经历、掌握新课程开发技术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并要经过对应岗位的职业专家认定。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将相关的工作知识提供给学生,而且要将工作知识序化,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要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改革课程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改革课程内容一定要紧紧扣住“减”与“增”的原则,即基础理论要减内容、减难度、减时间,专业实践要增项目、增力度、增效果。

3.对照职业资格标准,完善各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文件。在制订课程标准时,主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认真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课程标准的建议;二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调研分析,科学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的基本要求,起草课程标准(草案);三是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对课程标准(草案)进行审定;四是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并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组织修改完善课程标准。

4.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依照不同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突破传统学期设置壁垒,合理调整教学运行时间,灵活安排教学进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实行小学期制、多学期制及弹性学制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相结合,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

5.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要注重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要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力度,建立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现实践技能课程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持续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

6.综合采用多种方法,科学实施课程评价和管理。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且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应体现以下内容:一是课程评价要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改革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渠道多途径,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并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的课程评价制度;二是课程评价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三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把教师课程实施与开发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程评价,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总之,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点多面广、系统性强的基础性工作,除了应做到以上工作外,在改革中还应明确“工作知识和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树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观、未来观、全球观”三种视野,坚持行业企业人员的“引导性参与”、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性参与”、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学校专任教师“实施性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改革成效和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2] 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的讲话[Z].2011-06-28.

[3] 李传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6):22-25.

[4] 王辉.会计职业能力与嵌入式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0,(28):12-14.

[5] 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J].财会通讯,2009,(6):7-12.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岗位注册会计师工作过程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基于职业分析的系统化构建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审计独立性探究
浅析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学生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基于职业岗位的数控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