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璞玉(1979.6-),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跆拳道理论与教学研究。
摘要:跆拳道运动文化的跨国认同问题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文化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跆拳道运动文化的跨国认同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武术运动文化认同的国际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跨国认同;文化身份
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意味着“消费国外体育文化产品”和“支持当地体育文化产品”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技术创新为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将曾经的本土、地区或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推向全球层面。所以,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等体育“产品”,一系列以订阅式为主的媒体平台在亚洲地区广播这些产品,主要将其作为高度推销和商品化的体验加以推广,受到了亚洲观众的欢迎,成为接触全球文化的象征,同时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展现了他们追赶“时髦现代化”的能力。
1、跨国界的体育运动和文化认同危机
有评论分析认为,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社区比起只有十名球员的球队显得更为真实。他的话后来常为人所引用。我们通过分析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纸质媒体的报道来重点分析这个国家是如何描述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我们关心的不是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作为国际名人的受欢迎程度,而是他为什么是一个国际的、世界大同的、分散的公民和某一国家认同的显著符号。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文化身份既是本土的,尤其是全球的,总是复数的而且一直在行动中。尽管在像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被韩国媒体描述为民族英雄的时候,他们刚开始的时候被描述为固定的。所以,没有这种理当所以然的理解,一个成年之后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人所取得的光辉业绩就变得没有意义。前面谈论到具有灵活性的全球国籍问题,对此进行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研究的理论,倾向于以小部分的跨国职业流动精英人士为中心,并赋予它一个术语“跨国资本阶级”。这些“跨国资本阶级”把自己的利益或他们的社会、种族利益转化为国家利益,适合资本全球系统的利益。
不断演进的全球精英包括国际企业家、媒体大亨、娱乐业明星和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明星和相关人员。同样,有学者通过分析韩国媒体对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报道发现,该运动员的认同在两个国家的建构是不同的。该运动员具有“深嵌”的韩国的民族性之中,是韩国民族性的“高度生产工具”,但是同时使得韩国观众对自己的强大感到欣喜。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永远属于韩国,他只能为韩国所拥有。每家报纸都一致地用重新刻画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民族性,而不是对跨国认同或去国界现象进行讨论。因此强调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和韩国的关系很重要,媒体普遍认为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文化认同话语。韩国没有把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称为民族英雄的一个可能性的原因,是跆拳道运动在韩国的国家文化意义不同。
2、跆拳道运动文化的跨国认同研究
不但韩国侨民代表“良好移民”,而且对前殖民地有残余的热爱,其证据表现在,韩国体育媒体在对国际赛事的报道时,韩国的民族国家有时被视为替代东亚这一新闻话语,如果没有出现韩国的竞争对手的话,这些感情在历史上得到“狂热的民族情怀”所巩固。这些狂热通过韩国的公办学校体系得以培养起来。在韩国公立学校系统中,韩国的民族性纳入到“资本主义的斗篷”中。所以在韩国,踢拳道运动是“民族感情”的中心。这种历史和感情的表达最近的跆拳道国际比赛中得以体现,尤其是韩国人为跆拳道运动所做的努力。也是对跆拳道运动作为韩国人称之为“家”这个本质的认可,并有助于许多生活在韩国的人寻根。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是以一种怀旧英雄主义的方式出名的,这一点在韩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被建构为“猕猴桃”(喻指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英雄或具有一定的全球性公民国籍,精英阶级和韩国跆拳道运动世界的英雄。
尤其体现在全球重大体育事件中,糟糕透顶的局势状况(对自我或他者而言)是现实世界难以割裂的组成部分。之所以敢于表达现实世界,是因为对未来还存有希望,彰显了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职业发展道路选择的无比自信。在这个世界,据说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依然起到重要的作用。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生活在韩国并把韩国称为“家”,这种情况似乎使得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远离猕猴桃之地(喻指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但是它正好说明了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能够以弹性公民的身份生存。
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这种本土化消费的确包含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证明了过于简单、单向地认定文化中心主义、新殖民主义或不真切摹仿的观点。在韩国,有关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消费和接触的众多社会习俗都涉及了媒介公共空间。围绕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消费与饮食消费有关,廉价餐馆是韩国社会的主要社交场所。重要的是,这些场所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民族认同的边界。在这个意义上,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超越了国界。(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璐.运动员跨国流动的国家边界问题:在荣誉外包与民族情绪之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27-33.
[2]刘鹰.论“限制海外兵团”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王金雨.“海外兵团”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D].吉林体育学院,2010
[4]黄璐,兰健,刘颖,等.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风行的意识形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3):17-20.
[5]黄璐.运动电影崛起的社会实在意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12-15,39.
[6]李闻莺.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术研究的现状与思考[D].上海体育学院,2010
[7]黄璐.“微传播”与“大阅历”——反思新闻从业者的知识结构问题[J].新闻知识,2014,(2):40-41,44.
[8]李文杰.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的体育新闻畸变与媒介自律[D].河北师范大学,2011
[9]黄璐.体育电影制作的一般规律[J].体育科研,2011,32(5):53-59.
[10]黄璐.好莱坞体育电影剧本设计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4):7-10.
[11]亓军.竞技体育新闻报道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2
[12]黄璐.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高中篮球、种族与美国梦》评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2):1-7.
[13]张建国.苏州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4]黄璐.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全景时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4):17-24.
[15]郭倩.构建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竞赛环境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16]陶启栋.环太湖地区篮球赛事开展情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
[17]黄璐.中国体育梦的现实价值[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3):27-30.
[18]刘彦.河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