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美,张 鹏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其中的“立德”是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一代的先进群体代表,无论是在思想文化素质上,还是在道德修为上,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乎我们党兴衰存亡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实践的视角对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作初步探索。
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的思想道德无论就其形成机制还是作用机制而言,都只能在社会生活当中,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才具有意义。因此,欲培养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需密切联系物质生活世界,与社会发生密切的交往,而实践是交往的基本路径。换言之,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除了注重基本理论教育之外,还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的导向作用,必须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重并轨,特别要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与一定的实践阵地建设,这样才能达到道德建设的真正目的。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和当前大学生党员道德成长的客观需要看,探索和实施实践取向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取向是指以解决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问题为出发点, 以提升道德素养为价值目标,始终关注道德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取向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为了思想道德实践”,这是实践取向的基本出发点。从思想道德的现实问题出发,紧紧围绕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实际而实践,实践的结果指向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在实践中检验思想”,这是实践取向的根本路径。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德实践也不例外。坚持思想道德的实践取向,就是要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党员在运用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明确思想道德提升的方向。三是“在行动中提升道德”,这是实践取向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是坚持实践的取向[2]。其意义同时指向实践的目的,即理论的批判最终需要转向意识形态的批判,而意识形态批判又坚持实践取向。简而言之,实践使理论进一步深化,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实践,获得更高一级的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价值观念成长阶段,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导致不良发展,而传统的“灌输式”思想道德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得达到教育效果,高校只有通过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大学生党员同社会的接触面,增进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对国情民情的理解、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必须亲身去实践。这不仅是诗人的切身感悟,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今天的大学生党员来说,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理论素养亦是如此。高校和社会应当创造更多的机会,广泛组织引导大学生党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将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丰富社会阅历,深刻理解社会变革,深刻体验和感悟道德精神和社会责任,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加深对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理论素养。
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大学生党员、培训、考察和管理大学生党员等方面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模式。由于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多元冲突,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格局,致使道德转型难以逾越,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德建设成为高校党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学界出现的一些对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指责,比如认为大学生党员“道德理想不够坚定、道德标准多元、道德知行不平衡”[3],认为“大学生党员道德塑造标准高与教育针对性、实践性薄弱的矛盾,使大学生党员的道德素质提高缺乏后天的必要‘营养’”[4]等,都不无道理。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常常忽略了大学生党员成长的特殊环境,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实践”思想。归结起来,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在实践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党员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党员的道德需要脱节,缺乏完整的道德实践机制。
不可否认,高校党组织在培养、发展和管理大学生党员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做法和制度,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党员道德素养不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问题,如何从实践上加强相应的教育,激励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道德理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缺乏应有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党务干部、教师们苦口婆心的“灌输”式的教育,依然是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很有必要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丰富大学生党员的课外生活。
第二,忽略应有的道德实践课程。
加强党员道德理论课程学习是全党各个层面都积极坚持的任务之一,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党员群体的区别在于,大学生党员过的是一种“理论生活”,而其他党员过的是“实践生活”。无论是大学生课程表所体现的,还是在平时的组织活动中,理论学习无处不见。相反,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活动极其缺乏,道德实践课程一直没有明确的列在学习任务之中,而仅仅是靠隐性课程的形式获得零散的实践性知识,大学生党员道德实践课程长期被忽略。
第三,限于狭隘的道德实践阵地。
之所以说大学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主要是指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大学生党员的主要生活阵地是被人们称为象牙塔的大学,其与社会环境存在巨大差别,且他们面对的道德伦理生活相对简单。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党员担当的是“学生”的角色,与真正的“社会人”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范围内,学生所能面对的道德问题是极其有限的。不可否认,在学校中能够培养大学生党员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但是比起社会对党员的道德要求而言,大学生党员的道德实践阵地着实过于狭隘。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大学生党员走上社会之后,出现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难以适应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试图从思想引领、体制机制、课程体系以及实践阵地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大学生党员的道德实践指明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从大学生党员个人角度来讲,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党员价值观逐步形成和成熟的阶段,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党员明确其大学期间的价值取向,规范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优化生活作风,养成高尚的道德人生品格,在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形成优秀道德个体和榜样示范,影响和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讲,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党员了解和认识国情、感知历史和时代,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党员对道德实践的认知和觉悟,进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
人的思想道德品格,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学习可以提高人对德性的认识,可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但是,认识并不能直接形成德性品质。一个人的德性只能在追求德性的实践中获得。完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实践教育体制机制,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平台,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应着力完善党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学工部门、党校、各基层党组织配合实施,高校党务工作者、党校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实践教育组织领导体制,以及统筹策划、精心安排、定期研究、评判激励的工作机制。相关机制的建立应以“为了思想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思想”“在行动中提升道德”为基本原则,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程序。各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党员道德成长的一般规律,设计拟订以学年为周期的道德实践活动方案。这里的方案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案,而是具有较大伸缩空间的,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生成的灵活的活动方案。道德实践不比一般的实践活动,关键在于主体的自觉参与,如果强制执行,就违背了道德形成的基本准则。因此,在道德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重在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让大学生党员在道德实践的体验和锻炼中获得感悟和愉悦。在道德实践的评价上,应该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正强化,而不应使用量化评价或者结果性评价,避免一刀切的评判方式。此外,机制的形成源于常态化的实施。要使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成效,需要长期地坚持和常态化的管理和完善。
实践取向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要改变唯理论课程的单一模式,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往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理论教学方式,或通过会议、集中学习等形式进行。在道德实践方面,主要靠学生个体性的、自发式的践行,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安排。单从认知上说,思想道德理论课程无疑对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只能在当下时代的社会道德生活实践中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验中实现。建立思想道德实践课程体系,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实践教育,使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实践课程中,通过积极组织大学生党员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可以为大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和现实的实践环境,让其在耳濡目染和亲身体悟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具体做法上,如定期举行大学生党员社区服务活动,开展“大学生党员走上街头,学习做爱民先锋模范”的为人民服务活动,或者开展“诚信”“廉洁”“环保”、爱心公益等主题实践活动。事实上,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民服务,是大学生党员非常乐意接受的一种道德实践模式:一方面能让大学生党员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党员身心愉悦,树立大学生党员的正面形象。
基于实践取向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除了应具有完善的实践机制和系统的实践课程,还需要建立广阔的实践平台。要积极开拓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实践的活动阵地,打造大学生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党员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一个先进群体和党员中的特殊知识群体,在社会中践行高尚的道德,对大学生党员而言,是一个积极的锻炼成长过程;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个推进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的积极力量,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因此,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党员所具备的特殊优势,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拓宽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实践的途径和范围。比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特点,在与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联系建立专业实践基地的同时,因地制宜,与相应部门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成长的实践活动和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一些高校和地方组织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据此,还可以开展“义务交通志愿者活动”“义务支农志愿者活动”“义务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总之,应当努力拓宽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实践空间,为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更多阵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吕敬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实践取向[J]. 求实,2013,08:23.
[3]戚钧科,胡建,周华,朱卫红.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道德建设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8:70-71.
[4]何希耕.大学生党员道德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8,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