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2014-03-13 00:49:13黄俊杰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志愿社区大学生

□黄俊杰

(玉林师范学院 校团委,广西 玉林 537000)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为社区开展了政策宣讲、文化教育、科技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深受群众欢迎。然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实践中还存在诸如社区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不平衡、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为例,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种时尚、一种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而言,社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自我认知、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德育教育转化为自我成长成才的途径。这为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自我意识和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问题的根本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对高校而言,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一项重要途径,拓展和延伸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学习模式转变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的具体行动中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途径,为大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体验情感、提高能力提供实践的和开放的综合教育平台。因此,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有益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四项基本任务的实现。

(三)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和促进社区和谐。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社区居民新增的公共服务需求要更健全、更专业、更科学,以及可持续性的社区服务和志愿工作,大学生志愿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中承担着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信息、创业就业等公共服务职能,对社会服务起到了有意的补充,当代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效地缓解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满足了社区群众的需求,解决了社区群众部分的实际困难,有利于促进社区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服务力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转变群众“一有困难就找政府”的固有观念,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通过社区服务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各大高校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逐步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平台,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双赢局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罗政村(社区)的基本情况

作为地方高校的玉林师范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精神指导下,不断创新载体形式,打造品牌项目,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科学有效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其中,罗政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社区,玉林师范学院将其作为广西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示范点”,着力进行品牌化打造,从2004年至今,玉林师范学院每年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赴罗政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领导机构,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制定和落实建设方案,建立“志愿者之家”,签订社区志愿服务协议和基地挂牌,招募志愿者和开展培训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和运作模式。2013年学校分别组织了18支服务团队,在不同时间段先后进驻罗政村,先后开展了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挂职锻炼、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惠民、法律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等,服务人数达5000多人,校内外媒体报道30多次,并撰写《奉献的青春最美丽》、《与基层先进人物面对面》实践材料等,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实绩。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罗政村(社区)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对罗政村社区的志愿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时,实践活动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主要表现有:

1.缺乏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学校虽然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领导机构,但组织机构指导、服务、监督、协调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宏观上需加强策划和指导服务,组织体系的社会化、网络化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为社区提供有力的保障的意识不强,广大干部、教师和社会各界党政领导参与和指导社区志愿服务的力度仍显不够等。

2.服务与需求的“供需”失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罗政村社区志愿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如孤寡老人的生活照料、退休人员的文化娱乐活动、未成年人的安全法律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就业指导、生产科学技术的普及等都要求不断创新社区服务内容、形式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社区群众的“需”与志愿服务的“供”之间仍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需求的长期性和服务时间的短暂性、需求的专业性与服务水平的普通性、需求的多样性与服务内容的单一性、需求的变动性与服务方法的陈旧性之间存在不平衡,这是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缺乏激励保障机制。学校制定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管理规定,如《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方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明确了社区志愿服务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步骤,以及对参与社区志愿者给予交通生活补助、购买保险等,但是调动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不多,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措施和形式缺乏,全面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进一步开展。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社区志愿服务拓宽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空间,是实践育人的新载体,但社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不完善,造成大学生普遍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识不足,对社区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存在认识偏颇,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等现状也不容忽视。

三、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应对之策

(一)建立健全严密科学的组织体系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实现志愿服务与教育功能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一,实现组织指导体系社会化,以校地结合方式共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领导组织体系。校地结合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领导、地方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后勤处、团委和地方政府、试点社区(罗政村)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日常工作由校团委负责,建立校地“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青团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其二,实现组织管理体系网络化,建立“校团委——二级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团支部(青年志愿者分会)”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建设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实施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动员。其三,建立一些地方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小组,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和参与。如罗政村的“回乡工作队”就是由该村籍而的在外党政部门、企事业部门工作的人组成,工作队的职责是为建设美丽家乡作贡献,这和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相同,可以聘请他们做校外社区志愿服务指导老师,实现校内外指导老师的资源整合,共同策划研究高校与地方关于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合作。这样,从组织体系上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可靠的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

(二)规范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管理

项目化运作逐渐成为高校团学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依据管理学原理而建立、按照项目管理程序运行的一套科学严密的方法,有利于解决社区需求与志愿服务的“供需”问题、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化运作以客观事实为原则,注重程序和效果。一是在项目的主题和内容设计上,组织者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设计服务项目,建立相对稳定,并且能够满足社区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如罗政村志愿服务以“文化兴村、科技强村、生态美村”为主题,设有“文艺演出”、“先进人物面对面”、“关爱留守儿童”、“美丽新罗政”、“奔腾1+1义务维修”等18个项目。二是在项目的形式选择上,可以采取学校设项和学生自主设项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申报上,要明确服务内容和形式、服务质量水平、项目的期限和实施地点、项目支持和合作对象等内容。三是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和科学评估,可采取自我目标评价法、设定目标评价法和开放式成效评价法相结合,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适当性、效率、效果、满意度、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认真处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评估报告、交流评估结果并制定后续跟进计划。

(三)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系统化培训

开展课程化、系统化的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知识素养、专业技能水平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制定课程计划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概念内涵、精神实质、理念价值、法律法规、服务礼仪、安全教育等基本知识、通用教育进行校内培训,又要加强对法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技能等专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可运用个案分析法,模拟志愿服务情景,切实提高志愿服务课程培训质量和专业培训水平。再次,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聘请校内外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编写志愿服务培训教材,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系统调研,不断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四)健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

学校和地方政府要把社区志愿服务纳入校地合作框架里面,作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加以研究,切忌“孤立”看待志愿服务工作,重视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使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形成。其一,在学校层面,高校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体系主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给予适当的学分,学校共青团组织、教务处和社区管委会实行联合管理;其二,在指导老师方面,学校要尊重和肯定老师的辛勤劳动,给予指导老师一定的工作量,在评优、评职称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其三,在大学生志愿者方面,建立社区志愿者星级评定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把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纳入到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鼓励获得助学金的同学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优先推荐优秀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岗位就业;其四,在政府和社会方面,政府要积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争取政府资金项目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扶持,足额落实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及项目的日常管理经费和运行经费,争取社会资源,尝试成立志愿服务公益事业专项基金,合理使用经费,加强经费和管理和监督。

此外,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专题网站,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情感、艺术、时尚的元素聚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大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涌现的感人事迹,推广特色亮点、经验做法,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1]王民忠,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

[2]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3]胡树祥,吴满意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陈曦.学生志愿服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5]巩丽、张佳 浅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志愿社区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