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彬,庞 梅,肖起清
(1.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3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桂东南客家民间舞蹈与民间信仰
□孙庆彬1,庞 梅2,肖起清3
(1.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3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民间舞蹈是体育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母题,而民间信仰是许多民间舞蹈的重要精神支撑。本文对流传于桂东南客家聚居区的民间舞蹈与民间信仰进行调查整理,为桂东南客家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为扩充当地学校的体育、舞蹈等教学资源提供参考资料。研究认为:在桂东南客家聚居区流传的民间舞蹈有舞龙、舞狮、舞麒麟、舞春牛、跳禾楼、采茶舞、竹马舞、跳傀僮、打杯舞等,桂东南客家信仰有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等;民间信仰是解读客家民间舞蹈内在精神的钥匙;客家民间舞蹈需要外界的包容,也需要客家人的“文化自觉”。
客家;民间舞蹈;民间信仰;民俗;桂东南
本文所言“桂东南”,特指玉林市周边地域。桂东南是广西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根据钟文典编著的《广西客家》记载:玉林所辖县市的客家人为176.1万[1]。桂东南客家民间舞蹈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快速渗透,桂东南客家聚居区原有的价值体系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冲击和侵蚀,一些珍贵的民间舞蹈后继乏人,面临技艺的毁弃和流失。面对危机,调查整理流传于桂东南客家聚居区的民间舞蹈及其重要的精神支柱——民间信仰,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者走访桂东南客家所在地的文体部门、县志办,查阅玉林市、贵港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2009年),采访当地专家和艺人,对客家民间舞蹈及信仰习俗进行调查整理,梳理民间舞蹈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为桂东南客家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为扩展当地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秦之前,在桂东南繁衍生息的主要是古越人;秦之后,客家人不断从中原地区辗转闽、赣、湘、粤等地迁徙至桂东南地区谋生。故土原乡的民间舞蹈与移民队伍如影随形,香火弥漫的民间信仰随迁徙者足迹到处传播,在桂东南这片土地上驻足后,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间舞蹈。目前流传于桂东南地区的客家民间舞蹈如下:
(一)舞龙
舞龙在桂东南客家聚居区盛行,一般用作喜庆拜年、庙会巡游及开春迎龙活动。以博白县龙潭镇元宵游神活动中的客家舞龙为例,龙头高达三四米,龙长约三四丈,以木板、竹片和竹篾等扎制骨架,外裹彩纸彩布,绘上鳞纹,缀上彩纸条作龙须,形象华丽威严。舞龙一般从庙院或祠堂出发,出发前摆“龙头供”祭龙。表演时有锣鼓、唢呐、竹笛、喉管、箫等八音乐器伴奏,龙珠在前面引路,长龙在后面飞舞翻腾,在空中做盘旋、翻滚等动作,穿街过巷,沿途人家则燃放鞭炮迎接。舞至开阔处,还表演穿龙、跑龙,奔走穿插,龙姿变换,景象壮观。
桂东南客家舞龙,其文化本质是龙图腾崇拜,它反映了客家人祈盼家族兴旺、风调雨顺的信仰情感。客家人常在祖祠神龛中祭祀龙神,并将龙与风水联系在一起,“围龙屋”、“左青龙、右白虎”、“龙气”等客家俗语就是例证。据龙潭镇艺人李书洲介绍,当地舞龙习俗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二月初二举行,最初是为了恭迎天神下凡为乡民驱赶邪魔而举办,至今已演变成一种独特的娱乐表演活动。
(二)舞狮
舞狮在桂东南客家聚居区普遍流传,常舞不衰。舞狮表演一般出现在春节、元宵节、庙会以及重大喜庆日。舞狮分文狮和武狮,客家人偏爱矫健、雄壮的武狮,其特色是:讲究技巧和难度,注重舞步动作与鼓乐协调,强调人狮合一。典型动作有:拜山、出山、跳跃、跌扑、翻滚、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跳台角、归山等,甚至还有动作难度较高的爬梯、叠罗汉等。客家狮表演的另一特色是“剧化”。例如请拳、请金、行礼、打桌角、过桥、探井、打瞌睡、睡觉、采青、咬红包、祥狮献瑞等极富戏剧性,动作细腻活泼、诙谐有趣。
舞狮具有驱邪避凶、求吉求福的信仰内涵。狮子是象征吉祥的瑞兽,客家人希冀以“百兽之王”的威猛驱邪逐魔,祈求安宁祥和。入户表演的客家狮,每到一户门前便跳跃起舞,唱师则向院内唱祝福民谣,如“正月十五闹花灯,瑞狮与你扫五瘟。自从狮灯耍过后,子孙满堂获高升”。然后主人开门纳狮,狮子跃入宅院,四方扫瘟。
(三)舞麒麟
舞麒麟,流传于博白、陆川等地,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清道光时的《博白县志》载:“岁时民俗,上元夜,街市户民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麒麟等戏,古乐竞宵”[2]。一般用竹板、竹篾等扎制麒麟骨架,外以彩纸彩布包裹。表演时配锣鼓、竹笛等八音乐器,并有歌师配唱。在欢快的鼓乐声中,麒麟欢快跳跃,麟头左顾右盼,麟身进退挪移,或踏花步,或慢转缓旋,步履轻盈,节奏明快。有的麒麟队还配有罗伞:撑罗伞者边舞边转罗伞,以活跃气氛。入户贺年时,麒麟一进门,麟歌即起,见人赞人,见物誉物,见事贺事。唱词多为祈福民谣,如:元日门前万象新,麒麟起舞拜阳春。敲锣打鼓放鞭炮,赐福笙歌贺主人。
桂东南客家舞麒麟源于图腾崇拜文化。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灵兽,是瑞物之长,与舞龙、舞狮合称吉祥三兽舞。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记载:“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舞麒麟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祈愿。
(四)舞春牛
桂东南客家舞春牛(又称闹春牛)可上溯至明末,一般在春节或春耕前表演。可两人表演:一人扮牛仔,一人戴竹编牛头帽扮老牛;也可四人表演:两人扮老牛,一人扮牛公,一人扮牛婆。在优美抒情的“春牛调”伴奏下,表演者运用肢体语言表达一年的愿望和祈福,表现耕牛的辛苦[3],称颂耕牛的伟大并祈祷丰衣足食、六畜兴旺。
舞春牛与客家人的牛崇拜有关。牛是勤劳、朴实、敦厚、坚忍的象征,是桂东南客家人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客家人对牛的崇拜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给牛过生日。在陆川县温泉镇九州江源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九村九垌独九洲,南郊此泉北神牛。年年四八牛王节,家家花饭摆门楼”。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牛皇社都举办牛王节(也称牛皇节)。在牛王节这天,人们除了举办传统的舞春牛外,还有巡游、舞狮、对山歌、唱采茶等民俗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客家人欢庆丰收、体恤耕牛的心理。
(五)跳禾楼
跳禾楼,流行于陆川县城南的温泉镇和大桥镇一带,是原始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表演一般安排在中秋节前后,表演形式多为唱一段舞一段。如陆川大桥镇唐侯村一带的跳禾楼分为跳登科、跳鬼脚、童家字歌三部分,由多人集体表演,以舞蹈形式向禾神祈祷消灭虫害,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桂东南客家人跳禾楼具有禾神崇拜的意蕴,隶属农耕稻作文化。水稻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特殊地位,长期的稻作生产文化孕育出禾神崇拜习俗。在陆川县温泉镇一带,流传着“供禾神”习俗。每逢中秋,人们便以跳禾楼的形式向禾神祈祷,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图个好年景。
(六)采茶舞
客家采茶舞于明末清初从江西赣南传入桂东南地区,广泛流传于桂东南客家人聚居区。采茶舞一般栖身于客家采茶戏中,舞中有戏,戏中有舞,舞戏交融。表演形式有一男二女:男性头扎凹凸发髻,手执彩扇;女的包头饰,道具有帕巾、花扇、彩带、酒杯、钱鞭、花伞等数种。采茶舞包含许多模拟茶生产的动作。例如,流传于博白县客家聚居区的采茶舞,其动作有参茶、开荒、摘茶、炒茶、点茶、卖茶等生产生活动作[4];流传于北流市勾漏、民乐、民安、塘岸和新圩一带的客家采茶舞,其动作有参茶、采茶、开荒、点茶、探茶、执茶、抄查、卖茶等[5]。
采茶舞的流行与客家的茶生产活动关系密切。清代《欎林州志·物产篇》记载:“茶宜于山,近山者之利嫩芽,清明前采茶,比他省雨前尤早”。桂东南具有悠久的茶生产历史,如博白县双凤镇的古树茶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集中在该镇以圣女岭为轴心的各支茶山上,以圣女岭上的农家古树茶园为最。悠久的茶生产文化滋养了采茶舞文化。采茶舞的流行也有山神崇拜文化作精神支撑。在采茶舞中就有客家人烧茶纸、祭茶山的情节,也有赞美神灵的唱词,信仰气息浓郁。
(七)竹马舞
竹马舞,又称“走马”,明末清初随客家移民传入桂东南客家聚居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博白县凤山镇和陆川县大桥镇一带的竹马舞颇有名气。竹马形体如马,用竹篾扎制骨架,前为马头,后有马尾,中段马身设有孔洞,外面糊藤纸,挂缀彩色的布围脚。表演者将竹马系于腰间,手拿缰绳,做引马、拦马、逗马、遛马、驰马等动作;伴舞者手拿钱鞭,作牵马、逗马、喂马、洗马等动作;竹马作摆动动作,载歌载舞。
竹马舞具有浓郁的信仰文化底蕴。旧时竹马舞一般用于超度亡灵,或为病人驱魔祛病。《玉林市志·文化志》载:竹马舞在民国期间就流传于桂东南,“师公头头死后,魂灵上西天,要通过‘走马’把神兵神将送去给他”[6]。现竹马舞逐渐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民间活动,常用作采茶戏表演前的闹场。
(八)跳傀僮
客家跳傀僮,又称平安醮,特指请神逐鬼、祈福免灾一类的舞蹈活动。“傀”指面具,“僮”即跳舞之人。跳傀僮在桂东南民间广泛流传,其种类繁多。如:铃刀牛角舞(流传于博白县中南部)、跳元宵(流传于陆川县大桥镇一带)等。舞蹈内容多为驱邪逐疫,祈福求雨,丰收酬神等。傀僮舞有缜密的祭祀程序,动作复杂,技巧性强。从铃刀牛角舞即可窥一斑。铃刀牛角舞通常由三人表演,道具为带有铃的带玲的刀具两把、牛角两只、朝笏一对以及舞裙头饰等。动作特征:两脚成外八字,上身直而不弯,下肢或蹲或曲,刚柔相济。舞蹈有四部分内容:请神仙;奏状;发五香(请兵)。傀僮舞属祭祀类信仰活动。清光绪时《鬱林州志·风俗篇》记载:“傩礼今为平安醮,以僧道为之,止行索室驱疫之礼……乡村神庙用以娱神”。
桂东南客家舞蹈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常常出现在厅堂庙宇、村中空地的民间信仰仪式中,往往蕴含追宗念祖、祈福求安的精神诉求,几百年来抚慰着桂东南客家人的心灵。桂东南现存的客家民间信仰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自然崇拜
桂东南客家人对一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心怀敬畏与崇拜,并将它们神化,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崇拜文化。下面举几例:(1)月。客家人称月亮为“月光”。中秋节,博白客家人有“贡月光”的习俗。例如,在陆川县乌石镇月垌乡,“贡月光”与春节一样,历为当地人最隆重的节日活动。有些人在月光下久坐不睡,恰似传统的除夕守岁。(2)雷。客家人认为,雷神是惩恶扬善的正义之神。谚云:“雷打十世恶,蛇咬三世冤”。在博白、陆川一带流传的傀僮舞中,常有“雷公”表演驱魔。(3)山。桂东南客家人膜拜大山,这与其多山的环境有关。《礼记·祭法》载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在桂南客家采茶舞中,就有烧纸钱、祭山神的情节。(4)水。桂东南客家人的水信仰主要表现为龙图腾崇拜。每年的春节或农历二月初二,博白县龙潭和陆川县古城等客家乡镇都举行敬龙神、舞龙等民俗活动,祈福风调雨顺、开春大吉。(5)木。客家人常在树下设祭坛,将红布系于树枝树干,祈求古树赐福。一些特殊地方的树木,如神坛后的“伯公树”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寺庙、祠堂前后的“风水树”,也都没有人敢随意砍伐。(6)禾。在桂平市石咀镇客家聚居区流传着中秋节“跳禾神”的民俗。禾崇拜总是与农作物收成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舞蹈形式向禾神祈祷,祈盼五谷丰登。
(二)神灵崇拜
作为一个移民群体,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中形成了浓郁的见庙烧香、见寺拜佛的神灵崇拜习俗。(1)土地神。客家人有崇拜土地神的习俗,当地人们称土地神为伯公,祭坛大多设在村头、村尾。大凡逢年过节,村民都要备礼敬祭伯公(即土地神),除夕之日尤其热闹。(2)玉皇,即玉皇大帝。客家人普遍信仰玉皇,每年正月初七是玉皇的诞辰日和登基日,信徒们举行盛大祭祀仪式。(3)王母,又称王母娘娘。传说王母是天宫的女主人,受客家人普遍信仰。如陆川县沙坡镇中兴村一带的客家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八王母圣诞日,都到当地昆仑庵内祭拜王母,有跳舞、拜神、焚香、做神功、做道场过金桥银山、上刀山、走火炼等信仰活动。(4)天后。在桂东南客家聚居区,很多村落间由天后宫。例如,每年3月23日,陆川横山乡客家聚居区的天后宫都举行盛大的天后圣诞活动,举办舞狮、跳傀僮、王母出游等活动,参与群众常多达万人。(5)观音。桂东南客家聚居区的很多庙庵中都供奉有观音像。在陆川县横山镇,每年3月25日的庙会都有观音出游活动。观音塑像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摆供品烧香纸,道公则在门前跳傀僮舞,做神功。(6)佛祖。在陆川县温泉镇东山村的凌云庵,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善男信女们都会来朝拜佛祖,常有扬幡挂榜、上刀山、走火炼等信仰活动。
(三)祖先崇拜
客家人感念先人移民创业、福泽后世的功德,重视祭拜祖先。祭拜祖先的一个场所是祠堂。在桂东南客家聚居区祠堂林立,历史较为悠久的古词有博白县那林镇那林村的蔡氏宗祠、陆川县滩面乡覃村的丘氏仁威公祠,它们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客家人的祠堂祭祀活动隆重热烈。例如,每年正月十六至十八是丘氏仁威公祠的祭祀日,祠堂内外人头攒动,歌舞、杂技、舞狮等接连上演,炮声不断,歌舞不息。客家人祭拜祖先的另一个场所是祖墓。陆川县青湖、良田、古城一带的客家人,每隔几年就会在祖墓前举办祭祖大典。重阳节之日,居住在外的族人常携家带口回乡祭祖,祭祖大典阵容庞大,常伴有鲜花队、彩旗队、鼓乐队和歌舞队。
(四)圣贤崇拜
关于桂东南客家人的圣贤崇拜,举几例可管窥一斑:(1)绿珠女。博白县双凤镇绿罗村人,西晋十大美女之一,美丽端庄,能歌善舞会诗。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巨子石崇途经博白地,惊慕绿珠美貌而娶她为妻。后朝廷权贵垂涎绿珠姿色,加害其夫,强夺绿珠,绿珠女遂跳楼自尽。客家人敬慕绿珠女的气节,建绿珠祠奉祀。(2)关帝。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博白县三滩镇的村民把鬼岭庙里的“关帝老爷”神像抬上轿子,到各村巡游,沿途各家门前摆上贡品,请求关帝老爷赐福。同一天,陆川县沙湖镇沙湖嶂的关帝庙常设有傀僮舞道场,祈求关帝驱邪避灾,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平安。(3)刘永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日,当地村民在位于东平镇富新村的刘氏公祠举行活动,隆重纪念民族英雄刘永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5)澎姑娘。相传澎姑娘是清代博白县永安镇城治村人,当地村民认为澎姑娘能消灾减祸,有求必应,便为其立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人们请出彭姑娘塑像巡游,所到之处村民摆香案贡品,祈求澎姑娘赐福。(5)立幡。立幡是纪念本土先贤而举办的一种歌功颂德的法事。如博白县那卜镇的立幡仪式,参与道公、巫师达二十人以上,过程需三天三夜。立幡期间,傩舞不断,参加者络绎不绝,祈求英灵保佑一方平安。
(一)民间信仰是观察客家舞蹈心灵世界的窗口
就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遍览今天流传下来的各种民族舞蹈,信仰文化都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例如,颂扬黄帝功德的汉族舞蹈“云门”充溢着云图腾和云崇拜的原始意味;颂扬圣贤功德的汉族舞蹈“游太阳”的源头是民间巫舞,后又融入佛教仪式;回族歌舞“花儿”的源头是回教内部传授的舞蹈;藏族舞蹈“羌姆”形成的文化背景与藏传佛教同源,源于原始宗教的巫舞。
桂东南客家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同样深受信仰文化影响。见庙烧香,见寺拜佛,是桂东南客家人这一外来迁徙群体的一个文化特征。许多客家民间舞蹈都是日常信仰活动所沉淀下来的原生态民俗表演形式,是客家人对生活、对自然的心灵感悟,是沟通阳阴、生死、人神两界的仪式性表演,是客家人不断积累的祭祀传统和天人贯通的主观意图的缩影。一些舞蹈本身就是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客家人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信仰”是客家民间舞蹈的关键词,是解读客家舞蹈的精神意义的钥匙,是观察舞蹈者心灵世界的窗口。
(二)民间信仰是客家民间舞蹈研究的重要环节
欲了解一种民间舞蹈的内涵,既要仔细观察其“在民之中”的舞蹈动作表象,更要深入了解其“在俗之中”的民间信仰诉求,这样才能拓宽对舞蹈理解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如果只关注舞蹈动作本身,而不去深挖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则这种研究充其量只算是做了一半的工作。
根据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任何文化都有内、中、外三个层次,处在核心层次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文化得以存世并独立于其他文化的根本因素,在文化运行中居于核心地位[7,8]。因此,无论是对民间舞蹈的保护,还是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其工作重心都应落脚在精神层面,特别应重视对信仰内涵的挖掘与探索。流传于桂东南客家聚居区的民间舞蹈,不仅是民俗性的艺术形式,更是民间信仰的载体。它们背后大都有着信仰文化的支撑,透射着敬畏自然、崇拜神灵、追念先人、祈雨求丰、追求美满生活的精神诉求。这些精神诉求构成客家舞蹈的灵魂。失却了对信仰内涵的关注,也就等于撇开了客家舞蹈的灵魂,肢解了客家舞蹈的有机生命,所谓的保护与传承,也便徒具形式。
(三)民间舞蹈与民间信仰需要外界的包容理解
对于客家民间舞蹈中的信仰成分,研究者应以谦虚包容的态度去体悟、感知。即使在外人看来他们的一些舞蹈行为“不入流”,亦须尊重,不应轻易贴上“落后”的标签。因为在这些所谓的“不入流”当中,往往隐含着不为局外人所知却对客家人具有独特的生活意义的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尽管‘逻各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普遍的法则,但多数人似乎却按照他们自己独特的法则生活”[9]。
学者余秋雨曾在其著述《文化苦旅·贵池傩》中评论:“山村,一个个山村,重新延续起傩祭傩戏,这该算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端?真诚倒也罢了,谁也改变不了民众真诚的作为;但那些戴着面具的青年农民,显然已不会真诚。文化,文化!难道为了文化学者们的考察兴趣,就让他们长久地如此跳腾?”[10]余先生对乡村傩舞的价值判断,或许有欠包容。余先生久居都市,必然缺少乡村信仰情感,自然很难感悟到乡傩表演者源自心中信仰的那份真诚。 ■
[1]钟文典等.广西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
[2][清]任士谦等修.博白县志[M].清道光12年(1832年).
[3]庞梅、刘廷新,桂东南民间曲艺“唱春牛”的调查与研究[J].四川戏剧,2009,(4):36-38.
[4]张意柳.玉林地方特色文化类型分析与价值探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6):30-34.
[5]玉林市文化局.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2009.
[6]玉林市志编篡委员会.玉林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7]谢海军.历史方位与文化价值观改造的多维度分析[J].长白学刊,2006,(2):97-101.
[8]庄锡昌.思维视角中心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8.
[9]T.S.艾略特著.查良铮等编译.T.S.艾略特诗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10]余秋雨.文化苦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吴庆丰】
The Hakka Folk Dances and Beliefs in Southeastern Guangxi
SUN Qing-bin1,PANG Mei2,XIAO Qi-qing3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2. College of Music and Danc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3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Folk dance is the motif of sports science, arts, folklore and other subjects. Folk belief provides spiritual support for folk dance.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folk dances and folk beliefs of Hakka in southeastern Guangxi.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lots of Hakka folk dances such as dragon dance, lion dance, kylin dance, spring cattle dance, he-lou dance, tea picking dance, bamboo horse dance, puppet dance, and cup playing dance. The Hakka folk beliefs have god worship, nature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and the sage worship in southeastern Guangxi. Folk belief is the ke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Hakka folk dances. Hakka folk dance need the outside people’s culture tolerance, also need Hakka’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Hakka; folk dance; folk belief; folk custom; southeast of Guangxi
G127
A
1004-4671(2014)03-0014-05
2014-03-01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211);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10YJA840045)。
孙庆彬(1966~),男,山东临沂人,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舞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