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妍
摘 要:“车间化”管理的教学模式使技能教育真正走向了教育实践,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技能操作上得到了很大提高,毕业生也广受市场欢迎。通过“车间化”管理过程的不断改善,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技工教育 校企合作 车间化 产品质量 效率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参与一线的生产。要满足这一需求,单靠技工院校纯消耗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企业走访,笔者学校提出将技能课“车间化”教学,并与企业合作进行了“车间化”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在生产车间中引入课堂教学机制,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行企业产品与课题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巡回辅导,让学生通过听、看、练、实际加工、相似工艺产品的加工等学法,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为了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保证产品质量与效率,笔者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产品的工艺指导和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工艺指导和质量控制的过程,即工艺分析和零件的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提到事前控制。“车间化”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使学生懂得每接到一种新产品时,要先对零件进行合理的工艺分析,再与教师进行交流,确保工艺没有问题后再进行零件的试切。在这里,强调零件的首件检查,由合作企业或实习处的质检员进行首件检测。在“车间化”管理过程中,学校创设企业的情境,制定了质检员的巡检制度、自检制度以及总检制度,目的是“确认本工序加工的技术、工艺要求和加工质量”。通过设计一系列制度,让学生们做好自检与互检,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而且,可以减小质检人员的压力。此外,要求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产品要及时改正,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及时向教师及有关人员求助;督促学生认真搞好文明生产,特别是保持良好的生产秩序,合理的放置工量卡具,保证生产有序顺利进行,加强现场管理,按照6S要求规范管理。在“车间化”管理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类似于制造企业中的车间主任的角色。
二、强调计划、调度、协调、分层次的重要性
根据产品的难易程度来进行计划、调度、协调、分层次教学来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率。比如,同样的课题,班级整体掌握较好,可以多分配些产品任务。或者,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组,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分成一组进行粗加工,中等的同学分成一组进行半精加工,动手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学分成一组进行精加工,表现更好的同学可以进行产品的质量检测等等。比如,在和某企业合作的连接盘的加工中,由于零件的数量比较多,因此根据课题的掌握情况对各个教学班分配了不同的产品数量,从毛坯到零件都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规范完成的。在整个“车间化”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是动态的、随时的,通常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合作态度来考核学生。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给学生一个公平、客观的考核成绩。
三、实训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与效率的基石
实训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环境、设备、工量具管理制度、坯料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技术上差距也很大。为了配合“车间化”管理,学院的实训管理从局部管理做起,抓好各个环节管理。比如,在“车间化”管理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会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从领毛坯、刀具开始,逐步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转变。实训管理是“车间化”管理的第一步,走好了第一步,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当然,实训管理还有很多的内容。
四、学生的安全问题
安全贯穿“车间化”管理的始终。“车间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安全教育,建立起实训教学训导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车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
通过探索,笔者认为,“车间化”教学不仅是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弱的有效方式,更是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零距离上岗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双赢”。“车间化”管理使技工教育真正走向了教育实践,学生在技能操作上得到很大提高,毕业生也受到市场广泛欢迎。通过“车间化”管理过程的不断改进,追求教学活动的高效率,最终实现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笔者学院的“车间化”教学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足,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