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融化坚冰——浅析聋校语文学困生的培养

2014-03-11 23:46王秀梅
语文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聋校小鸡本课

王秀梅

聋校小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聋校小学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普通学校的语文学习不同,它直接承担着听障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的任务。在聋校开展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听障生通过对语言的掌握,最终可以顺利的与人交往,融入社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对特殊教育事业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听障生的特殊性使他们仍然面对着一些语文学习上的困难,无法真正被社会所接纳。因此,对目前聋校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聋校语文学困生学习现状

聋校学困生学习方式落后表现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仍大行其道,语文学困生作为聋校学生中的小群体,其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困生通常表现为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即使教师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他们仍然无法像其他学生那样给予积极响应。新课程理念明确了要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更应得到落实。

二、聋校语文学困生教学的建议

1.建立生活化课堂,让学困生充满自信

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是对聋校教育与普通教育共性的体现。实践多次证明,聋校语文学困生依然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与普通学生同样的三维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的教育不是活教育。”聋校的语文教学更加应该贴近生活,让生活中的资源成为鲜活的教育内容,这就要求聋校语文教学开放教学观念,建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生活情境进入聋校语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中。例如,在一年级《看图学词学句》中“书包铅笔”的教学时,为了让学困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熟练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各色彩纸,然后剪成“书包”、“铅笔”、“蜡笔”等形状的图片,以便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果然这些词语宝宝起到了刺激视觉、感官的作用,使班级内的学困生在反复的复现和练习中,终于能够准确发音,并且最终达到了识记本课词语的目的。通过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终于让他们真正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校的温暖。

2.创情景教学氛围,让学困生轻松学习

聋校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听障生自身的思维和认知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丰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聋校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困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语文学习实践中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可视化教学手段,对枯燥的文字进行图像化处理,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图文并茂的景象。例如,在教学《我爱家乡》时,介于聋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借用多媒体软件F l a s h播放家乡美景的课件,顿时这些孩子在色彩和动感的图片刺激下,视觉能力得到了无限扩大,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到文中所表述的美丽景象之中,减轻了他们学习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为这些聋哑孩子的学习搭建了成长的阶梯。

3.结合学生特点,使学困生多多表现

对于语文学习困难的聋校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听觉、表达等受到限制,但视觉、触觉等感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困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时,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景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然而,班里的3个学困生还是没有集中精力,对学习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此时,我并没有灰心丧气,或者恼羞成怒,而是要想法设计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老鹰捉小鸡》时,为了关注学困生,在课堂中我通过组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学困生在学优生的带动下演一演老鹰是怎样捉小鸡,以及母鸡怎样保护小鸡的具体情景,从而使班级语文学困生轻松了解了课文内容,实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有人说,爱是一面旗帜,也有人说,爱是聋校学生的耳朵和嘴巴,的确,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够帮助聋校语文学困生走出自卑心理的怪圈,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新的期待。聋校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教学工作实际上就是爱的教育,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教师要用无私的爱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使这些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享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蓝天。

猜你喜欢
聋校小鸡本课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发挥交互电子白板优势 打造聋校语文高效课堂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