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友慧
习作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一提起写作文,学生、老师没有不摇头的,学生是抓耳挠腮、咬破笔杆,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老师则是被千篇一律的“假大空”文章所折磨。不言而喻,习作教学早已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敏感点,学生怕学,老师怕教。怎样突破这道瓶颈,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在文章中感受自我、关照自我,从而体验到习作的快乐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三个小妙招:一是降低难度,保持兴趣;二是注重积累,收集素材;三是实践练笔,有感而发。
任何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习作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一个在系统教育下长期培养逐步提高的过程。因而,各阶段需要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培养学生对写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无疑是激发创造的源动力,它不仅能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更能轻而易举地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特别是当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需求时,想写作、想表达的冲动将一发不可收,教师只需对这种“冲动”不断地施以加速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将变得简单。因此,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首要任务就是降低习作要求,不要让学生怕写。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要用诸多的写作技巧来约束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拒绝的情绪。同时更不能用“结构完整、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这样无视学生实际,统一的高起点要求,来阻碍学生表达的欲望。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就是这样做的,从二年级写话开始,我们的老师就不分层次一股脑儿地提出,要“具体、生动”这些学生很难达到的要求,让学生从一接触习作起,就产生了惧怕抵触情绪。
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学生来说,培养兴趣就必须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着手。如,我利用低学段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每天讲一个故事,让学生从复述故事内容开始。刚开始要求每天把听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坚持一段时间后,又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把故事记录下来。由讲到写看似简单的要求,实则是一个飞跃,它实现了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的无痕过渡。复述、记录故事这样的方法既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同时又还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与表达习惯。一来二去,学生的记忆增强了,语言也渐趋流畅了。一段时间熟练的掌握后,又再次增加难度。每天在故事中刻意用上一两个好词,并要求学生在记录故事时尽量用上这样的词。
其次,写作降低了难度,对于学生的习作评价也要相应的降低难度,以鼓励为主。只要按时完成的一律是“优”,但教师每天要选择优秀作业在班上朗读表扬,鼓励大家学习。刚开始,很多孩子的记录会存在语句不通顺,顺序混乱等问题,但老师每天的评价中多给“优”,给了他们很大信心,让他们乐于写,敢于写。重要的是在每天听别人的作业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点拨,又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慢慢的学生就会觉得写东西其实很简单。
我曾调研过周边许多孩子,有近七成的人把自己怕习作的原因归结为面对题目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换言之,就是写作素材缺乏。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并不是孩子们的生活单调乏味,而是他们缺少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不善于观察生活,不主动捕捉灵感,自然就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对于习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活的习惯呢?我的做法是让每个孩子都准备一个“素材记录本”,要求学生用三言两语的简单形式,及时记录每天发生过的,或看见或经历的事件。一开始由老师带领指导集体记录,先从班级和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始,如,春游、运动会、校园变化等,逐步过渡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之间的故事,再慢慢延伸到观察记录家庭和社会上看到、听到的事。每周组织大家把自己的素材在小组中分享,每组评选出最感兴趣或最有价值的素材表彰,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另一方面分享别人积累的素材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光收集还不行,还要教会学生整理和使用积累的素材,发挥素材本的功效。每当积累一定数量的素材后,老师就带领学生整理素材,根据素材的内容区分标记上适合的习作主题。习作课时学生只需依据习作要求,在分好类别的素材中选择使用即可。有了“素材本”,学生再也不会对着习作题目半天想不起写什么了,同时学生们尝到了“素材本”的甜头,就会积极主动的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这样三言两语式的素材日记操作简便,不会增加学生写的心理负担,便于学生坚持,达到既广泛积累素材又频繁练笔的效果。有了充实的素材做保障,学生习作的底气就更足了,习作中的内容也就真实而鲜活起来。
“言为心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情绪,点燃学生表达的冲动,让学生在有话说的时候写,有感觉的时候写,有情绪的时候写,这样才能写出发自肺腑、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要想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营造写作氛围,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就要做个有心人,要擅于抓住生活中偶然的一些契机,引导学生写作。如某天雷阵雨突袭,立刻引导学生观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写作;班上发生纠纷,立刻引导学生从当事者和第三者不同的角度记录。当然,有时老师还要当一个导演,为学生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或是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角色扮演的真实感受中,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身临其境”写出的文章才会是“有根之木,有源活水”。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写作,除了抓住生活中偶然的契机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以外,另一个途径就是巧用教科书,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教科书中的课文经过老师反复的讲解和学生的反复诵读,学生对文章自然而然会有许多想说的话,依托课文小练笔以读促写,充分发挥课后练笔的作用,让学生有感而发地写,帮助学生把情绪酝酿到一个点去写,这样水到渠成的表达是习作成功的重要保障。
让学生把习作变成一个情感交流平台和宣泄的出口;让学生用写作的过程来实现对自我的完善;教会学生用心去感知生活的真善美用真实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用手中的笔为自己代言,以上不仅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职责,更是我们坚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