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秀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学中,相对于大作训练的耗时低效而言,选择片段训练进行“微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微作文”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更具优势。而且语文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教材、利用生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微作文;片段训练;时效性;实效性;智慧训练
随着“微博”肆无忌惮地铺天盖而来,前几年出现了“微电影”,继而又有了“微作文”一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文学领域中,早就有了“微型小说”,所以“微作文”对我们已然不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姑且借用这个微妙的说法来创新地定义我们语文教师口头上相对于“大作”而言的“小作”吧,通俗地讲,也就是片段练习。而片段训练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一、“微作文”之必要性
一般地,初中作文教学任务中,规定每两周左右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习作,每学期至少完成8篇。对于这种规定,教师总是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但学生却总是疲于应付,常常是“苦不堪言”。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不定期的多写几次二三百字的片段,哪怕总体写作字数远远超过4800字。当然我们不是因为学生写作的字数更多,而选择运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微作文”、“微日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兴趣”的因素之外,我们更要追求作文训练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1.“大作文”常常耗时低效
事实上,每个语文老师训练“大作”都有这样的过程和体验:首先,单独写一篇大作,之前要进行作前指导,常常会审题、立意、构思等对学生进行地毯式的“狂轰滥炸”,而且,基本是每“写作”必“轰炸”,但是,学生往往厌烦这些个老生常谈的理论和老师提出的不切实际的“假设”,因而总不得要领;然后,学生苦思冥想,百般煎熬,花一个多小时写完;再然后,老师收齐作文之后也就会“收藏”起来了,因为往往还有阅读教学、考试、背诵默写等等其他语文老师必做的琐碎工作,一耽误,学生的大作便搁置一边,等手头琐事忙完;接着,批改可能已在一周之后,焦头烂额改完又是一周之后;最后,进行评讲,此时教师已忘记本次训练的初衷,学生也忘记当时为什么就这样写了,评讲便多少有点“鸡同鸭讲”的互不认同,缺少了心意相通,搞得大家身心俱疲,而收效甚微。
而且,大作写完,常常会发现,学生无非是选材不够新颖了,或者描写不够细腻了,或者首尾没有点题了等等,这些每次都有而且是写了大作还没有改得了的通病。假如再次训练,可能还会存在这些问题,因为他就是不会描写人物,他就是不会渲染环境,他就是不会首尾照应。教师只是笼而统之的训练学生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学生并不能很在意自己的个性问题,他会下意识的注意:我的作文偏题吗,完整吗,字数够了吗……每次这样的游离于训练重点之外的写作,真是浪费时间啊。而一个学期又有几个这样的周期呢,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升便真的只能“顺其自然”了。
2.“微作文”恰恰及时高效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除了语文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外,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写出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对于初中学生即便是初一的学生而言,也不算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只不过是写作质量不够高罢了。而事实上,就如同一个人不够健康一样,并不是全身需要治疗,只是某个局部需要对症下药而已。各个学生在作文上所缺失的能力并不会有很多,有的只是不会进行细致的描写,有的只是没有环境渲染的意识,有的只是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所以,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妨“以点带面,各个击破”,而“微作文”训练,正好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靶向”攻击。发现学生不会描写人物,可以分别训练肖像描写片段、心理描写片段;发现学生不会进行环境描写,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写景片段,可以写风雨,可以写日月,可静可动,可以时间为线可以空间为索;觉得需要训练点题,可以给出主题情景只写开头或结尾;认为要训练结构谋篇,可以只写开头结尾中心句过渡句……
没有字数的硬性规定,用时科学;也可以三番五次的反复训练同一写点,以达到实效为终极目标。而且课上、课后都可完成,学生在第一时间自主展示,班级里互相取长补短,教师随即、随机批改,不拖拉。这些就是微作文的及时与高效,对于学生作文训练而言何愁没有时效与实效呢?
二、“微作文”之训练智慧
如果把那些耗时低效的整篇大作训练化作针对性强的片段写作训练的话,用于一次大作训练的所有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四五次不同训练目的、多种训练形式的片段写作练习,时间的充裕往往可以给我们教师更多机会对学生进行微作文的智慧训练。
1.以读导写,水到渠成
比如,学生在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大多不能很好的抓住人物特征,不能耐心的进行细节刻画,我们可以在学习了阿累《一面》中关于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之后,及时指导训练学生完成一篇人物肖像描写的片段,10分钟左右的时间,并及时进行展示评比,一堂课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完成这个训练任务,课后可以继续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亲人,再完成一篇小练笔,第二天就可以择优在班级展板上展示,学生因为会写、有内容写而产生写作兴趣,有的时候有些学生还会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自发再写第三、第四次,进而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并主动交过来批改,老师可以及时评点,这样“短平快”的训练方式可以一下子将学生写作中的一个难点在不经意间给突破了,学生有了写作的热情,某个专题的“微作文”在班级里形成“大汇聚”,更会给所有学生提供很多的写作素材和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潜质,既训练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见缝插针的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资源: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和于漪的《往事依依》,可以训练对于学校生活和关于老师的片段描写;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可以训练环境描写及运用修辞表达的能力;学习了《阿里山纪行》和《美丽的西双版纳》,可以训练学生写作导游词;学习了《背影》、《故乡》,可以训练学生写出点题式的开头……而学生往往能在其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作文教学哪有举步维艰的窘境,各种必需的写作技巧便水到渠成了。
2.因地制宜,瓜熟蒂落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除了在专门的作文课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写作和在语文阅读中相机训练之外,平时的班会课,包括课间的交流,我们都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来一段“微作文”。班会课上,关于“节俭”、“感恩”、“宽容”等话题的探讨、辩论、演讲,可以让孩子们积累很多的事实和理论素材,有的学生出口成章就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学校举行运动会、重阳节去敬老院、参加校外实践野营活动等等,这些时候肯定少不了孩子的“微作文”训练,然后及时提醒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进行加工锤炼,一篇篇鲜活的作文还需要“榨”出来吗?
而周末假日,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投身到自然的怀抱,走上社会体验别样的生活,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将不同的体验写作各种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小短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作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元宵节赶集、清明节上坟、钓龙虾包粽子、播种与收获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每当孩子们有机会“体验生活”,便会满载清新醇香的“微作文”而归。
我们不仅可以就地取材,还可以相时而动,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进行练笔,当孩子们有了足够数量的文字训练之后,600字的大作字数便不再是他们心头的一道坎儿了,很多孩子会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将一些“千字文”写在自己的“片段练习”本子上,每天办公桌上总有那些富有个性的文字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就看完并欣慰着,哪有死板完成大作时的机械与憋闷呢?
正因为“微作文”训练的灵活与智慧,学生不必兼顾了结构而忽略了选材,不必斟酌着语言而忘记了主旨,甚至满足于字数而拖拉着结尾……学生能够消除写成篇作文的厌烦情绪和恐惧心理,反而更容易在随性的文字中表达出真情实感,于不着痕迹之中将各种生硬的写作套路应用得游刃有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语言素养自然也会随之提升,而我们足可以将“微作文”创作之“微小”不经意地成长为“微妙”!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3期
[2]陶国富.《创造心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3]叶昌.《农村初中学生片段式写作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2012年4月.
[4]张淑艳.《片段作文训练初探》.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