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点

2014-03-06 12:24:23王晓晴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关键点理论课道路

王晓晴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终身教育服务心中,云南昆明650223)

论“三个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点

王晓晴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终身教育服务心中,云南昆明650223)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社会主义“三个视角”来加强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认识,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抓住教师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关键点、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的关键点、贯穿过程环境因素影响作用的关键点。

“三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挥作用提出新的要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从“三个视角”认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认识“三个自信”的内涵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提出之时起,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更加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指向。在实现途径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发挥着领导的作用,在结合国情的前提下,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建设中“五位一体”统筹兼顾,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是行动指南。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不同时期,成为不同时期的行动指南,在一脉相承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涵盖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各项具体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政治、法律、经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遵循的规则做了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缺一不可,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自成一体。

(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认识“三个自信”的历史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位一体”、“两个百年”的道路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坚持从人的主体的能动性、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认识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过程中,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能动变革世界活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政党指导思想后,也曾教条运用过马克思主义,在经过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的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实践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从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实现了中国地广人多经济底子薄弱国情下的最大民主,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了中华民族多样性条件下的多民族多文化背景下的民主。建国60多年来的制度实践,真理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以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选择。

(三)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认识“三个自信”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依据,从传入中国的那天起,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始终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坚持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在内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走出了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许多条,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现实相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具有普遍性;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具有特殊性。正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坚持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了以工人阶级为政党领导核心,坚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社会主义真正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二、“三个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点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过程的贯穿,关键点的确认和控制,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效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教师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关键点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是贯穿效果实现的根本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意识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在教师和学生主体意识中,自主意识是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

教师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关键点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自信和坚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社会主义等视角认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关键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教学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学习,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明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选择、制度选择中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明白适合当代中国发展需要和要求而最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发挥的关键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立足理论和实际,在讲清楚“是什么”的同时,阐述清楚“为什么”,“怎么践行”,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时,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

坚持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融合,促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融合的重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和融合,了解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思想的难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做好回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热点,从而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性。

坚持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促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教学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设施、计算机云平台、手机终端等平台,扩展教育教学渠道;通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专题讲授、案例讲授,最终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三)贯穿过程环境因素影响作用的关键点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过程的贯穿,贯穿过程中正确认识环境影响,对教师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发挥有推动作用。环境影响主要是国内外社会环境影响和校园环境影响。

21世纪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全球经济政治资源分配不公正不合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否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明发展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发展失衡、科技伦理失范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国内社会环境,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校园环境影响着重于认识学校、课堂、班级的影响。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过程中,学校要用各种政策手段,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教育贯穿其中。课堂影响重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和其他基础课、专业课课堂的辅助影响,形成各类课堂教育的全覆盖。班级影响主要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从主题班会、专题班会等渠道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贯穿。

三、结语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社会主义等视角认识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抓住教师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关键点、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的关键点、贯穿过程环境因素影响作用的关键点,最终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两个百年”的中国梦目标做准备。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教社政〔2005〕5号)[Z],200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On the Key Point of“Three Self-confidences”through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ANG Xiao-qing
(Yunnan Lifelong Education Service Center,Yunnan Open University,Kunming 650223,Yunnan)

The cognition of“road confidence,theory confidence and system confidence”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strengthened through three view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take hold of the three points,i.e.play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main channe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tial role of process environmentalfactors.

Three Confidences,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key point

G641

A

2095-6266(2014)02-020-04

2014-1-12

王晓晴(1967-),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关键点理论课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聚焦金属关键点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联体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3:00:1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