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媛,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探析
都媛,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做出不断推理的过程。小说对话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译者为了获取与读者的成功交际而不断做出推理的过程。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原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双重语境中的推理活动,从而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文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关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影响作用。
关联理论;《聊斋志异》;对话翻译
随着语用学在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语用学中总会产生新的理论指导着翻译活动的进行。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就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全新分析的理论依据。在文学作品中,小说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人物对话则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向读者传递着各种相关信息。同样,小说对话翻译的好坏也严重影响着小说译文的质量。要想获取成功的对话翻译,就要考虑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关联理论对这些因素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关联理论最早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1986年他们合著的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这本书中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明示和推理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陈昕炜)明示是指说话人明确的表达出了想要传递的信息,而推理是指听话人在听到说话人所说出的话后,根据话语中涉及到的相关语境等因素来揣摩,进而理解说话人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关联理论是继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之外,语用学应用于文学翻译领域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全新的理论视角。
随着语用学关联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联理论开始被运用于多个领域。“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一个理论,最近十多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将关注的核心投到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方面,其影响力已超出了语用学领域,延伸到翻译领域。”(何宇靖)特别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尝试着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这项活动,比如张新红、何自然、赵彦春等等,而且都得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是交际与认知。”(何自然,冉永平)而“翻译的过程属于一个推理的过程,是一个寻找关联和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的进行合理的阐述。”(王治琴)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当译者寻找到最佳关联时,才能够正确获取原文信息,进而将其传递给译文读者,促进交际活动的成功运行。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欧阳利锋,彭石玉)小说对话翻译是发生在特定情景下的特殊语言交际活动,所以,如果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活动活动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充分考虑了对话翻译中所涉及到的语境认知,会对对话翻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欧阳利锋,彭石玉)但是,每个人的认知环境都是有差异的,即所生活的具体生活背景、接受教育的具体环境以及本身所含有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正如Sperber和Wilson提到的“感知能力在效率上因人而异;人的推理能力也有差异,且不限于效率方面。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掌握的效率也会不同,因此就会构造出不同的心理表征,做出不同的推理。人还有不同的记忆,会用不同的理论、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经历。”
下面本文就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人物对话的三个译本为参考进行比较,分析用语学中的关联理论在小说对话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这三个译本分别是由外国译者Denis&Victor、中国译者Yang Xianyi和中国译者Mo Ruoqiang等人翻译的。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代表,已被译成日、语、德等多种不同语言版本。《聊斋志异》写于清朝时期,收入了近五百个短篇故事,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由于作者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所以通过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批判,同时也传递自己对怀才不遇的一种悲愤和无奈。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对话是发生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交际活动。在进行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并推理出原文信息找到最佳关联,然后再将这些信息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是,这样才算做是对原著的完美再现。译者在翻译人物对话时需要考虑多方面认知语境的关联因素。通过Verschueren我们知道语用学所探讨的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又称为非语言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背景知识)。关联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认知语境,马晶认为,认知语境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背景知识语境三个语用范畴,即语言语境认知和非语言语境认知。下面我们就从上述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关联理论在小说对话翻译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关联理论与语言语境认知
1.关联理论与词汇认知
语言语境认知主要指在语音、词汇、词组、句子等语言知识方面的认知。联系到中西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译者进行翻译时所采用的理解方式不同,进而在同一词汇、句法等方面的选择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获取成功的对话翻译,在运用词汇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时就要做出相应的关联推理。
例1:儿来!余老惫,体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持此可登。
阿翁亦大愦愦!如此一线之绳,欲我附之以登万仞之高天,倘中道断绝,骸骨何存矣!
译文1:Come here,son!I’m old and weak.Mybodyistoounwieldytomakethe climb.You’ll have to be the one to go.This is the only way up.(Denis&Victor)
You must be out of your mind,old man!You want me to grab onto a flimsily rope like this and climb into the blue yonder.If it breaks when I’m halfway,there won’t even be any bones left of me.
译文2:Here,lad!I am old,and too heavy and clumsy to get up there.You’ll have to go. You can shin up this.(Yang Xianyi)
What an old fool my father is!He expects me to climb all the way up to the sky on this thin rope.If it breaks halfway,every bone in my body will be broken!
分析:根据原文语境,我们可以知道两人是在进行对话。在对话中通常会称呼对方为“你”。译文1的翻译选用了第二人称“you”作主语,符合原文语境,正确呈现出了原文信息。译文2正是根据关联理论,通过对原文的深入了解,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译文2的翻译却选用了第三人称“he”作主语,完全不符合原文语境,使原文信息的改变,这是在进行词汇选择时未能按照关联理论的要求所造成的。
2.关联理论与句子结构认知
语言认知语境除了包括词汇等方面的认知外,还包括上下文语篇的衔接和句子结构等知识的认知。在进行对话翻译的过程要,为了正确地把握和传达原文中的信息,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充分的了解。联系上下文的相关语境,找出最佳关联,才能成功的呈现原文的真正含义。
例2:何所遇?
无之。
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
译文1:What have you come up against? (Denis&Victor)
Nothing.
An aura of evil surrounds you,Why do you say nothing?
译文2:One day,when going into town,Wang chanced upon a Taoist priest,who looked at him in surprise and asked him what had beset him of late.(Mo Ruoqiang etc.)
Nothing.
You look gloomy as though surrounded by evilinfluence.Whydoyoustillsaythatyou have not met with anything?
分析: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长期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也产生截然不同的差异。比如同一句话的翻译,西方人是直线思维,而中国人是曲线思维,这就导致句子所要强调的重要成分发生变化。例句中划线句子中强调的是人。译文1未按照关联理论的要求联系原文语境,将句子翻译成了被动语序,使得原文中所强调的重点发生了改变,也导致译文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发生偏差。译文2虽然也运用了被动语序,但却根据关联理论,做到了对原文的深入理论,将人放在了前面,突出了原文强调的重点。
(二)关联理论与非语言语境认知
非语言语境又称为交际语境,是指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背景知识语境。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置身于这些语境中,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受到这些语境的影响。而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对话翻译活动需要找出最佳关联才能获取成功,这就需要对交际语境做出认知行为。
1.关联理论与情景语境认知
情景语境也被称为社交语境(何自然)指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因素,包括对话发生的场所、背景、时间以及进行对话的双方关系、地位和身份等等。只有在找出这些相关因素的最佳关联,才能获取成功的对话翻译。
例3:嘻!天可阶而升乎?
有术在。
译文1:Humph!Can you scale a ladder up to heaven?(Denis&Victor)
I have magic for this.
译文2:But how can we climb up to heaven?(Yang Xianyi)
I have a way.
分析:根据关联理论中最大关联(戈玲玲)的要求:译文读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就需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完全弄明白原文的每个细节,弄明白每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确切的含义。
联系原文,“有术在”中的“术”是指法术、魔法的意思。例句中译文2对例句中的“术”的翻译采用了转译,虽然传递出了原文的字面信息,却没有将具体信息呈现出来,对译文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得不自己联系译文的上下文来获取对话发生的背景信息。译文1中清楚的交待了道士要用法术来达到目的,使译文读者一目了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即刻获取信息。所以译文1符合最大关联要求。
2.关联理论与背景知识认知
背景知识就是交际双方事先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或社会所了解的一般性百科知识(也称常识)、有关某事所特有的或者是特定的信息(只有谈话双方知道的某一信息)等。(冉永平)在进行对话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关联理论,从所涉及到的常识性知识或者是特定信息寻找出最佳关联关系,最终做出恰当性的翻译。例如:
例4:官长殊不了了!坚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为南面者所怒。奈何!
父已诺之,又焉辞?
我筹之烂熟:春初雪积,人间何处可觅?惟王母园中,四时常不凋卸,或有之。必窃之天上,乃可。
译文1:These authorities don’t know what they’re saying!The ice out there is still inches thick:where am I supposed to get a peach?But if I don’t get one,I’m afraid I’ll make these lords angry at me.What should I do?((Denis&Victor)
You’ve already agreed to it.There is no backing out now.
I’ve mulleditoverfromeveryangle. Where on this earth can a peach be found in early spring when snow is still piled on the ground?The only place where one could conceivably be found is in the garden of the Mother QueenofWest,whereplantsneverwitheror shed leaves,no matter what the season.But the only way to get a peach would be to steal it from heaven.
译文2:These gentlemen are hardly reasonable.The ice has not melted yet---where can we find peaches?But if we don’t try,the authorities will be angry.What’s to be done?(Yang Xianyi)
You said you’d do it,father.You can’t back out now.
I have thought this over carefully.With snow still thick on the ground,we certainly shan’t find any peaches on earth.The Heavently Mother’s garden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plants flower all the year round.There may be peaches there.We shall have to rob heaven.
分析:例句中的“王母”是中国古文化中特有的词汇:用以描述天上的女掌权者,只有了解中国或者具有中国生活背景的人才可能理解这个特有词汇的意思。在西方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可以对此进行翻译。在西方以来描述天上的女掌权者,习惯用女王一词形容。译文1是由西方译者翻译的,运用的是译者根据自己在西方的生活背景的相关认知,将王母一词进行了转译。译文2是由中国译者翻译的,译者运用的是和原作者共同生活背景的认知对王母进行了直译。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对话翻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涉及了原文作者、小说中的对话人物、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一种发生在特定情景中的间接交际语,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不断推理的语言交际活动。关联理论作为语用学中对翻译领域的另一个全新理论,促进译者寻找最佳关联,获取成功的对话翻译。所以,把关联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王治琴所说的“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来处理翻译现象,才能使译文更能够成为架通不同文化民族的桥梁。”因此,在进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翻译时,要充分利用关联理对其进行指导。
[1]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陈昕炜.跨文化翻译中的关联理论应用——以钱钟书《围城》中英翻译为例[J].2011,(1):92-96.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 1998,(81):92-107.
[5]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10-12.
[6]欧阳利锋,彭石玉.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2):131-134.
[7]马晶.浅淡认知语境与言语交际[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5):83-85.
[8]蒲松龄.《聊斋志异之二十四卷手抄本》[M].济南:齐鲁书社, 1981.
[9]Pu,Songling.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Denis C.&Victor H.Mair(trans.).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Fress,1989.
[10]Pu,Songling.Selected Tales of Liaozhai[M].Yang Xianyi(tran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81.
[11]Pu,Songling.Selected Translations from Pu Songling’s Strange Stories of LiaoZhai[M].Mo,Ruoqiang&Mo,Zunzhong&Mo,Zunjun(tran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
[1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3]戈玲玲.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准备[J].外语学刊,2002,(3):7-11.
[1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Analysis of Dialogue Translation in Liaozhaizhiyi in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DU Yuan,CHEN Ji-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ce theory,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process of continuous inference in order to ge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The process of dialogue translation in the novel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continuing reference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which is made by translators.Due to double influence from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context,the translators should make continuous reference in double contexts to get the best translation.From the view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based on two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Liaozhaizhiyi,the role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in dialogue translation is deeply analyzed.
relevance theory,Liaozhaizhiy,the his essay further analysis dialogue translation
H315.9
A
2095-6266(2014)02-039-05
2014-4-2
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聊斋志异》英译文学形象认知研究”(L12BWW003)。
都媛(1987-),女,辽宁庄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陈吉荣(1972-),女,辽宁大连人,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