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诗词中的云南印象

2014-03-06 12:24:23焦云宏金梅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杨慎云南旅游云南

焦云宏,金梅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杨慎诗词中的云南印象

焦云宏,金梅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明代状元杨慎谪滇游历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云南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杨慎部分诗词名篇的梳理、评介和赏析,可以让世人通过他的诗文更全面地认识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将其运用在旅游服务实践中,以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形象,促进云南旅游文学的繁荣发展。

杨慎;诗词;旅游文学;云南旅游

旅游文学是基于作者的旅游体验,反映外在事物所引发产生的表达作者感官体验、情感诉求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旅游文学具有纪实性、知识性、审美性、情理性和情趣性等特征。

中国社会的旅游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均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秦汉以前就出现了以山水风物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的“山水文学”,而且各历史时期均不乏大量的类型化作品,我们权且把这些文学类型均归入到“旅游文学”的分类当中。

元代以前,由于在地理交通、人口数量、民族分布、政治形态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与中原一直存在着客观上的巨大差距,云南旅游文学尚未发端,存世仅有南诏诸君主和官宦的少量作品。至元代,以李京为代表的宦滇文人和王升为代表的本土学者共同奠基了云南旅游文学。

明代是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大踏步浸淫云南的时代。明代以前,迁徙到云南的汉族大部分都融合进少数民族之中,而明代在云南实行的大规模移民屯田、“改土设流”、兴教办学、开科取士等政策,则使汉族最终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这些汉族与当地各民族朝夕相处,进一步传播了以儒学为核心思想的文化科技知识,使云南的社会发展水平跻身中原。

这一时期,云南诗文别集大量涌现,作家群体初步形成。明代后期,一代才子杨慎流寓入滇,在他的影响下出现“杨门六学士”或称“杨门七子”(吴懋、王廷表、胡廷禄、张含、李元阳与唐锜合称杨门六学士,加上杨云山则称杨门七子),“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升庵全集》)。相较于中原地区整个旅游文学创作的沉闷与徘徊,明代的云南旅游文学则显现出“花枝不断四时春”(《滇海曲》)的繁荣景象。可以说,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谪滇事件是成就云南旅游文学崛起的催化剂。

对杨慎诗词的研究,可以让世人通过他的诗文更全面地认识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将其运用在旅游服务实践中,以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形象,促进云南旅游文学的繁荣发展。

一、杨慎概述

杨慎(1488年-1559年),四川新都人,汉族,明朝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西,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慎“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嘉靖三年(1524年),时年37岁的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地,享年72岁。终明一世记诵之博,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无出其右。著作留世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谪滇35年,实际在云南居停的时间约23年。由于其极高的声名地位受到云南地方官吏和文人学士的看重,杨慎只在永昌居留了大约两年,大多数时间则居住在昆明的碧峣精舍和安宁的云峰精舍。“高峣亦重庐,安宁亦吾庐。屏居三十年,宛如故乡陌。”(《晨发高峣柬丘月渚杨墨池》)在杨慎的人生旅程中,已经把云南视为第二故乡。

作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殿试状元,官至翰林修撰和经筵讲官,杨慎在37岁之前曾多次往返于北京、四川之间,为他饱览祖国河山创造了契机;而被谪云南之后,则使他有机会让足迹遍及云南全省。杨慎在云南期间,以其卓越的人格魅力和超凡的才华气质,既承当了传播中原文化的使者,也在云游交友的过程中成为以“杨门七子”为代表的一代云南学子的文学导师,并且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云南旅游文学作品,比如地理专著《滇程记》、气候专著《滇候记》、名山大川专记《云南山川志》,以及难以计数的诗词游记。

二、杨慎诗词中的云南气候

在云南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最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元素当属终年舒适怡人的气候。杨慎谪滇以后,有机会接触到云南高原特别是昆明、大理、保山等地的气候类型,完全迥异于北方的身体感受既消解着作者的思乡之情,也激发了作者极大的创作热情。在杨慎的诗词作品中,大量以“春”命名或者以“春”为主题的作品描绘着三迤大地的四季春色。

虽然唐代韩翃等诗人曾经创作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等诗句使用“春城”一词,但杨慎在《春望三绝》中直截了当地把“春城”这一桂冠命名给了昆明:“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这也成为“春城”作为昆明享誉世界第一张名片的发端。而“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滇海曲十二首》)则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春城写照。“东风先到海东头,春兴催人独上楼。”(《春望三首》),“灵关在眼平于掌,岁岁蒲桃首在春。”(《春兴六首》)等诗作亦能让读者体味作者对昆明春城的喜爱和依恋。

杨慎在《渔家傲·滇南月节》的十二首词作中八次使用“春”字,表现了从正月到腊月整年的昆明无不散发着春的气息。正月至四月自不必说,“五月滇南烟景别,清凉国里无烦热”和“六月滇南波漾渚,水云乡里无烦暑”描写了盛夏时节的清凉感受;而“七月滇南秋已透,碧鸡金马山新瘦”和“八月滇南秋可爱,红芳碧树花仍在”则让人一下子从春意盎然跨进了秋意浓浓;刚刚过了“江上明蟾初冻夜”的冬月,腊月的滇人们已在“妆阁畔,屠苏已识春风面。”

更有甚者,杨慎为了抒发其对春城昆明的热爱,把白居易《忆江南》的词调更换为《滇春好》创作四首小令,反复赞美滇春,足见用心独具。四首均以“滇春好”起调,分别以“能不忆滇春?”“能不忆滇花?”“能不忆滇娥?”“早晚复同游?”的问句结尾,情绪层层递进,成为让人叹为观止的咏滇词作。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加上地理上高山峡谷密集分布,气候呈现出“四季如春”的同时也有“东边下雨西边晒”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杨慎在其诗词里通过“东寺云生西寺雨,奇峰吐,水椿断处余霞补。”(《渔家傲·滇南月节》)和“东浦彩虹悬水桩,西山白雨点寒江。烟中艇子摇两桨,空里鹭鸶飞一双。”(《滇海竹枝词》)等诗句进行了形象化的描绘。

当然,云南也有冬雨雪的时候。杨慎在《风入松·途中遇雪》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另类风光:“梦回灯烬旅衾单,鸡唱五更寒。一夜里、雪花飞遍,晓来时、千里漫漫。野色遥连玉树,清光炯映银鞍。行人休道路歧难。酒盏自须宽。一种风流堪画处,溪桥两两渔竿。楼上笛声吹起,天涯梅蘂飘残。”

与云南气候相关的词句在杨慎作品中比比皆是,俯首可拾。在旅游活动中有关海拔、纬度和温度、湿度的客观数据固然可以反映出云南气候的特点,使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等等一些平实的词汇也可以进行理性的描绘,但是,不论是在旅游市场的推广活动还是导游带团的讲解过程中,从杨慎诗词中信手拈来几句,无疑更具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杨慎诗词中的云南山水

杨慎在其创作的诗词中涉及到云南全境众多名山秀水。滇西的风花雪月、苍洱风光、蝴蝶泉景,滇南的通海秀山、建水文庙、蒙自南湖,无不在杨慎的诗词中熠熠生辉,让读者即使只是随着文学神游,已然畅快淋漓。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是其主要生活地,杨慎对于金马山、碧鸡山、滇池、抚仙湖等自然风光和东西寺塔、华亭寺、太华寺、黑龙潭等人文风景都进行过深入细致的描摹,其中不乏名句佳联。

1524年杨慎被谪云南,一路风尘仆仆,既有旅途劳顿,亦有心力交瘁。他在《宿金沙江》里述说了自己对景伤心的哀怨情怀,仿佛滇云风景都蒙上了灰色的阴霾:“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到了戍地,杨慎逐渐被滇云的人文历史、旖旎风光和纯朴热情的本地人民所感动,创作的基调也由最初的愤懑改变为欣赏和赞美。杨慎长期寓居高峣和安宁,也多次居停大理,其旅滇作品中,对滇池、西山和苍洱风光的描绘最为出色。在《滇海曲》十二首组诗中,既以滇池为主要审美对象,也兼顾了苍洱风光,还将历史变迁和个人感悟融入其中,“大气磅礴而又沉郁飘逸,堪称历代诗人咏滇诗的压卷之作。”(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对于在杨慎生活中推窗即现的滇池,诗人既描绘了“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连。”的宽广浩淼,也渲染了“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的生活气息,还刻画了“湖荡鱼虾晨积场,市桥灯火夜交光。”的繁忙夜市。

似乎《滇海曲》还不足以表达杨慎对滇池的热爱,作者通过《滇晓》、《春泛晚归》等诗作对滇池进行描摹,更通过“滇海风多不起沙,汀洲新绿遍天涯。采芳亦有江南意,十里春波远泛花。”(《春望三首》)将滇池比作江南水乡,其爱滇之情溢于言表。

长期旅居高峣,使杨慎对滇池四季、四时之景观有充分的观察和细微的感触,他在《高峣十二景诗》中描绘了“翠岩晚霭”、“碧关朝霞”、“茭塘去帆”、“水云归棹”、“净耳山带”、“罗桥水椿”、“八村渔火”、“九寺僧钟”、“南峦松雪”、“东林桂月”、“梨园春游”和“莲池秋泛”等十二幅宛若世外桃源的水乡风情画,更创作了《莺啼序·高峣海庄十二景图》的词来与诗唱和。

在滇西和滇南,杨慎也不吝把溢美之词呈现给洱海和抚仙湖这两个更为清澈美丽的高原湖泊。“好风两日相迎送,渺渺碧波平。玉几云凭,金梭烟织,宝刹霞明。邀散神仙,寻闲洲岛,上小蓬瀛。”(《人月圆·泛大理海子》)“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澄江色似碧醍醐,万倾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游江川之澄江》)

濒临滇池的西山(包括碧鸡山、太华山、华亭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杨慎赞其“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云南山川志》)面对大理苍山,杨慎咏道“苍山磋峨十九峰,暮霭朝岚如白虹。”(《题梁王霄正苍山奇石屏歌》)

不仅大山大湖,即便高山峡谷间的田原之美,也激发着杨慎的创作热情。如在《出郊》中对于梯田的描述:“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可直接做为新晋世界遗产元阳哈尼梯田的广告语,让这一历史悠远的文化景观拥有更多的艺术气息。游罢安宁温泉,杨慎盛赞“天下第一汤”,赋诗“浴兰兴逺思,沐芳咏遗歌。”(《温泉》)他给安宁温泉予“天下第一汤”的极高评价,使这一滇中胜景在全国的名气“绝胜华清矾石池”(《安宁温泉》),也使这一景点数百年来因杨慎的眷顾而蜚声海内外。

对这些作品中旅游元素的梳理与提炼,可以为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景区景点的规划、楹联匾额的设计、旅游线路的组织提供蓝本和借鉴,也可为云南旅游产品在市场推广活动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增添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四、杨慎诗词中的云南风物

云南是中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昆明更是享誉世界的亚洲花都。花木鸟兽不仅是可供游客审美的旅游景观,也是倍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泼水节、火把节等别具风情的民族节日和令人垂涎的地方美食,亦是云南难能可贵的旅游吸引物。杨慎不惜浓墨重彩地对云南风物反复渲染,又把自己的游历观感情景交融地深植其中,宛如穿越时空的导游,带给读者身临其境、鲜活生动的云南印象。

杨慎对云南花草树木的喜爱,从其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山花子·咏红边分心小朵山茶》将百花之首的山茶形容得温婉可人:“瑞雪晴林暮霭消,锦云香坞彩霞飘。绝代佳人空谷里,路迢迢。鹤顶研砂添赤髓,猩唇带酒晕红潮。小朵分心堪采缀,当琼瑶。”而“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滇海曲》)则巧妙地用“行穿”和“飞啄”两个动词把独具云南特色的四种动物和植物结合在一起,“海鳖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游江川之澄江》)似乎把风物已盛到了餐桌之上。《渔家傲·滇南月节》中,杨慎提及茶花、菊花、梅花等十数处,也表达了对蜜饯、江鱼、野生菌、饵块、乳扇等云南地方特产的喜爱。“琼枝本是天边种,零落遐荒四十霜。”(《咏篝底香花》)杨慎在咏花的同时也不忘以花自喻,感怀身世。

在《渔家傲·滇南月节》中,杨慎不仅描写了神州同庆的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也通过“杏子单衫鸦色髻,共倾浴佛金盆水。”和“松炬荧荧宵作午,星回令节传今古。”刻画了栩栩如生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盛况。《庆春泽·安宁元夕》中,作者在上阙描绘了安宁元宵佳节的风情,下阙倾注了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鱼市笙歌,螳川灯火,又看滇海元宵。剪剪轻风,绮罗十里香飘。彩云影罩冰壶地,人家在、月户星桥。恣经过、一刻千金,玉漏迢迢。柳金梨雪催春早,叹他乡异节,回首魂销。今夜相思、玉人何处吹箫。锦江烟水迷归望,绿琴心愁恨慵调。梦回时、酒醒灯昏,月转梅梢。”

杨慎谪居云南,既耳濡目染了云南各民族人民诸如“雪浮粳稻压春酒,霞嚼槟榔呼早茶。”(《滇海曲》)的日常生活,也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及贩夫走卒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和渔翁鼓琴吟,忽传五马特相临。”(《刘风山太守见访高峣》)三五文人与杨慎相伴郊游、切磋文史、诗酒唱和,形成一个生活相助、创作相效的群体。杨慎在华亭山巡游时题华亭寺天王宝殿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宿于华亭寺时作“花树高于屋,红霞夜照人。声声枝上鸟,也似异余春。”(《宿华亭寺》)及太华寺,登高远眺,“谷响林风早,潮音水月期。钟铃有玄韵,猿鸟也清规。海气浮双塔,燎轮耀九枝。令人忆支许,物外得心知。”(《太华寺江风山月楼次叶道亨韵》)太华山林、滇池清波、昆明坝子、东西寺塔,让作者物我两忘。

但当杨慎泛舟滇池,“忽见行行雁,来应自故乡。天涯多少路,云际几番霜。滇水饶葭菼,禺山足稻粱。金河尔休恋,无限虏弦张。”(《滇池泛舟见新雁》)睹物伤神、思乡情切,虽然跟滇云诸友“垂老西来日,天涯此会稀……垂老东还日,天涯此别稀。”(《留别安宁滇城诸友二首》)但终被“故园千万里,夜夜梦烟萝。”(《江陵别内》)一语成谶。

五、结语

杨慎留世诗词2000多首,其中绝大部分创作于云南,也书写了云南。从杨慎作品的字里行间捕捉这些优质的旅游元素,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商品的包装中,并将其运用于旅游服务实践中,可以使云南的旅游增加更多的人文气息,提升云南旅游的吸引力。对其作品的梳理、评介和赏析,既有益于云南旅游文学史的充盈,也有益于现代人对云南文学和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对发展和推进云南旅游强省的建设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1](明)杨慎著.升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2](明)杨慎著.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4]章尚正.旅游文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冯玉华.杨慎诗词与云南旅游文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6.

Yunnan Impression in Yang Shen’s Poetry

JIAO Yun-hong,JIN Mei
(Yunnan Tourism College,Kunming 650221,Yunnan)

Yang Shen,number one scholar of Ming Dynasty,wrote many poems about Yunnan scenery and customs when he traveled in Yunnan during his exile.Through the sorting out,the review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some poems of the poet,some of Yunnan tourist and cultural peculiarities have been found in his poems from Yunnan climate,landscapes and scenery as well as the customs and life of its people.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Yunnan tourism literary,the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value of Yang Shen’s poetry in Yunnan tourism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tour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ourism.

Yang Shen,poetry,travel literature,Yunnan tourism

F59

A

2095-6266(2014)02-035-04

2014-5-7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云南旅游文学知识’课程研究”(2013YLZY02)。

焦云宏(1970-),男,陕西富平人,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金梅(1971-),女,云南保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杨慎云南旅游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云南旅游手机报正式开通
云南画报(2017年9期)2017-10-10 11:09:18
22条新规能否给云南旅游去病根
云南旅游乱象,政府早该亮剑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
对联(2015年23期)2015-11-14 14:19:49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火花(2015年1期)2015-02-27 07: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