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德
摘 要: 有趣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和鼓舞性问题能立即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般程序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便可以发现,它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探究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做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他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做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探究叙事等;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法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即在学习科学的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做出科学的解释。从上述不难看出,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基本问题解决的中学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强等特点,其内容如下。
一、呈现化学问题
呈现化学问题是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必须得到一个明确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直接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和鼓舞性问题能立即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他们会从实验中得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其他盐的酸碱性怎么样”等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矛盾自然交到学生手中,起到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2.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3.通过一些探究性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4.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5.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二、学生的信息搜索阶段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课本,可以网络查询,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也可以咨询专家与伙伴协商交流。
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或者收集的资料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于问题解决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陌生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而言,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问题解决需要的信息,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制和组织,以利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的提取和迁移。对资料的精制和组织就是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用适当的线索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精制和组织的方法有:找出新资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结合关系;对学习材料列提纲,做图解或画概念图;理解新信息的涵义,对其进行分类和概括等。
三、学生的信息整合阶段
收集完资料之后,就要促使问题初始情况,向目标情境的转化,必须提出种种可解的途径、假设和目标。情境假设,所谓假设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对未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断和解释。假设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结果、一种思想。所谓“方法”就是指根据已知对未知进行推断和解释的思维过程。所谓“思想”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也有可能被进一步修正,甚至被推翻。所谓“结果”是指由推断得到的假定性结论。
四、解决问题阶段
选择恰当的策略是问题解决中很关键的一步。从本质上讲,问题解决就是要通过合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缩短问题初始情境和目标情境之间的差距。这是解题的实质性步骤,常用策略有以下几种。
1.双向推理。双向推理即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重视运用未知条件进行逆向推理。教学实践表明,顺向推理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逆向推理都难以践行。在进行逆向推理时,主要采取确立“子目标”的办法,帮助我们明确思维方向。一旦建立了子目标,我们就把难以捉摸的“总目标”转化成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更接近的从而容易解决的“子目标”,子目标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向。在运用子目标时,一定要防止把子目标(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来思考。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解题时,要注意克服定势,进行发散思维。所谓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只考虑一种思路,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通过实验发现,中等生和学困生解题往往只考虑一条思路,当这一条思路走不通时,就感到束手无策了,而优等生总是考虑几条不同的思路,并最终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找到一条正确的思路。因此,我们解决问题时,要思维灵活,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这就叫发散思维。与发散思维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善于评价自己的思路,找出自认为比较好的一条,集中精力地優先加以考虑。我们称这种思维叫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有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3.类比迁移。类比迁移指运用先前已解决问题的现在知识指导新问题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上是利用学生早已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同化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将陌生的新知识、新问题变成为学生熟悉的可解问题。
五、师生反省评价阶段
“协作”和“交流”不仅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而且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法,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显现给同伴,从中选取最优方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也促进了学习者自评,以便了解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从某一方面讲,对某一次问题解决加以总结和交流评价,是问题解决者改进问题技巧,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绝好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付立海,周仕东.郑长龙科学探究内容的核心化与活动的多样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