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耀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改革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合作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情境创设、先学后教等一系列课堂模式应运而生。但这些教改成果多体现在课堂活动层面,作为课堂活动的有效拓展与延伸,一些教师对作业环节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改革力度有待加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对课堂作业环节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从操作性作业、生活化作业等方面谈起,一己之见,望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作业 教学实践
相关调查显示,传统的高中课堂数学作业,超过八成的作业来自于教材、练习册,以及各级各类的辅导资料,应考宝典。在不断地机械操练与反复巩固中,学生越做越糊涂,如走进苍茫无垠的黄沙戈壁,看不到尽头,感受不到希望。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培养显然毫无益处。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给予课堂作业环节更多的实践与探索,积极创新,大胆改革,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数学课堂作业环节问题提出以下观点,敬请指教。
一、加大操作性作业的比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的课堂活动不应仅仅着眼于高考,更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实践水平。鉴于此,我们应当在常规的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加大操作性作业的比例,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动手实践中,亲自观察、动手实践、实验分析,得出具体的活动结论。这种作业形式所取得的效果,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为素质教育做出强有力的注解。
譬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函数”和“线性不等式”的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至少选择20户家庭,分别测量父母、儿女的身高,并记录父母身高的平均值与儿女身高的平均值,画出测量数据的散点图,组织学生探究是否能够根据父亲的身高预测儿子的身高。另外,如果学生绘出的图形是直线,则要求学生要写出直线方程。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课堂知识,更大大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并从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到父子亲情、伟大母爱。
二、课堂作业要融入生活气息
从数学课堂作业教学的有效性来看,作业题目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可以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与质量;从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来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终将要为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课堂作业一定要融入生活气息,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实物出发,建立相关概念,感受空间几何及高等数学的知识特征,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譬如,在讲授“球的体积”时,笔者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请教家长,或者求师于相关行业的技能师傅,制作出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半径为10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锥、圆柱,然后再将圆锥放入圆柱中,把半球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观察、思考,学生在充分体验球的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还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割补转化方法等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根植于自己的思想深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大有裨益。此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到不少钢铁、土建方面的生活知识,甚至利用所体验到的“球的体积”知识指导家人买西瓜、买鸡蛋等,不但深化了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升华了数学素养,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作业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地位举足重轻。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但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更要通过这一课堂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质疑精神、思维习惯、观察水平,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堂作业中得到升华,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作业环节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锋华.新形势下高中数学作业、试卷评讲课教学法探索[J].祖国,2013(2).
[2]钟科选.高中数学作业布置改革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