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2014-03-04 01:17查奇芬
江苏商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江苏省载荷创新能力

任 帅,查奇芬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统计系,江苏 镇江 212013)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区域创新能力是以技术基础为支撑,充分利用人才、知识和资金等资源,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促使本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不断发展的能力。基于这个定义,本文构建江苏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江苏省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表格,表中每一个主要因子代表经济变量之间一种相互依赖的经济作用,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使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为此,确定因子分析模型[1]为:

其中:(i=1,2,…,p)为原始变量,(j=1,2,…,m)为公共因子,为因子载荷,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为: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来判定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计算样本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提取公因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5、确定因子模型,计算因子变量得分;

6、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由《江苏统计年鉴2012》整理得来。利用SPSS19.0软件对所选取数据进行分析,得到Bartlett's球度检验的概率值为0.000,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并非单位矩阵。同时,Kaiser认为KMO统计量取值越大,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当KMO小于0.5时,不宜做因子分析。而从表2可知,KMO值为0.772,表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KMO and Bartlett's Test

2、抽取公因子

按照表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选取大于1的特征根值,得出四个因子:12.568、3.584、1.835和 1.391。这四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84.252%,因此可认为这四个公因子可以解释足够的信息量,来解释实际问题(如表3所示)。

3、因子命名

旋转后的因子荷载表中各因子在指标上的载荷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4 可知,第一个因子在 x3、x4、x5、x12、x14、x17、x19有较高的载荷,结合因子的具体含义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因子。第二个因子在x7、x10、x11有较高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投入因子。第三个因子在x1、x6、x18有较高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产出因子。第四个因子在x23上有较高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贡献因子。

4、计算因子得分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略),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计算江苏省13个区域科技创新在4个主因子上的单项因子得分(F1、F2、F3、F4)。[2]通过计算得到:

把原始数据代入表达式,得到江苏省各地市的单项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如表5所示[3]

表5

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清晰,我们对单项因子得分再进行聚类,以辅助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中WARD法聚类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根据聚类图我们可以将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分为四类,如表6所示

表6 2010年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评价分类

由表6可以看出,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上所划分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基本上一致。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因子可知苏州、无锡、南通和常州有较高的得分,相反宿迁、连云港和淮安得分较低,它们的科技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与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所拥有的科技技术设施建设的数量相差较远。科技技术设施是科研的物质条件,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区域科技创新良好发展。排名较后的连云港和淮安市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为1274和609,约为无锡专利申请授权数1/20和1/40,苏州专利申请授权数的1/40和1/80。可见差距很大。从科技创新的投入因子可以得知南京和常州位于第一和第二名。南京市在人力和财力投入方面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反映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代表性指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达2.90%,位于全省第一,常州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达2.30%,居全省第三。从科技创新的产出因子的得分可以得出苏州、无锡和常州位于前三名。其中代表性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市分别为 41.66%、43.06% 和42.38%。然而,宿迁和盐城排名较后,比例较低。从科技创新的贡献因子可知,镇江和南通得分较高,代表性指标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分别为92.65%和92.00%,其他各市差距也不大,可见各市政府都比较重视环境的保护。综合其得分苏州、无锡和南京名列前三,这与它们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从得分数据可知,13个市区域科技创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对策建议

1、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要达成共识,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在政府现有扶持性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行业或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激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江苏省各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在当前阶段,苏北地区应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基础实力。苏中地区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创新环境,借鉴和吸收技术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苏南要维持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发展。

2、推动交流

鼓励江苏省各市之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合作与科技创新活动交流,打破区域间存在的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科技创新的效率扩散作用。同时加强人才交流。江苏省各市要努力营造人才集聚氛围,营造科技创业氛围,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积极推动江苏省各市高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竞争型人才,逐步构筑江苏省高科技开发和管理人才的集聚高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智力资源,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5]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江苏省各市要结合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高科技产业集聚创新的动力源。江苏省各市应依托国家级特色产业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特别注重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大力深化高新区的综合改革,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业的附加值。[6]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

[2]谷绍辉,王筱平.基于因子分析的山西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再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11):9-15.

[3]王雅利.太原市科技创新体系分析[J].经济师,2012,(11):200-202.

[4]舒瑾瑾.区域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2.

[5]杜华章.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9-35.

[6]卢山.连云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21-24.

猜你喜欢
江苏省载荷创新能力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新一代卫星AIS验证载荷”成功发射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江苏省交通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江苏省政区图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滚转机动载荷减缓风洞试验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
底排药受力载荷及其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