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策略

2014-03-03 15:10柳松芬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平均数课堂练习数学

柳松芬

《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目标中指出:“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这无疑是课堂练习所要承载的任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通过练习反馈,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适当的评价,而且能检验教学完成的质量,并适时做出调整。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课堂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练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练,即学生自我检测或展示的过程。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所以教师教学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多做多练中深思,自己去领悟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既要精选习题,提出分层要求,又要适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练习的起点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认知能力强弱不同,而新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认识到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把握练习的起点,练习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2.抓住练习的重点

每堂课的知识教学都有其重点,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重点后,应根据教学重点设计题量适当的练习。

3.突破练习的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相对缺乏,在新知识的接受上难免会出现困难,这就是新授知识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学到练逐步领悟新知,掌握技能。到课尾,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巩固,哪些能力需要进一步历练,皆由学情而定。而不容易掌握的那必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练习中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必不可少。

4.练习与评价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课堂练习和课内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方式,通过练习检测能充分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练习设计要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与对学生的能力评价结合起来。

二、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1.生活化练习,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对课堂所学进行拓展延伸,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式;不仅课本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更能得到课本以外知识的补充,数学能力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知识潜在的、可拓展延伸的内容。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对于平均数的含义、作用的理解就会比较模糊,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对平均数含义、作用的理解。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请一组同学起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1)你觉得这几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有多高,大约会和哪个同学差不多高呢?(2)那么,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范围内?(3)如果加入老师,平均身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如果把老师换成幼儿园的小朋友,平均身高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纷纷各抒己见:“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的范围是比最矮的同学高,比最高的同学矮。”“如果老师加入这组同学中,平均身高会变高;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加入,平均身高就会变矮。”……最后,通过一组数据(这组小朋友的身高和老师的身高)的计算,验证了结论。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因此,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师添加“老师加入使平均身高变高”“幼儿小朋友加入使平均身高变矮”等信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理解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只有把知识在生活中体现、应用,就能充分说明平均数的含义、取值范围,使所学知识在学生的脑中印象更深刻,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无疑,开放性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设计“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综合练习题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鸟瞰图,再出示下图——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杭甬高速、杭嘉高速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学生说明解释:(1)为什么大桥能缩短宁波去上海的距离呢?学生利用刚学过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进行解释:杭甬高速的距离+杭嘉高速的距离>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2)如果将来你成为桥梁设计专家,你能再设计出距离更近的桥吗?有学生回答:“如果技术、地质条件允许的话,我会造一座从宁波直接到上海的大桥,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嘉沪高速的长度>我造的新桥,即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使学生充分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体现了练习的亮点,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自主性练习,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练习环节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

例如,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教师布置以下预习作业:(1)读:阅读课本P77-78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查:查一查有关百分数的资料,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百分数的应用。(3)读写:读一读、写一写你身边的百分数。(4)理:理解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辨析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5)惑: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在这份练习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练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果说平时的新授课像“栽活一棵树”,那么,复习课则是“育好一片林”。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和查漏补缺。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环节:(1)回忆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2)同桌合作回顾各个平面图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并写在小纸片上。(3)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4)展示合作讨论的成果,反馈梳理。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别把学生看作什么都不会的白纸,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向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大胆地把学习任务教给学生,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必能达到教师的期待。本课中,学生从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的过程、面积计算公式的变式、各个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其他几个计算公式的关系等方面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既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4.思辨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在学生解答数学题时,往往会由于知识掌握不完整或审题不清、思维不严密等原因,经常发生错误。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从学生容易出错或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入手,设计一些“陷阱”,故意让学生步入歧途,再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原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增强问题的思辨能力。

例如,学习“平均数”时,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平均数的概念,且容易与数群中的具体数混淆。因此,为了区别具体数与平均数,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辨题:“宁波市平均寿命76岁,小强哭着说:‘怎么办,我爷爷已经76岁了!请小朋友解释小强对于爷爷的担心有没有必要。”这时学生就要用平均数的含义来解释:小强的爷爷不一定在76岁的时候就死去,这里的76岁只是一个平均寿命,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人的寿命。通过讨论,学生明晰了平均数和具体数的区别。因此,设计思辨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明晰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又如,当要求学生区别分数的两种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比2千米短1/5千米的是( )千米,比2千米短1/5的是( )千米。”当要求学生细心审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教室的地面要铺地砖,用边长为5分米的地砖需要24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3分米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运算顺序时,可以设计以下的思辨题:“30-30×6÷90,5×8÷5×8。”当要求学生正确计算结果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后面藏着几?”

45-8=☆7 32-6=☆6

78-5=☆3 44-7=3☆

34-5=☆9 75-9=6☆

87-6=☆1 64-7=5☆

思辨性练习有多种形式,如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解释题等。各种不同题型的训练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总之,只要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动态思维,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就能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责编 杜 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均数课堂练习数学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