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树生 范金玲 许继东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对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2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结果 23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共75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22种,43.22%),其次是中药制剂(19种,25.8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202例,85.59%);主要的ADR类型是皮肤和附件损害(120例,50.85%)。 结论 需进一步加强本院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052-03
随着我国实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以来,本院ADR监测工作也在开展和加强。加强ADR监测工作,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本研究拟对本院收集的236例ADR报告进行总结分析,为促进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ADR有效报告236份。
1.2 方法
按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物、给药途径、ADR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共收集有效ADR报告236份,均为一般ADR病例,其中由西药制剂引起的ADR病例175例,中药制剂引起的61例。患者年龄7 d~82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n)
2.2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与构成比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对236例ADR报告涉及的药物进行分类,共涉及11类75个品种,其中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报告比例最多,共22个品种(102例)其次是中药制剂。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2。
2.3 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
236例ADR报告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有102例,以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有25例(24.51%);头孢菌素类24例(23.53%);大环内酯类18例(17.65%);青霉素类14例(13.73%);林可酰胺类11例(10.78%);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8例(7.84%);氨基糖苷类和硝基咪唑类各1例(1.96%)。
2.4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有202例(85.59%),其他为口服23例(9.75%)、肌内注射5例(2.12%)、局部用药6例(2.54%)。
2.5 ADR的临床表现
236例ADR报告中,临床表现为各种皮疹、皮肤瘙痒、局部红肿等皮肤及附件反应120例,占50.85%;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反应39例,占16.52%;头痛、头昏等神经系统反应26例,占11.02%;寒战、高热、乏力等全身性反应21例,占8.90%;胸闷,心悸,血压、心率变化等循环系统反应14例,占5.93%。此外,还有9例呼吸系统反应,占3.81%,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7例五官系统反应,占2.97%,表现为耳鸣、牙龈肿痛。
3 讨论
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中,其中60~82岁共有61例,占25.85%,这是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系统退行性变,导致体弱多病,因而用药品种多,剂量相对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1],因此,临床医师对老年人用药时必须小心谨慎,个体化给药尤为重要[1]。
由表2可知,236例ADR报告中涉及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占69.07%,与文献报道相似[2]。本院共有各种不同规格、含量、剂型的抗菌药物30多个品种,临床使用频率高,发生ADR也较多。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因此由其引发的ADR 特别是中药注射剂比较多。本院由中药制剂引发的ADR病例为61例,占25.85%,涉及品种有19种,其中注射剂17种、口服制剂1种、外用制剂1种。中药进入人体后,在生物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十分复杂[3],而且中药注射剂还可能含有细菌内毒素,某些中药本身的有效成分也具有免疫活性,如金银花中含有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又具有致敏原的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4],因此,使用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时应仔细观察。
由2.3可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中,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居多。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需皮试等特点,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其发生ADR的比例也较高,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恶心、呕吐 头痛、头昏、烦躁[5]。此外,使用较多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也容易引起ADR,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和胃肠道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以减少ADR发生率。使用头孢菌素类时还需特别注意对青霉素过敏者10%~30%对头孢菌素过敏,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慎用[6],皮试亦需慎重[7]。
由2.4可知,静脉用药的ADR发生率最高,达85.59%,其主要原因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的首过效应,其作用及ADR较其他给药途径迅速而强烈。原则上应尽量不选用静脉途径给药,能口服用药或肌内注射尽量不采用静脉用药[8]。
由2.5可知,由ADR引发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50.85%,这与此类反应容易观察密切相关,主要临床表现有药疹、瘙痒。药疹可采取适当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发生,切勿滥用药物。用药前应询问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有药物过敏史。谨慎对待皮试,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如药疹出现,一旦确诊立即停用可疑药品[9-11]。
本院自2004年执行ADR检测报告制度以来,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通过ADR监测,及时发现药物的ADR,有助于临床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改变不良用药习惯、提高医疗质量,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报告书写质量有待提高;其次在收集的ADR报告中,易于观察的皮肤及附件反应,消化道反应,寒战、发热等,病例上报比例较高,而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慢性反应上报比例较低,因此,本院应进一步加大ADR监测力度,及时分析与反馈所获取的ADR信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耿洪业,王少华.实用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4.
[2] 于杰,姜丽丽,王建平.3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1):115-118.
[3] 陈军,黎碧玲,魏俊婷,等.我院 2004~2006年4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372-373.
[4] 阎爱荣,彭芳辰.10种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9):765-766.
[5] 李艳慧.浅谈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6):93-94.
[6] 陈新谦,金有豫,唐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7.
[7] 范铭.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2):119-122.
[8] 陈小鸿.我院1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3-174.
[9] 范明霞,段路清.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1-133.
[10] 陆晓毅.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2976-2977.
[11] 黄月莹,徐丽娜,魏伟.临床131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医药,2013,30(6):532-533.
(收稿日期:2013-11-01 本文编辑:许俊琴)
本院自2004年执行ADR检测报告制度以来,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通过ADR监测,及时发现药物的ADR,有助于临床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改变不良用药习惯、提高医疗质量,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报告书写质量有待提高;其次在收集的ADR报告中,易于观察的皮肤及附件反应,消化道反应,寒战、发热等,病例上报比例较高,而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慢性反应上报比例较低,因此,本院应进一步加大ADR监测力度,及时分析与反馈所获取的ADR信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耿洪业,王少华.实用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4.
[2] 于杰,姜丽丽,王建平.3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1):115-118.
[3] 陈军,黎碧玲,魏俊婷,等.我院 2004~2006年4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372-373.
[4] 阎爱荣,彭芳辰.10种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9):765-766.
[5] 李艳慧.浅谈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6):93-94.
[6] 陈新谦,金有豫,唐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7.
[7] 范铭.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2):119-122.
[8] 陈小鸿.我院1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3-174.
[9] 范明霞,段路清.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1-133.
[10] 陆晓毅.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2976-2977.
[11] 黄月莹,徐丽娜,魏伟.临床131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医药,2013,30(6):532-533.
(收稿日期:2013-11-01 本文编辑:许俊琴)
本院自2004年执行ADR检测报告制度以来,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通过ADR监测,及时发现药物的ADR,有助于临床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改变不良用药习惯、提高医疗质量,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报告书写质量有待提高;其次在收集的ADR报告中,易于观察的皮肤及附件反应,消化道反应,寒战、发热等,病例上报比例较高,而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慢性反应上报比例较低,因此,本院应进一步加大ADR监测力度,及时分析与反馈所获取的ADR信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耿洪业,王少华.实用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4.
[2] 于杰,姜丽丽,王建平.3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1):115-118.
[3] 陈军,黎碧玲,魏俊婷,等.我院 2004~2006年4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372-373.
[4] 阎爱荣,彭芳辰.10种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9):765-766.
[5] 李艳慧.浅谈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6):93-94.
[6] 陈新谦,金有豫,唐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7.
[7] 范铭.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2):119-122.
[8] 陈小鸿.我院1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3-174.
[9] 范明霞,段路清.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1-133.
[10] 陆晓毅.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2976-2977.
[11] 黄月莹,徐丽娜,魏伟.临床131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医药,2013,30(6):532-533.
(收稿日期:2013-11-01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