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生为本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

2014-02-25 07:47马小辉郑秀红
成才之路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主体性高校

马小辉+郑秀红

摘 要:“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是基于对学生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的。构建融教育、管理、咨询、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健全创新、就业、心理咨询、校园文化、勤工助学等服务体系,则有机地构成了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主体性;服务成才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学校工作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是当前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对整个学校管理、建设以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集教育、管理、咨询、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服务保障工作,尤其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一、“以生为本”的理论依据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就教育领域而言,主体性主要指学生的主体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其中包含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求发展能力的特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的主要部分;二是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从而成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人的主动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任务、目的和归宿。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和核心,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当是教育的头等大事,实现“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新模式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

“以生为本”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大学因大学生而设,办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没有大学生,无需大学教师,无需各种设备与设施,无需各种管理和服务,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大学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机构,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场所。

其次,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是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有特色,而学生质量与特色又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既包括现时发展,也包括未来发展。学校不能只求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能只教学生“适应”,更要教学生“创新”。

第三,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本。教学工作要认真研究和遵循大学生的成才规律,尤其是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工作必须彻底摒弃以“工作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以生为本”就是实现管理从训导型向咨询服务型转变,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

二、“以生为本”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的功能定位

学生工作模式是以目标、内容、方法为支撑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运作系统。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其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在教育上注重灌输,在管理上强调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强化班级建设,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这种做法作为学生工作的经验一直得到沿用,而且效果显著。但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显得较为乏力。首先是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导致班级离教化。其次是毕业生分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指挥棒失灵。第三是学生骨干务实化和功利化。第四是部分学生居住社会化,学生管理失控。第五是学生维权意识增强,给学生管理带来压力。第六是网络化时代,学生教育、管理手段落后,问题凸现。虽然各高校学生工作采取了一些补救性的措施,其内容得到拓展,方法也有所更新,但缺乏系统性,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困境,因此,选择新的学生工作模式才是根本出路。面对新形势,构建教育、管理、咨询、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服务成才保障体系应是学生工作新模式的基本构架。它们相互渗透,功能互补,服务于学生发展。

教育实现导向功能和德育功能。教育分三大内容:其一是课程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政策课所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其二是日常思想教育。其三是养成教育,也就是针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而有针对地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以课程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阵地,日常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体系,综合运用显性教育、隐性教育、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思想导航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践履的和谐发展。

管理实现激励和约束功能。管理内容分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评价管理四个方面。行为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但在学分制条件下,弹性学制、停学创业等机制的运作,使学籍管理复杂化,管理手段需要现代化。宿舍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学生宿舍是问题的易发地,是学生管理的重心。评价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体系,形成科学化的评价操作规范一直是学生工作努力的方向。从四项管理内容的实施来看,包括制度设置和操作两个层面。制度建立应遵循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实施应遵循严格有序的原则。在管理办法上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学校管理、学生骨干管理、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先进,约束越轨,为群体成员创造稳定的学习发展环境。

咨询实现服务功能。咨询分为心理咨询与就业咨询两大内容。心理咨询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危机化解而提供的服务。从发展层面来看,心理咨询分为发展性咨询、预防性咨询、问题性咨询三个层次,以发展性咨询为主。高校应形成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三个层次的工作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常识的科普宣传、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成功训练、挫折承受训练、适应不良问题矫正等方面的辅导。就业咨询是适应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而为学生提供辅导帮助的一项工作。目前,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体现在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择业技巧培养等方面。还只是停留于择业期的择业指导,是“季节性的快餐”,与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身心特点和业务特长选择适宜的职业,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敬业创业的要求还有差距。从满足学生择业的内在需求和实现就业咨询的功能上看,就业咨询的内容应体现为自我认识、素质评价、特长挖潜与发展、信息服务、择业方法辅导、政策解说等方面。

保障实现助学功能。保障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援助。其二是成才资助。对部分学有特长的学生,应设立成才的导向性资助政策,在第二课堂、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对其创造性成果给予奖励,以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其三是学习帮助。在实行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的自我选择性增强,但也面临许多困惑,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助学工作就成为学生的迫切要求。学校应成立选课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咨询服务,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怀和指导,形成助学与督学相结合的机制。

三、“以生为本”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构建

我们强调高校学生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并非全盘否定传统的制度、经验管理,而是用“以生为本”的理念,去拓展和完善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开创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

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体现“以生为本”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l)建立和健全学生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种实质性教育,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和健全学生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使大学生成为创业者的熔炉。一是要开设《创造发明原理》等课程,激活学生的创造心理,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教学,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是鼓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是逐步建立创业、创新奖励基金,支持学生创业、创新。

(2)建立和健全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及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建立和健全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室、就业信息咨询室,开设毕业生就业专用网站,为毕业生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信息。二是确立“全程就业”的观念,从新生入学开始,分年级段落开展职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信息收集、国家就业政策等内容的课堂授课及实践操作。三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提供服务。学校对希望能进一步深造的毕业生,开设相应的辅导班,提供全面、深入、系统的辅导,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意识。

(3)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高校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工作十分重要。一是针对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课内与课外、教育和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提高适应能力和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4)建立和健全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体系。学分制、弹性学制、自主选课制、主辅修制等作为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实施,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以生为本”思想的 重要体现。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客观形成了大学生“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原有的自然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显著增多,横向联系加强,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一是成立学生社团和文化活动指导中心,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和促进学生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科技和文化含量。二是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改变过去一般活动只是少数人参加而大多数人作壁上观的现象和弊端。

(5)建立和健全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体系。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应建立勤工助学服务体系,把帮困与教育、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作风。一是大力加强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扶贫扶志助困的目标为困难学生开展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勤工助学渠道。二是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广泛深入地开展助学活动,为特困生排忧解难。三是争取政府机关和知名企业的支持,开展师生自愿捐款和互助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泽芳.“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J].中国高等教

育,2002(12).

[2]卓雄,项佳军.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高

教探索,2003(4).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主体性高校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