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森
课堂教学阶段性归纳总结也可称作课堂小结,它是教学环节之一。教学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课堂小结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就散文教学而言,教师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小结,以形成相应技能,实现情感升华,养成健全人格。
一、 促进技能的形成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叶圣陶先生看来,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获得。语文知识在其学习的早期以记忆和意义建构的形式获得,但最终都要转化成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技能,变成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智慧技能的组成部分。
1. 回顾——理清思维。引导学生用回顾反思的方法进行小结,简要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么来阅读课文的,是通过哪些方法、手段、步骤来探究的。这样便于理清思维的过程,这是一种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思考和学习。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学习过程的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自我检验、调整、评价与监控。
有位老师教学朱自清的《绿》一课时,设计了三个板块:朗读美文——品析美点——领悟美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文章的美。在小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学生结合板书提示,回顾所学过程,能顺利地总结出学习该文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涵盖了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和学习写法等多方面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在阅读同类的文章时触类旁通。余映潮先生特别善于“授人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渗透与指导,他所倡导的板块式教学,不少板块架构既是“教程”,又是“学程”,在这样的板块活动结尾处,伴随着“程序性知识”的小结出现,对学生阅读学习其他课文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 比较——归纳方法。比较辨析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几乎每篇散文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小结,把不同散文在内容或形式上相似或相异之处加以辨析,在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掌握知识的内在构成方式、建立知识前后联系方面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引导学生与魏巍的《我的老师》相比较,寻找两篇叙事类散文的相似之处:内容上都是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写法上都是由几个生活片断连缀成篇。找到写作上的相似之处,便于学生了解同一文体构思上的某些相似点,掌握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求同找共性,辨异识个性。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荷”的专题结尾阶段,引导比较《爱莲说》《我爱莲有实》《荷花香飘北海夜》等几篇文章的差异:同是写“荷”的作品,就写法而言,有状物的,有写景的;就主题而言,可以歌颂伟大的母亲,可以歌颂奉献精神等等。把内容上相关联的文章作求异比较,借助思维的横向扩散,把握散文表现手法丰富、立意独特的特点,便于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 表达——活用技巧。散文篇幅短小,有时“大题小做”,纳须弥于芥子;有时“小题大做”,从一粒砂中看世界,随心所欲。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吸取思想精华,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在“读”中学习“写”,再活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举一反三,以读助写。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通过小结“物”与“情”的关系,可概括出状物抒情类散文的写作方法——取其神似,由物及人。据此指导学生借蜡烛、砖、春蚕等具体的物象来抒情,使学生化所学知识为技能。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读写一体,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实现情感的升华
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的随感而发。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进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一株藤萝,一棵石榴,一个背影……都可以引发作者的情愫。散文教学的结束阶段,深刻体会文字背后的真切情感,能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1. 概括——理解情趣。散文强调“情思”和“理趣”。散文的情思、理趣,往往不是直接抒情议论,而是寓情理于人、景、物。作者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思,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理与景一体的境地,生发感人的艺术效果。小结活动中,对形象特点的概括是一次“俯视”,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情思、理趣的把握,引领学生对社会、人生向更深的层次理解。
如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可引导学生概括母亲的形象,认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就能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教学《春》一文,引导学生概括几幅春景图的特点——新、美、充满活力,自然也就能读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也能激励学生抓紧春光奋发向上。
2. 诵读——激发共鸣。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散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展示。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选取精彩段落,动情地诵读,通过抑扬顿挫、徐疾有致的语气语调变化,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会再现抒情载体——艺术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曾经师生合作,演读课文第23~30自然段:
(1)(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男领)愈捶愈烈! (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4)(男领)愈捶愈烈! (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5)(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合)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6)(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7)(师)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8)(师)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出一种激情迸发、尽力颂扬的激烈情怀。
3. 想象——移情生活。散文作者常常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通过活跃的画面示意出来,让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叉,以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想象,生发感人的艺术效果。引导学生借助想象,从文本中读出情感,迁移到内心,将文本中的情感与生活实际相连。
一位老师在教学《夏》一文时,利用“移情”来提升教学效果。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农民收割、播种之忙碌和充实,教师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夏天收割的场景。通过想象画面,让城市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农民的辛劳和饱含的希望,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 完善人格的塑造
散文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自我”就是散文的个性,散文的生命。散文中描写的景物,是作者眼中之景物;散文中的说理,是作者个人领悟的道理;散文中的抒情,是作者个人心情的自然流露。有了作者的“自我”, 散文才独特,才新颖,才有情趣,才耐人寻味。散文阅读同样需要学生的“自我”,在理解作者“自我”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和批判,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1. 甄别——取向优化。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阅读主体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理解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每一种理解都可能揭示其内在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每种理解都有其合理性。面对多种合理的解读,可引导学生进行比照、甄别,克服由于认识的局限片面所导致的理解偏差。
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理解,有人认为,它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扼杀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写作背景、深入解读文本等方法,研究作品的创作意图。这篇文章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由此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纵观全文,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些枯燥,但书屋后小园的生活却充满了乐趣,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向往与眷恋之情。因此,不能断章取义地从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显得单调,得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结论。不脱离创作背景的解读,是对作家的尊重;纵观全文,不以偏概全,是对文本的尊重。尊重作家与作品,重视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样才有助于健康阅读个性的形成。
2. 反思——提升修养。散文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关注、思考、探索。可以说,散文是体验的产物,是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读者在阅读散文时省己察身,审视自我,进行理性的评价,从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遇到过的挫折或困境,对自己当时的态度或处理方式作出简要评价。这一过程其实是以散文的哲理精神为导引,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积极思想丰富学生的心灵。精彩的散文常常妙语如珠,名言警句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几句凝炼的话,就能揭示事物的真谛,宣扬崇高的道德。以此为镜,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思考人生、社会,拓展思维空间,不断提升修养,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3. 批判——追求独立。新课程要求学生阅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怀疑与批判是培养独立思考习惯的起点。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主观感受,散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大胆怀疑,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审视作品,观察、思考生活,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彰显个性。
笔者在教学梁衡的《夏》一文时,引导学生针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思想观念谈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对文中“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一段话提出怀疑,并且当堂朗诵了高骈的《山亭夏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示历代文人还是有不少写“夏”的优美风光或情趣的诗文的。还有一位学生根据自己有意义的暑期生活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心中的“夏”,提出个人见解:“夏天的旋律是变幻不定的,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有时像山泉叮咚,有时像大海澎湃。”学生表达自我有据有理,是深钻细读、独立思考的结果,彰显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发现文本的不足,匡正文本的偏见,这样的阅读往往能超越文本,有所创见,实现了由“入格”到“出格”的阅读“升格”,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
课堂小结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促进他们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形成。所以,好的课堂小结,绝不仅仅是对基本内容的把握,更是由表及里的规律探寻,由浅入深的情感升华,是健康个性品质塑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扬州市翠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