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

2014-02-24 23:05李文利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杨修关注曹操

李文利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和“尊重”毫无疑问属于两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的学科特点和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目标,这两个词语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和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还要关注和尊重学习的内容——教材,同时要关注和尊重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编者编写的目的。但目前的状况则表现为“关注”的层面表象化,“尊重”的程度肤浅化。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我们结合《杨修之死》的课堂教学来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 实现对学生的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一切课堂教学行为都要基于学生而产生。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况以及语文学习的心理状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方法。

《杨修之死》选编在九年级上册,这时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积累,但在阅读文言小说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语言障碍,如果我们无视这一阅读中的问题直入人物和内容,显然是对学生知识现状的漠视,从而给文章的深度阅读带来困难。

《杨修之死》的课堂教学很显然对此予以了充分关注。预设了两个环节,一是识读生字词,一是翻译下列句子:1.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2. (曹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让学生在重要字词的学习中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为阅读理解扫清了障碍。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因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大致呈现为以下规律:首先为整体感知课文,包括知识积累,大致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思想和情感;其次是分析、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接下来要学习语言运用,理解、品味和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语言学习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旨的领悟和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

《杨修之死》的学习过程预设为:1. 初读感知,了解作品;2. 梳理要点、分析人物;3. 学会批注、加深体会。第一个环节完成了对常识的了解,字词的掌握和对内容的把握;第二个环节通过分析具体内容,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而第三个环节则是通过教会学生批注这种读书方法,完成了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和品析,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意义。这与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一致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课堂上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就成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杨修之死》的课堂教学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 概括主要事件,文中具体写了“数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2. 学生讨论,这些事件分别体现了曹操、杨修怎样的性格特点?3. 独立思考,为下列语段各写一段简洁的批注文字。4. 展台投影,讨论、交流批注的情况。以上四个活动的安排,既有群体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也有个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表自己学习中独特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用有意义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用有意义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深度关注和真实尊重。

二、 实现对教材的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

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由文本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文体和语体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阅读教学无外乎围绕“三种情境”培养“四种能力”。“三种情境”是:为了获取文学体验的阅读,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四种能力”是:提取信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或概括;形成解释,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做出评价,对文本内容或形式做出合理评价,或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 。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典小说,从文体的角度讲属于小说,从语体的角度讲属于文言文。学习小说这种文体,我们应该着眼于环境、人物和主题三个基本要素,而要在阅读中获得相应的文学体验,离不开语言的分析、理解和品悟。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关注事件、人物和语言。又因为本文属于古典白话文,解决词语障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杨修之死》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为: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思路;2.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形象;3.批注朗读结合,体会语言特色。可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放在了事件的概括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培养学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品析语言(或写法)的能力。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以读书开始,以读书结束,不断强化读书的层次,有效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 实现对作者和编者的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描写各封建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反曹的中心思想。刘备被定义为“仁厚长者”,曹操则被定义为“奸诈小人”。对“忠”“义”的认同,对“奸”“诈”的憎恶,便顺理成章地把曹操固定在一个方面来加以表现。

《杨修之死》的编写意图在单元提示中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要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

在深度“关注”与真实“尊重”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对本文的教学预设就会更加明晰。

虽然历史上和文学上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各有不同,在正史的记载中,他作为政治家颇受赞誉,在《三国演义》中,他则被固定为奸诈小人。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就要立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理解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不能够脱离文本,妄加联系。看似拓展,实则游离。

《杨修之死》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处理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紧扣文本来开展教学活动,紧扣“奸诈”来分析人物形象。尊重作者,尊重编者,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作者单位: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杨修关注曹操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一合酥”续编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
绝妙好辞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