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掩映之间
——苏州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虚实手法

2014-02-23 07:17李晶涛LIJingtao
设计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古典园林

李晶涛LI Jingtao

湖北大学,武汉430062(Hubei University,430062 Wuhan)

虚实掩映之间
——苏州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虚实手法

李晶涛LI Jingtao

湖北大学,武汉430062(Hubei University,430062 Wuhan)

苏州园林起源于宋代的士流园林即文人园林,发展于宋元明清,兴盛于清朝末年,是晚清三大园林中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的精神境界并将其作为最终和最高的目的,小中见大,无中生有。其艺术魅力就在于营造空间的虚实氛围。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意境培育等进行剖析与探讨,揭示了苏州园林空间隐含着的虚与实、遮与档的造园精髓和人文情怀,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苏州园林;虚实空间;空间布局;人文情怀

一、引言

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历代文人、画家及工匠的培育和打造,运用巧妙的各种园林造景手法展现了“出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山水风景。就园林艺术而言,苏州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园林在中国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中国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说它神圣,是因为它无不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钟爱和赞叹。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历史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典范并拥有独一无二的造园理论。而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在东方园林艺术中具有特别的位置。

二、中国艺术哲学中的空间观

就艺术哲学而言,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于个体生命的感悟和文学艺术的思考,都是各自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内容,经历长期的历史锤炼和沉淀,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文化。艺术和谐是中国艺术美学的根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理念。古典的玄学理论认为天地间事物的本体是“无”,“无”是神秘的,虚幻的,不具有物质的属性,而“有”则是由“无”所产生出来的。无是道的本体,宇宙的本源,当道一旦产生了创生的作用时,万物就随之而生,被称之为“有”,形成了万象缤纷的世界。有和无是相互比较而生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1]。运用在空间之中无则表现为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事物,看得见的事物意味着存在,而看不见的事物并不意味着空,相反,却是丰满的、充实的。这是东方艺术中最伟大的发现创造之一。

三、园林中的壶天之隐

1.多方胜境,咫尺山林

苏州园林起源于宋代的士流园林,即文人园林,兴盛于清朝末年,是晚清三大园林中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以小中见大,藉芥蒂之微”。文人园林的诞生是因为传统隐逸思想的转化,表现在两宋士人心目中日益缩小的宇宙世界、文化的转向内在开掘和精微细腻的文学情感。这种思想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园林的一种情调,一种审美趣味的追求[2]。 苏州园林中的简远、疏朗、雅致和天然的特征,正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它象征着一个精美的、封闭的、微缩的自然天地。在苏州园林中人们所能体会到的不是有志之士的那种认真进取、放言反抗的精神,而是消极避世、醉生梦死的洒脱,放下人世间的烦恼忧愁,逍遥在自己摹造出来的微缩天地之中,忘却尘世的喧嚣,享受人间的美妙清福。

2.现代社会中的“城市山林”

现代社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商业化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随着城市的出现,也伴随着人与大自然的相对隔离,人的生活本来就应该依托和顺应大自然的,但是当现代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失去了传统的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因此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为了补偿与环境相对隔离的人们的某种需求所创造出来的第二个自然。但是现代的园林景观大多数是以现代化以及商业化的模式问世的,城市中已经不存在传统山水田园的气息,因此以传统的自然山水为理念的园林景观——苏州园林成为繁华都市中的一片山林灵境。

四、虚与实在园林中的体现

1.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

追溯其根本,“虚实”二字的产生源于人的感官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于虚实有着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古典园林正是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佛家认为人有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对应着现代人通常所认为的五种感官感受,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于园林艺术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视觉感受,因为人们对于园林的理解,大部分来自于视觉印象,也就是眼睛直接看到的物象与景色。但是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解不能单单依靠视觉这一条途径来获取信息,同时也应该借助听觉、味觉的感受以及其它途径来影响感官才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它的由来取意于园(池)中的残荷受雨滴打的声音,而园中的雪香云蔚则是通过味觉来影响人的感官的[2]。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认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中发生的,这一互相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都有关系。即使同一空间,因风、雨、日照情况,也是有印象大为不同的时候。”[3]而古典诗词中的 “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一语,正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真实观照,它将人们凭借感官所体会到的物质空间,升华成为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即从三维的视觉空间艺术上升为生动的美学理论。

2.精而造疏,简而意足

园林中最基本的虚实关系在于园林里各个造景要素在空间构造中展示出不同的虚实关系,虚与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清空并不代表无,而代表虚,通过实体的衬托而显示出了虚。以太湖石为例(见图1)。宋代时以透、漏、瘦、皱作为评价太湖石的标准,这正是对虚实关系的巧妙理解和生动概括。实体的部分是太湖石的本体,而清空的部分则是点缀在太湖石上的凹槽洞穴,清空因为实体而显现,实体在于虚无的衬托。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的用水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用水主要适用于大型皇家园囿,而与集中用水相对立的则是苏州园林的分散用水(见图2),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利用满池舒展的莲叶将整片的水面分割为相互连同的若干小块,每一小块的水源似连非连,营造出水的来无源流与去无踪影的形象,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便是疏密结合、虚实呼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图1 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

图2 苏州园林中的分散用水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代建筑讲求功能、效率,推崇流线的简洁、顺畅。但是唯独中国的苏州园林,在总体布局上追求曲折忌讳平直,并通过有形的实体以分割无形的空间,形成空间中的进深和过渡(见图3)。古人认为小径廊桥只要经历一次转折,随之就能演绎出新的境界,而层出不穷的境界所带来的趣味可以使人尽情地玩味。正是因为这种趣味感导致了园内景色的瞬息万变,意境幽远深邃。苏州园林景色的营造和诗文的结构相合,在布局上展现出蜿蜒曲折的方式。这种蜿蜒曲折的布局方式,打破了空间的直线分隔,将建筑与园林景色联系在一起,打造了变幻莫测的景色,而能令人流连忘返。

图3 苏州园林空间中的进深与过渡

4.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园林中的虚实处理不仅仅存在于空间的有形与无形之间,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之中。通常人们认为的园林观赏可以分为动观和静观。动观为游览,其妙处在于步移景异;静观为赏玩,其奇处在风景如画。例如拙政园的小飞虹(见图4),似廊似桥:静观,赏玩桥下宁静如镜的流水;动观,欣赏园内移动变幻的景色,在一动与一静的游赏间,园中之景动静交替而尽入眼中。从人的角度来看,苏州园林中游路蜿蜒曲折极其奇巧,所以当游人漫步园中,景观也随之变化不断,游人可以慢慢地游,静静地赏。从园林的角度来看,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的自然天成,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当游人赏玩园中,随着视角的不断变化,景色也随之改变而进入眼帘。园林中静止不变的是园林自身,不断运动赏玩的是游人,因此人的参与带来了园林景色的流动,加强了园林的灵动感。

图4 拙政园的小飞虹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与自然交流的最深层次的表现为人的思想作用于园林,使园林各要素体现着不同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强调建筑物与大自然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苏州园林中,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精神,根据古代哲学阴阳结合的理论,让人们感受到世间的各种形态都是宇宙力量的化身,它们时而是人的精神,时而是动物的精神。譬如石头、丘陵或山峦,代表着迸发的男性的力量,这属于阳。静止的水面,代表着温柔的女性的力量,它属于阴。而乌龟、蛇、龙,则根据不同的形态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畅游在苏州园林,宛若游览在一座精神世界之中,正是因为对“精神”的追求,使得苏州园林受到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们的追捧。

五、园林中的“四度空间”

三维空间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宏观世界,而在长、宽、高的三维空间轴外加上的另一条时间轴,便构成了四度空间,它是由时间和空间的叠加形成的。在时间概念的升华中,使普通的三维空间更具感染力。古典苏州园林正是运用了园林中形体意向的表达和巧妙的空间穿插将四度空间这一概念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其所体现的是园林景观中步移景异的画面流动感。

1.渗透与层次

苏州园林空间格局的最大特点是使本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分隔空间,通过窗或者门的媒介,形成空间的渗透,好似从这个空间范围延伸到对方的空间中去,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空间感。在苏州园林中表现为室内外空间的互相渗透,特别是把室外空间的景物引入室内,便是一种创造。苏州园林中的最妙之处要数园林中的墙、窗艺术,它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艺术作用[4]。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欣赏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从三维的自然山水转化为二维的水墨山水,好似一幅图画活跃在画框之中,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因此远处的景色显得含蓄深远。这种空间渗透的表现手法,人们称之为“借景”(见图5)。与借景相类似的还有“框景”(见图6),也是透过一重层次去欣赏某一个景物,后者更强调的是对应于景色的画框。这几种表现形式都是将彼一空间的景物引入此一空间,因而都具有空间渗透的特质,而有助于增强空间的层次感。这些造景手法能将若干个相邻的单一空间打通,形成层层递进、气息流通的关系,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渗透。

图5 苏州园林的借景

图6 苏州园林的框景

2.节奏与韵律

在空间之中通过线条、色彩、形体、方向等因素有规律地运动变化,产生渐变、大小、明暗、长短、高低的构成,引起人强烈的心理感受。在园林造景中,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产生韵律与节奏感。但是园林主要的整体立面的韵律变化和节奏感,主要指的是园林层次上的起伏与变化。如苏州园林中的亭、榭和游廊依附于建筑的侧墙来建造,起到了烘托建筑的作用(见图7),加上园林建筑本身外轮廓线的变化,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叠合,此外一些临空的建筑或山石更形成第三个层次的起伏与变化。三个层次和谐共处一园,犹如多声部的乐曲,形成了此起彼伏、层次极其丰富变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图7 苏州园林中的烘托建筑

3.暗示与引导

园林中借助于空间的组织与向导性能引发引导和暗示的作用,例如狭长的空间模式和悠长的游廊(见图8),通常都具有极强的向导性,它总是在向人们暗示: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定会有新的发现,因此身临其境的人们便会怀着期待的心情,巧妙地跟随着这种情绪,让自己抵达某个确定的目标,也就是期望的景区之中。或者是利用山石、植物将粗劣的景致屏障起来,或者是将一个大景区分隔为大小不同的空间景区,使各空间有着独立的景观,却互不干扰,这里就没有刻意强调自身的景观效果。这种利用遮挡和叠合来增强空间的进深感,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和指引。这些通过对游览者心理的暗示与引导,构成了曲折环绕的流动路线,同时也为苏州园林涂抹上了一道神秘的色彩。

图8 苏州园林中幽长的游廊

4.步移景异

“步移”标志着运动,含有时间的变化;“景异”则是指时间的推移而派生出视觉效果的改变。人的参与互动使得园林内部景色越发灵动,通过人的视觉的改变,让所有的景物都改变了原有的状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即人动即景动,人静即景静。在苏州园林中,通过一道道的门洞与窗框,自一个空间看向另外一个空间,若视点静止不变,所能感受到的是空间自身的流动;若视点由静止而运动,则所有的景色都会随之处于相对位移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连同空间的流动,通常可以引起人们极度的快感。归纳而言,其所体现的是一种流动的艺术。

5.暗喻与比兴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思想中的东西是无形的,即为虚。将这种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实体即为实。虚实处理不仅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与时间之间。“比兴” 是中国文学艺术最古老的写作方法,而《诗经》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就反映了艺术思维与表现活动所固有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深刻地体现了出来。造园家心里孕育并欲表达的东西是“虚”的,而落实在园林作品之中的艺术手法则化“虚”为实了。诗与画两者都是早期中国景观园林设计的源泉与灵感,它凸显了人类与环境之间深层次的联系。这种虚实处理手法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园林中意境的体现,正如诗画中的意境一般。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写意,表现在园林中就是既要顾及自然原来的面貌,又能够注入人的主观感受,虽然它不能和原来的自然之美媲美,但是却能传达自然的神韵,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虚实相生

1.王澍的象山校区设计

“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5]这是王澍对中国建筑艺术的领悟与体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自己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中国当代却并不多见。通过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以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然而,对于王澍而言,其于建筑的全部理解不是单纯的传统性结构所能承载的,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王澍的创造灵感正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探寻。他的设计强调对古老艺术的追溯与发展。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中,深深印刻着江南园林的精神,以青砖石瓦铺盖整个建筑,或在建筑的外墙上设置错落有致的窗洞,将建筑外的自然景色引入建筑内部,让人在建筑之中赏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氛围,这种运用现代表达方式来诠释古代艺术,展示出步移景异的流动美感,表现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流,使得象山校园具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这种历史的沉淀感正是从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里提炼出来的(见图9)。

图9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2.日本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安藤认为建筑要讲究自然,但是这种自然指被人工化了的自然,是建筑化的自然,是以素材与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了共同呈现的神圣感。光,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它是虚无的,然而在安藤的作品中,光却是有生命的。光之教堂的空间设计主要是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的空间,运用墙体上的十字架对光的勾勒,使阳光从墙体上留出来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中渗透进来,将无形的光转换为有形的光影,形成了著名的“光的十字架”,通过室内黑暗和室外光明的强烈对比,表达的是抽象、洗练和诚实的空间纯粹性,展示的是对大自然的完全臣服。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赞美阴影》一书中,充分阐释和评价了安藤的作品:在“光之教堂”中,安藤在圣坛后面一整面的墙中嵌进了一个透光的十字架,这个透光的十字架将时刻变化的自然光线因素引入室内,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教堂中的人们能够在呈现出强烈几何对称性的教堂结构里体会到现象的存在,体会到身体存在及其在感觉上的自我意识[6]。沉溺于安藤神话的忏悔与想象,以及置身其中而浑然不觉的时间流逝(见图10)。这种通过有形的事物来展示无形的事物,运用光影气氛产生的效果强调建筑空间内部的流动感,将建筑融于自然,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图10 安藤忠雄建造的“光之教堂”

七、东方园林的“兴衰存亡”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曾经在东方的园林界激起了层层波澜。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艺术传入日本,此后陆续问世的日本园林直接接受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日本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吸取了养分,并不断地进行着演绎与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鲜明特色的园林面貌,其中最为典型者为枯山水景观。枯山水景观简洁的形式、深邃的意境,以及其中隐含的禅宗精神,使其在当代国际设计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园林拥有一种封闭的感觉,迫使园林造景师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然内在的细节上,达到了对于世界极度探索和欣赏的水平[7]。而在中国,从宋至今几百年间,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到今天各个艺术门类正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园林艺术中所体现的传统空间造园精髓,没有很好地得到挖掘和利用,取而代之的是一味地模仿国际化的景观设计样式。王澍的实践似乎为人们指明了方向,他在象山校区的室内设计中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与精神融入其中,开创了全新的空间感官式样,是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化的积极探索。笔者认为,园林艺术文化发展应该表现为持续的推陈出新,在认识上,不能将“传统”与时间上的“过去”等同起来;处在当今世界的开放时代、变革时代,园林艺术应当立足于现实,大力汲取外来的先进养分,避免盲目片面的外来主义思想,有意识的促成传统园林的空间造园手法与现代景观有机融合,创造出立足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神之上的现代空间景观。

八、结束语

虚亦精炼,实亦丰盈,任何园林艺术都是在本土艺术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中的苏州园林正是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括与总结。它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园林艺术精髓,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美感。对于一名设计师而言,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是对人生百态的理解,正是因为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才会衍生出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设计同时也是一个注入情感的过程,是对古典艺术的追溯和怀恋、崇拜与喜爱,过去的艺术并不意味着逝去,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1]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大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5-5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80-150.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5-28.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2:15-35.

[5]姜梅.意义性的建筑解构——解读王澍的《那一天》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J]新建筑,2007(6):113-119.

[6]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80-120.

[7]杰弗瑞·杰里柯,苏珊·杰里柯.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刘滨谊,主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65-90.

The Hidden and Exposed Space:Analysis on Virtual and Actual Space Layout of Suzhou Gardens

Suzhou Gardens originated from the Scholars’ Gardens in the Song Dynasty which developed further in the followi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prospered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known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for Southern Yangtze River Gardens—one of the three prominent gardens in late Qing Dynasty. Suzhou Gardens inherit the spirit of pursuing nature from ancient Chin ese gardens and consider it as the highest and f nal goal. Its charm lies in the virtual and actual atmosphere of the space lay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of the space layout, landscaping method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virtual and actual element s as well as the hidden and exposed garden-making essence and humanistic nature of Suzhou Garde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innovation on ancient Chinese gardens.

Suzhou gardens;virtual and actual space; space layout;humanistic nature

J02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1.021(0098-07)

2013-11-06

李晶涛,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古典园林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怎样读古典诗词?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