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文教学的“三重视,五注意”

2014-02-20 21:51张锦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张锦华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一线教师仍遵循“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和功能”,这样既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又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同时也与《全国语文统一考试说明》的考试能力要求和新课标的理念相悖。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本文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三重视,五注意”入手。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三重视”;“五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23

一、三重视

1. 重视作者、写作背景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作者与写作背景不属于考试的范围,就忽略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讲解,结果造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增加。但笔者认为,即使考试不考,也必须重视对作者、写作背景的讲解,把它当作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学习的“重头戏”来看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事实上,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象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且教材中大量的作品凭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经历是无法正确解读的。学生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势必会带着个人主观情感去解读作品,但这样的解读往往脱离了实际,曲解了作品的原意。就如《项脊轩志》,如果学生不清楚归有光的遭遇,就不会明白作品中蕴涵在家庭琐事中那份含蓄的情感。再如《鸿门宴》,课文虽长,但一旦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刘项之间的矛盾后,就很容易体会那场宴会下隐藏着的是一场杀机四伏的政治斗争。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章蕴含的感情,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作者、写作背景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解读文本。

2. 重视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要想使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就必须多读。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师文言文教学重讲解轻朗读,看似完成教学任务,实则学生记不牢、记不全。

从古今语言的变化来看,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且语气复杂而多变,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的情况。要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古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起“以读为本”的教学观,让“读”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课题到作者到写作背景,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反复自由读。学生通过读课文,文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无形中提高了文化素养。例如课文《项脊轩志》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儿寒乎?欲食乎?”学生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学生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

3.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预习是懒于动手,上课时只好被动接受知识,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学生预习课文时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动手做什么:一是善于利用工具书和其他学习资料;二是记录字的读音;三是把通假字、词类活用的字、古今异义的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写在句子上相应的地方;四是记录文章的布局谋篇和感情;五是动手理解疑难字词句,翻译文本,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等,以便及时请教他人;六是动手划课末注释。让学生动手实际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教师意料不到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二、五注意

1. 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现在的高中学生碍于面子,对课文中有不理解的问题或有不同的见解,很少提问和质疑,很多教师对这现象也不重视。尤其是语文,更少人问,这样下去,造成学生的探究能力越来越低。

毫无疑问,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就要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尤其要强调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那些有疑惑的地方,更是要做好标记,以便质疑。刚开始,学生还不太适应,可能出现无人质疑的现象,教师不要着急,要敢于放下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和见解坚持无错原则。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就会适应这一模式。鉴于学生基础,一开始不适宜拿出整篇课文让学生质疑,适宜于教师规定范围质疑。学生对自己质疑的问题,印象深刻,对其他学生所质疑的问题,也会引起关注,久而久之,学生之间会互相提问,互相探讨,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

2. 注意点拨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都有适当的“点拨”,如点拨跟理解课文紧密相关的写作背景,易读错的字音,学生未提及到的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但尤其注意点拨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突破重、难点。

如在讲评《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致”的用法时,教师应向学生适当点拨,联系到本课第二自然段“以致天下之士” 和《劝学》中的句子“而致千里”中“致”的用法。“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是动词,翻译为“招致”。而“致万乘之势” 和“而致千里”中 “致”的用法都是动词,前者翻译为“达到”,后者翻译为“到达”,虽是语序之差别,实则意义差别很大。“达到”往往接比较抽象的内容(如程度等),“到达”接形象具体的内容。这样一点拨,学生就明白了,要想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分析。

3. 注意课文的人文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解释,还要领会课文的人文情感。如领会《劝学》中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游山而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

4. 注意板书

在流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教师忽略,有的教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完全利用多媒体,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收外界信息,90%来源于眼睛。板书正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而精心设计的视觉代码,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一是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二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三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如《劝学》板书为:

中心论点(1) 学不可以已

这样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而且教师还可以借此去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一举三得。

5. 注意课末古人的评点

很多文言文课文习题的后面,都有古人对课文或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了解作者,清楚地弄清文章的结构、写法,但有的教师对古人评点的内容熟视无睹。

如《过秦论》习题后面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评点的内容,既解释了课题,又点出秦灭亡的原因,并把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评点得清清楚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重视评点的内容,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欣赏作品。

文言文教学的“三重视,五注意”,既独立,又互有联系,彼此呼应。学情、教学内容、进度不同,上课侧重点也不同。但教学时能做到“三重视,五注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不断提高,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实验学校 514400)

3. 注意课文的人文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解释,还要领会课文的人文情感。如领会《劝学》中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游山而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

4. 注意板书

在流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教师忽略,有的教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完全利用多媒体,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收外界信息,90%来源于眼睛。板书正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而精心设计的视觉代码,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一是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二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三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如《劝学》板书为:

中心论点(1) 学不可以已

这样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而且教师还可以借此去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一举三得。

5. 注意课末古人的评点

很多文言文课文习题的后面,都有古人对课文或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了解作者,清楚地弄清文章的结构、写法,但有的教师对古人评点的内容熟视无睹。

如《过秦论》习题后面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评点的内容,既解释了课题,又点出秦灭亡的原因,并把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评点得清清楚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重视评点的内容,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欣赏作品。

文言文教学的“三重视,五注意”,既独立,又互有联系,彼此呼应。学情、教学内容、进度不同,上课侧重点也不同。但教学时能做到“三重视,五注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不断提高,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实验学校 514400)

3. 注意课文的人文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解释,还要领会课文的人文情感。如领会《劝学》中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游山而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

4. 注意板书

在流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教师忽略,有的教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完全利用多媒体,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收外界信息,90%来源于眼睛。板书正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而精心设计的视觉代码,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一是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二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三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如《劝学》板书为:

中心论点(1) 学不可以已

这样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而且教师还可以借此去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一举三得。

5. 注意课末古人的评点

很多文言文课文习题的后面,都有古人对课文或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了解作者,清楚地弄清文章的结构、写法,但有的教师对古人评点的内容熟视无睹。

如《过秦论》习题后面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评点的内容,既解释了课题,又点出秦灭亡的原因,并把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评点得清清楚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重视评点的内容,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欣赏作品。

文言文教学的“三重视,五注意”,既独立,又互有联系,彼此呼应。学情、教学内容、进度不同,上课侧重点也不同。但教学时能做到“三重视,五注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不断提高,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实验学校 514400)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