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芹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24页。
【教学过程】
活动一:铺一铺,议一议
师:(课件依次出示两个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请同学们看,这是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为6厘米、8厘米,这儿还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如果用这种小长方形分别铺在这两个正方形上,你觉得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思考后,少数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能正好铺满的是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师:(不正面评价学生发言是否正确,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呵呵,好像还有少数同学有些迟疑,这样吧,同学们课前已准备了这三个图形,来,用这个小长方形分别铺在两个正方形上,以小组为单位,相邻的同学合作完成,看看铺的结果到底怎样?
生:(合作动手铺一铺)
生:(铺好后小组汇报)我们组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是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的是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
师:哦,这是你们组的意见,其他组呢?都是这个结果吗?
生(齐答):是的。
师:你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用这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
生1: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铺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横过来正好铺2次,竖过来正好铺3次,而铺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时有剩余。
生2:能正好铺满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6是2 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
师:用这个小长方形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小组里商量商量。
生1: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生2:边长是18厘米的正方形。
生3:边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
……
(生边说,师边完成板书)
师:这样的正方形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只要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是的,刚才同学们所说的6、12、18、24……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就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知道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吗?
生(齐答):6。
师:两个数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生:两个数没有最大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没有最大公倍数。
师: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8只是2的倍数,而不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引发思考,小组合作,共同参与,验证结论。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学习全过程,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问题在活动中解决,在讨论中理解公倍数的含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二:试一试,找一找
师: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公倍数是几?各小组先商量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可优化一种方法,也可保留几种不同的方法。商量好了,再独自找一找。
(生活动导学单上完成)
小组汇报展示。
生1:6的倍数有:6 、12 、18、24、30、36……
9的倍数有:9、18、27、36、45……
6和9的公倍数有:18、36……其中最小公倍数是18。
生2:9的倍数有:9、18、27、36、45……
其中18、36……也是6的倍数,所以6和9的公倍数有18、36……
最小公倍数是18。
生3:6的倍数有:6 、12 、18、24、30、36……
其中18、36……也是9的倍数,所以6和9的公倍数有18、36……
最小公倍数是18。
师: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生纷纷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我们不管用哪种方法找出来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应该是相同的。
师:(展示韦恩图)我们还可以画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与6和9的公倍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上你能一眼看出6和9的公倍数吗?
生:完成试一试。
【设计意图】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找6和9的公倍数,再以汇报的形式将要学的知识展现在课堂上,并了解其内容。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验证,自主与合作并存,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参与并沉浸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之中,充分体验获取新知所带给他们的快感。
活动三:想一想,练一练
师:学到这,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习题超市”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习题)“超市”里有4道题,每个小组可协商解决其中的3道,当然完成4道题就更棒。在解题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请教组内成员,也可跨组求助,还可以求助老师。
生:小组协商后独自完成。
习题超市:
1.课本第25页第7题。(除了列表法,追问学生还什么其他方法?)
2.盒子里藏着一些珠子,6个6个地数没有剩余,8个8个地数也没有剩余,盒子里至少有多少个珠子?
拓展延伸:
课本第25页思考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从生活出发,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全课小结(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