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导入环节的分析与思考*

2014-02-18 02:58杨行胜
基础外语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章课堂教师

杨行胜

同课异构导入环节的分析与思考*

杨行胜

导入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以某次教学观摩中的阅读导入为例,阐述同课异构导入环节的八种不同方式,分析各自特征,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一、引言

笔者作为评委参与了县高中青年英语教师基本功比赛。在说课环节中,教师要模拟上课的情景,把课堂教学过程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选用的比赛材料是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五第二单元的阅读语篇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 must we choose? 该文是一篇电视辩论文稿,一位环境学家及一位经济学家分别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最后以主持人的Now we will open the floor for discussion... 收尾,材料贴近现实,具有实用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前瞻性。

二、导入方式及评析

比赛时,笔者特别关注了所有参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是英语课堂成功的开始,也是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源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赛后,笔者对参赛教师所采用的导入方式进行了归类梳理,继而深入思考其中的优劣,总结并分析如下:

(一)直接导入

场景回述:

Teacher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Today, we will learn the text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 must we choose? Now...

于漪(2003)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但上述导入无任何背景铺垫,径直入课,无启发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依据课型及材料,这种导入方式不应看作是简洁明了,干净利索,而是缺乏深度思考,单调无趣,没有丝毫悬念、过渡可言。这种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为地强行使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致使学生脑海中没有背景知识的储存和有效信息的输入,因此,根本无法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和内在热情。

教师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很大程度上缘于自身的日常教学习惯,即忽视导入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存在,他们认为常态课没有必要考虑这样的环节,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长此以往,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

没有这种意识,很容易形成惰性和固定模式,导致学生感到英语课堂乏味、无趣。因此,直接式导入作为最常见的传统导入方法,虽然有不拐弯抹角、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等优点,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但在绝大多数课型中都应慎用、少用。采用直接式导入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其能否生动凸显所授课的教学意图或目标,达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提高他们探究学习意识的目的,以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借助体裁导入

场景回述:

T: Have you read a debate?

Students (Ss): Yes.

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it?

Ss: ...

T: OK, we'll read a debate and know what parts it is often made up of,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it better.

依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利用体裁进行导入较为合理。然而,教师如果能够把文章的话题与体裁融合在一起,而非仅从体裁方面着手,将会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教学能够合理过渡,环节更加自然流畅,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继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那样,教学效果或许会更加明显。如:

T: Do you know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Why?

Ss: …

T: OK, Student A holds the opinion…, while student B thinks… If we want to make others agree with our views, we can do it in a debate. Just now, some of you used i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it? …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会更多关注文章的题材,而忽略了体裁。长此以往,学生会因缺乏识别不同英语体裁的能力而影响阅读效率,甚至违背作者意图,误解意义。事实上,英语篇章体裁多样,其常规性、共守性和习惯性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方便。不同体裁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常常会决定篇章不同的表达形式,包括词语选择、语法层面等。让学生既了解点,又了解面,有助于其对篇章结构分析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依据篇章体裁能够分析准确、到位,将有助于其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特别是在较短时间内阅读一些较长的篇章更是如此。就本篇文章而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辩论文的语言特征是具有对抗性,即体现在双方观点的对立性上。当人们对某一问题产生意见分歧时,就具备了辩明是非对错的需要。辩论双方往往会短兵相接,唇枪舌剑,各抒己见,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呈现出一种攻与守的对抗状态。因此,在导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文本特征对文章再进行分析讨论,以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篇章。特别是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就文章的结尾展开讨论,呈现接下来的辩论。相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教学会愈发精彩。

(三)借助标题导入

场景回述: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文章的标题,然后通过投影展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看完图片后,教师提出问题:Which must we choose?

标题是文本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说课中,教师借助文章标题引出图片,然后通过问题又回到标题,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角度出发,导入方式较好。但是,标题的呈现如果能够不过于直接地给出,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自然地引出,这样的过程会促使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也会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标题中的must一词,领会其内在的含义,也可以先提供话题供学生选择,思考、讨论各自的优势。

高中英语教材中每单元都有大标题,其中的阅读篇章通常也都有自己的标题,但根据课堂教

学观察,授课教师很少会利用这些标题,在教学设计中至多仅作为板书内容。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思想重视不够,没有利用标题的意识,且认为标题已然呈现,无法加以利用或没有再利用的价值;再者就是自身水平难以达到,不知从何处着手。事实上,标题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标题导入引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猜测,给学生提供一个由题猜文的入口,可以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引发学习需要。教授每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文本,引导学生运用预测、质疑、推断、分析、评价等策略,探究所给标题的含义、文章体裁、作者的措辞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快速集中,从而可以自然、顺利地引出文章的话题。教师也可以采用假设反推的方式,即假设在标题不存在的情况下,提供几个标题,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得失、优劣,从而使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其提炼主旨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陈凤梅,2012)。

(四)运用图片导入

场景回述:

教师首先通过投影提供三幅图片:分别是污染的繁华城市、清洁干净的贫穷乡村及干净又发达的地区。然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英文概括每幅图,再以a matter of choice,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作为引语,辅以clean water (buried),green trees (cut down)等语言导出regret,最后用no chance to return这样的描述引导学生表决观点,引出文章话题:

通过图片导入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氛。教师在选用图片时思维缜密,考虑周全,以对比的方式呈现图片,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引人入胜。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会学到英语知识,还能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形成和展现。

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运用图片导入教学,但往往都是目的不明确,图片过滥,速度过快,有时甚至出现与主题不相干的图片。学生犹如看客,缺乏思考、分析,图片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的功能。因此,呈现的图片除了要与主题内容相关以外,最好能与师生对话、问题等结合在一起,这样会更有效地发挥图片的功能。此外,教材篇章中通常都含有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插图,这些图片有的创设情境,有的提示重点或难点。在无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描述、问答、讨论的方式逐步切题,让学生更加明了课堂上将要谈论的话题。利用图片导入新课,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使其产生阅读文本以及了解信息的愿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平道路。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尝试这种方式。

(五)运用歌曲导入

场景回述:

教师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Earth Song,结束后提问:What is the song about? 经过思考讨论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歌曲的内容涉及到humans,animals,plants,water,planet等,目的是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教师运用歌曲导入教学,考虑到了“声”的效果,且所选歌曲内容与主题比较贴近。更关键的在于这种导入并没有仅停留在听歌的层面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分析出了歌曲的内涵,使得导入更有深度。当然,在播放歌曲前,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任务,以便学生听歌时更有针对性。

用歌曲导入教学能营造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将歌曲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散难点,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运用歌曲的方式

导入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外要接触大量的英文歌曲,同时对歌曲的主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选歌时才会容易、快捷。同时,所选的歌曲一定要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年龄段和实际英语水平。此外,教师可以将歌曲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相结合,以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展,从而使教学更加有序高效。以上述导入为例,如果学生对该歌曲不太熟悉,而教师仅凭播放一遍就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显然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可以把歌词放到投影上,从中删除一些关键词,然后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填写,这样就会降低难度,学生也不会在“盲听”中不知所云,从而精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效果也更好。

(六)通过问题导入

场景回述:

教师开场用Why do people damage the environment?这样的问题引出回答:Make money,然后过渡到文章主题。

问题导入法也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提问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但若像上述这样导入就显得过于突兀、简单且牵强,特别是针对问题的回答无可信度且过于片面。如果有一定的过渡,然后再用连续且相关联的问题导入教学,就会显得自然,引导出的回答就会有信服力,同时也能与文章的话题衔接得恰到好处。例如:

(1) What can we benefit from developing the economy?

(2)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3) Do you think it's difficul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Why?

(4) According to your life experience, would you please give us some examples about damaging the environment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5) Must we choose only one of them in life? Give us examples about not only developing the economy but als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let's turn to the passage.

通过问题导入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所设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性强,不能过于突然,要有梯度和高度,科学性和知识性并重。教师最好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特别是让学生明确几个关键点,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另外,问题不宜过多,并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果能辅以图片、声像等手段,就会使问题更加直观,更易于推进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周密考虑要讨论的内容,创设的问题要与即将学习的篇章所涉及的内容紧密联系。如果所设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使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学就能顺利进行,课堂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七)利用生活环境导入

场景回述:

T: Have you been to the river near the school?

Ss: Yes.

T: It has been polluted. Why?

S1: Because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y.

S2: Because many people throw the rubbish into it.

T: How can we solve the problem? Then let's turn to our passage.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导入教学,从视觉上进行感知,可以体现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理解主题。但是,所利用的生活环境一定要真实,而非假设。像上述教师所用的河流之例,如果按当时的实际场景来看,不仅是学校,连县城附近都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因此,其预设的生活情境就不成立,学生只能勉强顺着教师想要的答案回答,内心肯定会很别扭。有些假设的生活情境甚至会让学生感觉莫名其妙,难以回答。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导入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范畴、生活环境等。教师要预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回答,以便为英语学习提供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用语言。否则,在导入阶

段可能就会出现不顺畅,甚至难以进行的情况。此外,利用的生活环境不要单一化,而是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以上述导入为例,生活中不仅有水污染,还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并且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绝不可想当然,自我断定。

(八)通过讲述自身经历导入

场景回述:

T: Boys and girls. Now I tell you a thing I experienced. One day, I was walking along a river in our county. I found it had been polluted heavily. Until now, in my mind, I wonder why it is like that and who has caused that. Now let's have a try to discuss about it.

教师以自己的经历为突破口,设计了导入活动。虽然从其自身角度来讲具有真实性,但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污染的严重性,值得商榷。这种方式与前一种导入方式的共同点是都用河流污染作为事例,区别在于前一种假定学生经历,后一种教师简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事实上,教师在叙述过程中,不应轻描淡写地告之此事,因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也能够这样讲述,而是应该具体说明污染的河流位于何处、严重到什么程度、自己的感受如何等,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其参与讨论。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而非让学生只停留在聆听和接受的状态,相信更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更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少教师在课堂中喜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导入方式,但所选择的情境容易让学生认为不真实且往往过于呆板,所以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备课时应充分酝酿所使用的语言。教师在叙述时需融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英语的潜力和想象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观点的愿望,那将是很大的成功。此外,如果利用拍摄的图片加以佐证,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说服力和真实性,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三、结语

说课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是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然而,说课毕竟是没有学生参与的非真实的课堂,没有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实际课堂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成,教师的导入设计究竟能否按预先的思路进行,实际导入的时间多长,效果如何,依据不同的课型及内容所选择的导入是否具有针对性、新颖性、简洁性、主体性、趣味性、启发性等,还有待于课堂的实践。但不管怎样,教师在备课时都应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去广泛收集各类教学资源以作导入教学之用,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有趣、高效,学生的参与意识才会增强,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才会提高。

陈凤梅. 201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 1—7

于漪. 2003. 我和语文教学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通讯地址:223900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电子信箱:shyxs@163.com

编辑:马进

G623. 31

B

1009-2536 (2014) 02-0095-05

2014-02

* 本文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立项课题“基于系统论的高中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研究”(课题编号:JK9-L22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章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