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析

2014-02-12 15:51吴宗权李兰英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吴宗权 李兰英

摘 要: 农村留守学生情感缺失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从表象探究原因,认为必须正本清源,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整合,营造温馨亲情的环境,留守学生才能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

关键词: 留守学生 情感缺失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劳务输出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家乡,由此产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家中的孩子,在农村中小学则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据调查统计,在农村约有一半有余的学生属于留守学生。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温暖,不同程度地存在“亲情饥渴、心理孤独、自卑焦虑和心理失常”等性格缺陷和情感问题。其中情感缺失是留守学生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为此,关注留守学生的情感变化和需要,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和心灵补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应然抉择,是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农村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表现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情感问题十分突出。笔者以学生的情感生活状态为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了解、打电话和外出务工的孩子父母联系等形式,对留守学生的情感生活状况进行了访谈、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外出父母与留守学生大都时候被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隔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无法进行直接的情感互动。一些留守学生长年不能与父母见面,更不要说心灵交流。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维系非常松散。这些外出务工父母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可能给予孩子太多的关照。一些留守学生很少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思念父母,渴望得到父爱、母爱,渴望亲情,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父母能够在身边照顾他。同时,他们又难以与祖辈沟通,家庭人际关系疏远,情感淡漠,缺乏情感互动,这使他们的心灵空间狭小,经常觉得孤独无援;祖辈或亲戚等监护人对他们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满足,缺乏正确的亲情关爱。

二、农村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乏

造成农村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留守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这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隔阂,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造成亲情危机。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些社会学者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必然割裂这种亲情纽带。父母亲情的呵护不足影响留守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亲子关系的失调导致道德情感的变异,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影响留守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家庭教育不注重留守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留守学生情感缺失在所难免。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孩子亲情关怀缺乏,是留守学生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学生出现情感缺失等各种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教育的缺憾

从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措施难以到位是形成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之一。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撑”。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因此留守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上存在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的缺失。但一些学校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对留守学生缺少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的细致周到的关心和帮助,常常忽视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而且应试教育盛行,弱化了学校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情感教育。教育内容脱节,对留守学生造成心理、情感上极大的困惑与缺乏,加重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

3.社会教育的缺位

社会对留守学生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地方政府对留守学生情感缺乏这一社会问题重视关注不够,有的地方政府把“留守学生”问题的解决判断为教育问题,把责任简单加在学校肩上,精力、经费、人力、校舍等保障如果跟不上,长此以往农村教育将不堪重负。目前这种条件或者说体制的制约,农民工外出打工,不可能把子女带去就读。留在家里读书,成为“留守学生”乃是必然。然而,社会对留守学生的校外管教关注不多,甚至缺位,没有尽力优化留守学生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大净化教育环境工作的力度。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使一些留守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没有切实抓好“留守学生”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合力。这样留守学生的校外管教工缺位,致使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出现情感缺失、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等现象。

三、农村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对策

1.学校应在留守学生情感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用有效载体铺设沟通亲情的桥梁。要培养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与其父母交流的机会,增加交流的频次,指导交流的内容。因此,学校要为家庭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和联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可能的设施。学校要在校园公共之地安装电话,为“留守学生”开通“亲情热线”,方便学生与家人联系;专门为“留守学生”设立“亲情聊天室”,让“留守学生”通过QQ视频及时与家长“网上见面、交谈”。通过“亲情热线”、“亲情聊天室”,他们可以听到父母甜甜的声音,可以获得父母谆谆的教诲,可以感受父母的拳拳爱心,从而感悟亲情、享受亲情。其次,创造有利条件,丰富留守学生的情感生活。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努力改善住宿条件,让学生住得舒适、温馨;在校园建设中特意布置“家庭式”的景点,表现家庭的内容,体现家庭的品位,让学生体味到家庭的温情;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的设施、设备和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活动,为孩子个性、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提供舞台;增设电视、电子阅览室,增配多种类的图书和报刊,让孩子有更多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营造“家庭式”氛围,老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多沟通情感;学校注重给学生“家”的感觉,通过举办寝室文化活动、传统節日活动等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的心理,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弥补因离开家庭后产生的感情失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再次,建立联系制度,家校合力关心留守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开展“家访万家”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除了要求班主任随时与家长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外,还应抓住节假日及农忙季节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时机,特别是春节家长回家时,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留守学生”家长个别交谈,与家长真诚交流,并对“留守学生”的家长提出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增强监护人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老师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不断落实对“留守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最后,强化亲情教育,激发留守学生感悟亲情。每一个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理念,把爱的教育、亲情教育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落实到“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应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亲情导师制”或“代理家长制”,将那些在品行或学习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分组安排老师进行重点辅导、体贴、照顾,用爸妈特有的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都对孩子关怀备至,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交流师生的内心感受,分享学生的快乐与痛楚,化解学生的内心矛盾,等等。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感化学生的亲情,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像“母亲”、学校是“家庭”。通过学校、教师的温暖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消除留守学生家庭祖孙“隔代教育”的弊端,从而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和谐地发展。

2.家庭应在留守学生情感培养中发挥基础作用

孩子的成长渴求家庭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比拟的优势。现代教育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上升为教育的“三圈理论”,三者共同形成培养教育人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则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在学生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谁都取代不了的,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是无法用其他感情替代的,那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关爱与体贴。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为此,家长应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采取各种方式弥补在外务工而给子女造成的感情和爱的缺失:家长在外地,给孩子一封书信,一个电话,也能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对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和人生发展非常重要。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以一颗平等的心对待孩子,无论是忙碌还是闲暇,多注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不会因外出务工而使亲子间产生情感疏远。

3.社会应在留守学生情感培养中发挥辅助作用

留守学生的情感培养仅靠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特别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引导,让多数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家乡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逐渐取消城乡二元体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性歧视,让农民工同样享受到城市福利保障制度的阳光,让外出农民工可以放心地带上儿女,在务工地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

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力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学生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妇联、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融文化、科技、艺术和信息技术于一身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协助党委、政府和学校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集教育性、知识性为一体的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动员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和中小学退休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使留守学生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又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情感缺失问题。

政府要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学生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特别对老年监护人,探索采取适当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尽职地承担起监护和教育孙辈的重任。

知识教育让人更加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知识教育可以造就人,情感教育可以拯救人。我們要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教育。把情感教育就像阳光般撒播在他们的心灵上,像春雨般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让祖国的花朵更加健康地发展,幸福地成长。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