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 计算机作为智能工具,从生产到飞速应用于科学、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的普及和使用正以其特性影响和改变思维方式,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工具。中学计算机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本身的多媒体化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进而造就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 中学计算机教学 创造性思维 创新精神
1.引言
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科技的创新;科技的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培养。计算机教师理当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创造型人才。
2.精选学习内容
2.1结合教材,选择适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新颖的计算机教程和软件,而且使学生构建适应创造要求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因为面对的学生情况不同,采取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势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最好结合实际,自行编写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2.2引导学生课余学习有关计算机知识,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独创性,鼓励多角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多解化。向学生及时介绍一些计算机界最新动态和提供创造性楷模人物。如泡泡网(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想,从而启发其见贤思齐的心理作用。我们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定期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行业新闻发布。上课时候留些时间让大家讨论,增长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2.3补充一些虽不时尚不流行但对学生极为有用的知识,如DOS中的基本命令等。虽然看起来很枯燥,但学生看到在DOS里,只用敲击键盘输入命令就能完成很多工作,都觉得很有趣,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计算机本身的工作原理,这要比单纯地讲解计算机发展史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4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新的课程内容,如网页设计、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3.改进教学方法
3.1注重精讲多练,触类旁通。“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力求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检索网络信息,就只示范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与要领,其他搜索引擎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使用。又如,在COPY命令讲解完后,扣紧定义,通过讲解DISCOPY把两个命令作一比较举例,设计一道题目鼓励学生用两个命令,采用不同的命令组合格式求解,并收集不同的答案,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公布于全体同学,并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训练同学的分析思维和直觉,保护学生的直觉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其与分析思维相统一。问学生,还有哪些情况是COPY不能解决的。学生有些提出整个目录及子目录一起复制的问题,此问题我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查找有关计算机书籍中XCOPY命令,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不知觉地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创造力。
3.2组建计算机课兴趣小组,鼓励学生使用各种相关软件,上机实践,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
3.3在计算机考试或测验中,要增加一些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
3.4注意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提问,不管是否合理,均应持鼓励、肯定的态度,即使教师不回答,也要表示欣赏。
4.优化教学手段
4.1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现代化教育模式。计算机教学手段的优化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动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4.2以实践为主,动手动脑,实现能力的迁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与学习的内容与兴趣有关,现在的教学体制,是与科技发展的水平相关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内容,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呢?最有数的一种途径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趣味性适当地代替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使学习活动的强制性变得弱一点,使学习内容更丰富,从而使学生爱学习,锻炼思维,提高创造性。
4.3适当地将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基本活动特点,通过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软件环境,让他担任某个计算机角色,从而认真地完成角色的职能和任务,即创造性地完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课题,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或者选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用竞赛的方式,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赛题,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結语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中学计算机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